周二下午参加百度的 AI Day,活动上,根据官方数据显示,百度文库的 AI 功能 MAU 已经突破 9000 万,付费用户超过 4000 万。我再三确认,这个数据的口径只有 AI 功能,不包含存量。4000 万的付费用户数,查了下,在全球范围内排第二。第一名是 Microsoft 365 Copilot,大概有 5000 万的付费用户。我原本以为第一名会是 ChatGPT,但并不是,去年 9 月,OpenAI 首席运营官向媒体透露说 ChatGPT 有 1100 万左右的付费用户数。所以,没想到吧,我也没想到。如果仔细看下百度文库付费率最高的几个功能,立马就明白了。付费最高的几个功能包括智能 PPT、长文写作和有声画本。有声画本我相对陌生,但前两者分别对应代做 PPT、代写论文的需求,咱听过,也用过,闲鱼上一搜一大堆。百度文库把这些需求做深做透了。但话回来,类似的竞品也不少,大公司、创业公司都曾经看到了其中机会,然后挤了进来。不过,我感觉大家真刀真枪愿意持续专注打磨产品的却不多,现在百度文库智能 PPT 已经拿到了 80% 的市场份额。比如写 PPT,我现在已经习惯了先写好文字大纲,然后直接扔给百度文库,让它来帮我做 PPT。这样干效率很高,相当于我花钱买时间,账很容易算明白。之前,我都是写好大纲,花钱请兼职来干。现在换成了 AI。论文、研究报告、画本的逻辑也类似。参加完活动回公司的路上,我就琢磨,有的事,看着热闹,但不一定挣钱。有的事,看着好像稀松平常,但却准确击中了用户的刚需。百度文库属于后一种。做产品,最终还是要看你用什么样的方式,解决了什么样的需求。没人在乎你的难,没人在乎你的情怀。市场只在乎结果。写这篇文章,我并非要吹捧百度文库。参加类似的活动,我不凑热闹,而是想照镜子,毕竟咱也在做创作者类的产品,看看能否听到不一样的认知。百度文库不显山不露水的,拿到了这么多付费用户,挺出乎我意料。从产品上看,人家细节真做得挺好。最新发布的智能海报功能,我团队已经在用了。根据提示词,生成一张图片,这种功能市面上见多不怪了,对吧?但百度文库的智能海报,是我见过的市面上唯一一个可以生成之后,继续编辑海报的产品。这个痛点把握的实在是妙,你还别不服。我放了个图片。我们公司今年的海报就是在百度文库生成的。你可以看到,生成海报之后,我可以编辑文字,也能让 AI 再单独生成某个局部元素。为这个功能,开一个会员,不贵吧?找外包的话,怎么也得 500 块。
百度文库现在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文档上传和下载类的产品,它的目标是一站式的内容获取和创作平台。除了刚刚提到的几个功能,上次我还写过他们出品的“自由画布”,这款产品还在迭代中,它是我近一年来见到的少有的思路不一样的 AI 创作类产品。可以确定的是,未来一到两年内,新一代的创作工具就会诞生。现在,大家知道这里面蕴藏巨大的机会,但却不清楚新一代的产品具体长啥样。都在黑暗中摸索。自由画布的功能我不多说,你可以去看我上一篇文章,他们预计 3 月会再发一个大版本。接下来谈谈我对自由画布的观察。去年 AI 编程很火,这个领域内涌现了很多的 AI First 的产品。大家讨论的焦点是 Agent、多文件编辑等话题,但其实不知不觉中,AI IDE 已经把工程师写代码的流程给改变了。过去,写代码一遇到问题,通用的流程是先去搜索,然后再切回 IDE 调试。现在,我能确定,所有使用 AI IDE 的工程师,他们已经不需要再切出去了。因为 IDE 已经把这两个功能融合在一起了。这种变化可能很多人没在意,但从我的角度,意义重大。两个割裂的流程,通过更好的方式缝合在了一起,它能够直接快速提高效率。你想想,之前,搜索出来问题,回来还得定位代码,复制,粘贴。现在一键搞定。它不仅仅是少了一次工具切换,而是少了很多次前后衔接、上下文同步的动作。内容创作也是如此。写一篇文章,大概的流程是查资料,准备大纲,写初稿,修改。能不能把这些流程放在一起,而不是让它散落在不同的工具里?因为只要能把流程端到端打通,那就一定能成倍地提升效率。并且,大模型生成内容的质量,和上下文直接相关。流程一打通,上下文也就丰富了。自由画布正朝着这个目标迭代。从资料整理,到修改,全部能 All In One 的搞定。除了流程外,自由画布还完成了内容格式的 All In One。毕竟内容创作,不仅仅是文字,还涉及图片、音频、视频、文档等不同的格式。你想想,图片一个工具,音频一个工具,PDF 一个工具,那想创作一个内容,不知道得切换和学习多少个不同的工具。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状况?因为过去技术不成熟,没办法在同一个工具中处理不同格式的内容。现在,随着 AI 能力的提升,新的可能出现了。百度文库的自由画布此刻已经实现这个能力了,我可以随心所欲的把图片、PDF、音频等内容放上来,然后在这里统一管理。我估计不久,它也会支持把同一个内容,生成为不同的格式(文章、音频、视频、图片),之前已经预告过了。这是创作流程和内容格式层面 All In One 的探索。我感觉这个思路已经是行业内的明牌了,就看大家谁的技术能力强,谁能够更好的实现出来。再进一步,落到产品上,最大的挑战是:怎么呈现这些能力。是用文本框 + 列表的方式?还是用思维导图的方式?现在同样没有定论。自由画布选择的路径是通过一个理论上可以无限放大的画布。这个画布上可以承载所有的内容格式,以及所有的流程。我感觉他们下了不少功夫,比如上传一个本地文件,我不需要点上传按钮,然后再去选择文件夹和文件。在自由画布里,只需要拖拽就可以。上传一个网页,只要复制链接,然后粘贴,自由画布会自动帮我们解析网页。上传音频,它会自动帮我们生成文字速记。我不清楚这是否最终会成为新一代创作工具的交互范式。但就体验看,我感觉到了类似诺基亚到 iPhone 之间的区别。传统的创作者工具,有非常多的菜单,菜单套菜单,使用门槛很高;而自由画布,几乎基于人类的本能拖拽和点按就能掌握。我喜欢画布这种交互。画布就是白板,之前,我写作前,在查完资料后,会把自己关到会议室里,然后在白板上构思思路,写关键词。因为白板上灵动的,是自由的,我能够让思路发散再发散,然后不断的激发灵感,这有助于思考。接下来,我估计随着自由画布的成熟,类似的流程也会被改变。画布可能是最好的思考方式。新一代 AI 创作工具正呼之欲出,特别期待今年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