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岁之后的课题

职场   2024-12-02 15:11   北京  
曾经写过一篇谈职业发展阶段的文章。我根据自己的浅薄理解,给至少 30 年的职业生涯划分了几个阶段,其中, 20 岁初入职场到 35 岁是一个阶段, 35 岁到 40 岁是一个阶段, 40 岁到 50 岁又是一个阶段, 50 岁到退休又是一个阶段。
20 岁到 35 岁的特点是年富力强,做事多少带有鲁莽,人生整体处于上扬的阶段。而后,一直到了 35 岁前后,增长慢慢陷入瓶颈,大多人会对庸常的工作感到疲惫,但又无力挣脱。人到中年,我们不可避免地要打碎自己,重新思考生活,重新理解自己。到了 40 岁,性格自然会沉稳很多,经验也已经积累了不少,不过,像硬币的两面一样,多数人在这个阶段,反而容易故步自封,不愿意冒险和尝试。
所以,我觉得职场有三板斧:打磨手艺,拓展人脉,提升影响力。这都是让自己有更多的选择。
有人留言说,看起来 35 岁之后,都在走下坡路,好难受,真不想经历这些。我回复:“下坡路不至于,到了那年纪,看到的或许是一段崎岖不平的山路,一会上个小坡,一会下个小坡。肩上挑着担子,你会本能地加快步伐朝前走。”
纵使是下坡路,也不一定是坏事。
就像苏轼,现在人们喜爱的大多数诗词,都是他乌台诗案之后的作品。在此之前,苏轼的人生路顺顺当当,一路升职加薪,鲜花着锦,意气风发。这种情境下,很多问题他根本不会思考,他可能会觉得,都是我应得的,努力就会成功,天道酬勤,那个阶段中,他的人生目标是做更大的官,干更大的事。
但后来,诸多的不顺意,反而让他停下来进行哲学化的思考。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定风波》:“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我不相信,一个没有身处困境之中的人,没有对人生进行更进一步的思考,能写出这样的词句。
你结合着再读读苏轼早年的诗词:“故巢何足恋,鹰隼岂能容”。这是多么的狂傲和志在必得。从文学的角度看,肯定还是后期的那些透着哲理和复杂心境的作品更有嚼劲。显然,苏轼从不幸中获得了文学方面的益处。
所以, 35 岁之后,当面对挫折,面对诸多的求而不得,或者力所不逮,我们就会自然而然地思考和挣扎,然后获得一些模糊的答案。我觉得这些对于人生而言,是不可或缺的经历。
还是拿苏轼举例子,你有没有注意到,他被贬到黄州之后,开始自称东坡居士,成为“归诚佛僧”的居士。我理解,早些年人生上扬阶段,儒家是他吃饭的家伙,政治的信仰。但当人生遇到重大的挫折之后,他很难再从儒家思想中找到答案,这时候,反而佛教能告诉他困境中如何自处。
上扬的时候,一个人很容易相信努力就会成功,付出就有回报之类的口号。但其实,冷静下来想,怎么可能有那么简单的因果关系。当一个人进入到 35 岁之后庸碌的生活之中,反复挣扎过几次之后,他才会对这些问题有更深刻地反思。
面对问题,至少有三种解法:一种是直愣愣地扑过去,手拿把攥搞定它,消灭它;一种是想办法绕过它,提前就离它远远的,规避它;还有一种是和它相处,接受它的存在,你没办法解决掉它,就像有些疾病,一动刀子,反而会缩短寿命。
35 岁之后,面对生活鸡零狗碎的烦恼,我们会渐渐明白后面两种解法同样重要。
---
2024 年还剩下最后一个月。又到了抬头看路的时候,每年的这会,我都会集中几周时间,出去走走,和不同的朋友们聊聊,开阔些思路。这个月中旬,火山引擎会在上海办一场大会,我看到议题涉及 AI 大模型等内容。
拉个群,如果你感兴趣的话,可以找我同事报名,我们争取了少量的票。到时候一起抬头看看当下正在发生着什么小趋势。

MacTalk
墨问西东出品。在这里,我们聊互联网、职场、管理、创业、产品、软硬件、内容创作、人物、摄影等…… 不做快餐,用文字酿一杯葡萄酒,沉醉,回味悠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