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中旬,国内互联网圈的名人、大模型创业公司零一万物的 CEO 李开复曾经做过一个关于大模型趋势的分享:李开复:明年是AI-First应用爆发元年,中国有望弯道超车,推荐大家安静下来,仔细读读这篇文章,水平很高。李开复言简意赅地讲了他对于大模型发展的判断和总结。
一说到李开复老师,很多人心里的鄙视链就开始发酵了:“去年零一大模型套壳 LLaMA 的事,不就是李开复的公司嘛?”这是我一个工程师朋友的真实反应。
我倒觉得,没必要因人废言,只要是有益的观点,我们都可以参考,这或许是更智慧的处理方式。
我不是一个典型的新技术狂热爱好者,早过了那个岁数了。过去两年,对于媒体动不动就喊出的 AI 颠覆、AI 炸裂的口号,我选择审慎待之,让子弹再飞一会,飞一会就容易看得更清楚。
我们一边做产品,一边用 AI,一边看趋势。到了现在,我认为时机已经成熟,新的机会正徐徐展开,以一种不由分说的方式。
是的,我们已经无须再争论大模型是不是会像元宇宙那样虚晃一枪。不管是从场景,头部公司的投入、VC 的下注情况来看,AI 是 100% 确定的方向。
那么接下来大模型技术会呈现怎样的发展呢?不清楚。带着疑惑,跳到一个更长的历史周期中看,至少能让我们思考问题角度更全面些。过去几年,我们对大模型的类比思考,大致有两种。
第一种,把大模型类比为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蒸汽机。作为新的生产力,它们都需要嵌入到具体的场景之中才能发挥价值。就像当年蒸汽机被应用到采矿、纺织、冶铁工厂,大模型同样也需要嵌入到各种各样的新旧系统中。
蒸汽机应用到千行百业的过程,也是它降低成本、提高性能、缩小体积的过程。这一点今年我们已经充分感知到,模型的调用成本已经比年初时至少降低了十倍,并且,模型也变得越来越聪明,能力越来越丰富(比如多模态的发展)。
第二种,把大模型类比为我们刚刚经历过的移动互联网浪潮。无论是刚刚提到的工业革命,还是 PC 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这些新技术的直接结果都是推动了 GDP 的快速增长。
远的不说,最近这批移动互联网新贵,字节跳动、拼多多、美团、滴滴等公司,书写了多少的创富神话,我们应该都还记得。
经济发展是由科学技术推动的。这一点毋庸置疑。
所以,看到轰轰烈烈的大模型技术,我们确实应该兴奋。只有在变化的年代,这个通道才会被充分打开,甚至是再次打开。
李开复的判断是生成式 AI 会带来比 PC 和移动互联网更大的爆发式增长。这是他的预测。同样,预测准不准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的理解:新一代的技术一定会带来新的机会。
虽然到目前大众期待的杀手级 AI 原生应用仍未出现,但我们也看到了诸如 Cursor、Perplexity 之类的新应用,它们带来的全新体验赢得了众多用户的喜爱。
前段时间,和产品经理二爷邱岳聊创业,他说现在我们很有必要把目光放到海外,放到硅谷。当然,这并不代表说我们一定要做一个海外的产品,而是说我们要关注海外市场的变化,了解到新的潮流趋势是什么。因为国内资本市场很冷,我们能看到的新东西越来越有限。
确实,国内外之间存在信息差。在一线实践的创业者和外围观看的人之间也存在信息差。
因此,我启动了墨问在 2025 年的第一个专栏——《AI 产品内参 2025(S1)》。我想通过这个专栏,跟大家一起去了解当下国内外最新的产品趋势是什么,最新的观点是什么,又有哪些新闻媒体没有大肆报道,但却有趣的产品诞生。同时我们也会结合墨问 AI 产品研发的实践,墨问这款小程序,2025 年也会具备更多 AI 工具属性。
主旨:最先看到趋势,最快理解趋势,最快应用趋势。
这个专栏的第一季,时间跨度为 2025 年 1 月 1 日~3 月 31 日。具体来说,它将包括 15 篇文章,一次直播答疑,以及一个 AI 产品交流群。更新频率为每周一篇。
早鸟订阅 99 元,早鸟结束后会涨价到 129 元。识别下方二维码即可订阅,也可以查看专栏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