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的感触

职场   2024-12-30 15:43   北京  

坐到工位上,心静下来时,才真切意识到今年要过完了。我不知道再过十年之后,想起来 2024 年经历的事情,我会怎么定义人生之中的这一年。反正,体感上感觉挺难,楼下的几个饭店相继关了门,和出租车司机聊天,他们会说钱好难挣。少了一些活力。

但无论如何,人生是没有垃圾时间的。不管怎么样,时间都在不由分说地往前走,穿过春夏秋冬,无人能挡,无人能怨。我们做事,挣扎,成功或失败;而后我们思考,收获人生经验。岁月在雕琢一个人。

今天,写写我这一年的感触。

1、在难的时候,更能理解为什么要乐观。因为一个人如果把大环境不好当作讨论问题的前提,那就相当于给自己提前戴了思考的镣铐,视角也会被极大限制。除了感受到难之外,我们或许更应该看到当下正在酝酿的新机会和新变量。比如 AI。

2、虽然国内资本市场比较冷,但我们仍旧需要看到 AI 带来的新可能性。和二爷聊天,他说把眼光放到海外很有必要。如果你是互联网从业者的话,那多用用 Twitter,去那里关注下硅谷的那些创业者和有趣的人,看看他们在说什么,做什么。

3、AI 毋庸置疑会替代一些岗位。比如目前我见到的,速记、文章翻译类的任务,AI 完完全全可以搞定。之前,我们公司碰到类似的需求,都会找专业的兼职搞定,现在根本不需要花这笔钱。多用 AI 工具,多去做创造性的事情。

4、与之对应的,我看到纳瓦尔说:成为一名创造者,这样你不会再担心工作、职业和 AI。这也是我的感触,无论什么境遇下,都让自己处于创造的状态里,创造一篇对别人有用的视频,创造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产品,创造一个对别人有用的观点。主动地去创造,创造就会有机会。

5、前段时间听作家郭建龙说了一个词:不归点。如果把人生想象为一条直线,那在这条线上,当你迈过结婚、生子的点时,就相当于过了不归点。因为那时候,你不再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状态,而是需要担负家庭的责任,所以,也就不能像单身时那样任由性子做出选择。我感觉一个人,确实可以在还没跨过不归点时,做一些大胆的人生探索。

6、失败不是成功之母,但可以成为某种后劲。很多人经历过一段成功之后往往感觉后劲不足,不是最终败下阵来就是长时间地停滞不前,原因就在于前期的幸运不过是让他免修了很多必修的基础课,越往后走越有可能莫名其妙地掉队。我随着自己做事和年龄增加,慢慢想清楚一点,生活中的大部分失败,都是可以承受的,失败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7、世界上有一些事,即便竭尽全力,也可能做不成比如创业,追求爱情。这些事情,过于复杂,不是光靠努力就能达成的。这种就没什么可说的,不光你我,很多人都无法达成目标。另一些事,定下合理的长期目标,持续刻意练习,就能达成。比如减肥,少吃、健康的吃,然后坚持合理运动就可以了。把能做成的事做了,努力尝试更复杂的挑战,这就是人生的可能性。

8、思辨地对待所有观点和知识,包括今天我的这些感触。互联网上能表达观点的人太多了,每个人都有一套自己的经验,自己的总结,但如果你的思维模式是:我喜欢谁谁谁,所以我相信他的观点。这种思考方式只会把你带到坑里。任何时候,咱都不要丢掉自己的思考,不能盲从轻信别人。

9、人们已经意识到肥胖对健康危害,所以开始调整饮食习惯。但其实,除了摄入了过多的糖分之外,我们还摄入了过多的信息。前者导致肥胖,后者则可能会引起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只是,很多人还没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我认为再过十年,信息过多给人带来的健康影响将不会亚于肥胖。

10、面对问题,至少有三种解法:一种是直愣愣地扑过去,手拿把攥搞定它,消灭它;一种是想办法绕过它,提前就离它远远的,规避它;还有一种是和它相处,接受它的存在,你没办法解决掉它,就像有些疾病,一动刀子,反而会缩短寿命。

11、“工作能让我们把无穷无尽的焦虑不安聚焦在一些相对较小、渴望达成的目标上。它赋予我们大权在握的感受,让我们有尊严地感到疲惫,为我们把食物摆上餐桌。总之,它能使我们避开更大的麻烦。”这是阿兰·德波顿说的。想明白这些道理之后,我们就能少很多内耗,也不至于在工作中和同事怄气,根本没必要么。

12、周六打车和出租车师傅闲聊,他说干他们这行当,最终都得拼时间。驾驶水平以及对路的熟悉程度大家都差不多,有的人可能今天运气好,接了个去房山的大单,但也不能每天都好,拉长时间看,运气也会回归均值,所以最终,就是看谁能熬时间。成功本质上是能力、认知和运气的结合。运气我们无法主宰,但能力和认知是可以主动提升的。

13、很多业务骨干被提拔为管理者后,慢慢就丧失了做具体事情的能力。因为很多管理者日常的主要工作是定方向、决策、沟通讨论、优化和审批。而这些事情,基本都是以 15 分钟为单位进行的。干久了管理之后,他会习惯于并发地处理细碎的小任务,习惯于在 IM 中作为中枢节点分发任务,日积月累,专注力也就随之退化。但想做好一件具体的事,比如写一篇文章、一段代码、一份详实的产品方案,良好的专注力几乎是必要条件。

14、专注力对人的影响实在太大了。以我的个人经验而言,一个人专注做事时,他的临场发挥状态要比没在专注状态下好很多倍。包括近年来互联网上经常提到的时间管理,我觉得核心还是专注力管理,专注力不够,投再多的时间进去也白搭。

15、经常我们也会聊到中年危机。现在我越发觉得,人到中年之后,最怕的不是什么精力的衰减,琐事的增多,上有老下有小这些,而是一个人封闭在自己那套凝固的基座里——他做所有的事,都是在不断强化那套基座,而非修正。

16、所有在职场上的人都应该想一想,假若你真的失业了,失业几个月,你拿什么养活自己。如果有房贷的话,房贷还能正常跟上不。咱至少得敢触碰这话题,不是像古时候人们那样,害怕什么就忌讳谈什么,觉得不吉利。不是这么回事啊,在职场上,高薪和稳定是很脆弱的。

17、“你看穿了死是一件无需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便决定活下去试试?是的,至少这是很关键的因素。为什么要活下去试试呢?.....试一试不会额外再有什么损失。说不定倒有额外的好处呢是不是?”史铁生说的,真带劲。

18、关于如何写作,我听过一个故事。北宋名臣夏竦,小时候老师让他写一篇《水赋》,夏竦绞尽脑汁也写不出来,心想这水有什么好写的。老师开导他说:“何不于水之前后左右广言之。”他受此点拨很快写完了文章。找到一条狭小的缝,然后开拓出一片天地,这也是我的写作方法。前后左右广言之。

19、团队启动新项目的时候,总会特别兴奋和激动。人之常情。而这时,我总会念叨下做事的四个周期:无情的乐观、知情的悲观、自我怀疑、知情的乐观。为什么呢?因为人们这时很容易沉浸在想象之中而忽略不利因素。做好预期管理,让大家有长久战斗力,我认为这很重要。

20、人生的终极幸福感来自于自我实现。这个论断应该错不了。所以,做事。所以,创造。沉进去做事的时候,会有很多你根本想不到的新想法,新机会蹦出来。这是上天给认真做事之人的奖赏。而当人浮于事之时,你会朝三暮四、心似浮萍,干什么都提不起兴趣。

21、人们喜欢把成功的人分为两类: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人和天赋极好的人。这个归因拧巴的地方在于家庭条件和天赋都是个体无法控制的,无法选择的。习惯归因到自己无法控制的事情上——出身、环境、天赋——那可想而知,主观能动性也就会差一些。

22、张弛:“我努力过很多次了,但机会,只会出现在这其中的一两次。”我估计人年纪越大越能体会这句台词的含义。很多机会,只有一次,当它出现的时候,抓住不要放手。因为这样的机会,很可能是你一生唯一的一次机会了。

23、抱怨大厂累,看不上小厂,创业干不了,自由职业养不活自己,那你怎么按照自己的意愿过后面的生活呢?很难。只能提升自己当下的能力。大部分人的路径都是年轻努力奋斗,打好基础,真正人到中年,那些基础会帮助我们换回自由,或者部分自由。

24、我是个彻头彻尾的乐观者,对未来充满信心,我主导做一件事的时候喜欢死磕,并坚信自己可以做成。和悲观的朋友聊天,他说,你这是唯心主义,你相信自己能做成也不能增加成功的概率。我说,悲观者永远正确,乐观者永远前行。我只要往前走,就有可能增加成功的概率啊。他说,你也可能会增加失败的概率。我说,那我赌增加的是成功的一面,因为我是个乐观主义者。

25、碰到一个复杂问题,也许刚开始不知道怎么着手解决,这种情况下,没必要停在原地思考。最好的方法是先采取不完美的行动,然后获取更多的信息。也只有这样做,我们才能全面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循环的,而非线性。

26、生活中,我见有的人总会苦口婆心希望别人理解自己。但我觉得,何必呢?为啥那么多人都要理解自己?那不是很累吗?比如团队协作,要是希望大家都理解你,那就麻烦了,你需要不断地解释,不断地达成共识,这事哪有那么容易。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我的逻辑是,只要有一小部分人理解自己就好了。对于其他的不理解,也无可奈何。

27、每个在上班的职场人都可以假定自己未来有一天要出来创业,或者自由职业。注意,是假定。如果保持这种心态的话,一个人就不会局限于仅仅只是打工然后按月拿到一份工资,能少干就少干,能摸鱼就摸鱼。因为你打算以后自己直接和市场交易,所以你很清楚,你需要从现在的工作中积累哪些方面的经验、能力以及人脉。

28、“人是环境的反应器”,最近重读《微信背后的产品观》,我对这话有了更深的理解。粗浅地说,人会受环境影响,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里行为是不一致的。在哪里工作,和什么样的人共事,这些外部的环境都会有意无意地形成输入,最终改变我们的行为。

29、什么是松弛?最近我想清楚了。松弛就是减少控制欲,内心不会拧巴的想控制某件事的发展。你相信自己的努力,相信事在人为,但同时,又把预期放得很低,你不会有什么执念,非得怎样怎样,哪有那么多顺遂的事,哪有那么多天道酬勤的事。你只管去做,认真的做,就像水一样,滔滔不绝,但又柔软无比。

30、抛开其他因素,就个人能力和运气来说,我觉得以前人们过于强调个人努力,只要努力就能成功,成功者也很少反思,其实自己的成功和大时代、平台、运气息息相关。现在又有点矫枉过正,过于强调运气、大环境,什么事都是运气、大环境最重要,很多人觉得自己怀才不遇,做啥啥不成,那就是大环境不好。

31、一天只精读少数的好内容,主动舍弃大部分可能不错,但又没精力阅读的内容。读精,读深才有意义。水过地皮湿那样的浅阅读没有意义。追求嚼烂,而非贪多。为什么人们要不停地刷刷话?我感觉就是有信息焦虑,哪篇文章都想看,但哪篇都看得不认真。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个坏的习惯。

最后,推荐我的小专栏。不贵,交个朋友,交换下各自的想法。

MacTalk
墨问西东出品。在这里,我们聊互联网、职场、管理、创业、产品、软硬件、内容创作、人物、摄影等…… 不做快餐,用文字酿一杯葡萄酒,沉醉,回味悠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