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5800字,阅读需要37分钟
这次的泰国大选,自由主义倾向明显的“未来前进党”在下议院选举中占据优势。相比起他信家族领导的“为泰党”较为温和的政治立场,“未来前进党”在反君主权威和反军政府上步子迈得很大。比如,这个党旗帜鲜明地主张废除“侮辱王室罪”,矛头直指军政府以及军政府背后的泰王。
虽然未来前进党联合执政的希望已经被泰国上议院和宪法法院消灭了,但是这次一人一票的下议院选举非常清楚地表达了民意:人民对王室和军政府不满。
说起来, 1932年泰版的“辛亥革命”后国王就靠边站了。之后又经历了二战和冷战的洗礼,整个世界从地缘到思想都有了地动山摇的巨变。为什么在今天,泰国君主依然有着极大的权力?当年的泰版“辛亥革命”是搞了个寂寞么?泰王是如何一点点收回权力的? 其他的王室有可能复辟么?比如英国王室?今天就借着泰国的事儿来聊一下有关君主的权力来源这个话题。
君主立宪制,顾名思义,是用宪法将君主的权力限制住,王在法下。而君主立宪制国家的立法机构是议会,也就是说君主立宪制的体现形式是“国王受议会限制”。随着议会的群众基础发扬壮大,发展到今天,大多数君主立宪制下的君主权力已经不再只是受议会限制,而是干脆没有了实权。
拿英格兰为例,表面上,议院通过新的法律需要国王签署生效。但实际上,国王只是橡皮图章。曾经有英国议员声称,如果上下两院达成共识要处死英国国王,那么国王也只能在这个决议上签字。
议会这个组织其实相当古老,因为部落文明往往都呈现出一种集体决策的民主。在部落文明以后的进化中,有的国家彻底完成了中央集权(例如中国的秦朝),而有的国家的政治文化依然围绕着这种最初的部落文明在反复博弈。
作为离欧洲大陆21英里的岛国,英格兰的发展其实一直受周边国家(主要是法国)的影响。封建贵族也很容易里通外国、颠覆政权,在这样的地缘下,很难关起门来搞中央集权。
1066年,英格兰最后的昂撒政权终结,法国人诺曼公爵威廉一世登陆英格兰建立了第一个王朝:诺曼王朝。为了抑制英格兰本土伯爵们的势力,威廉一世登陆后在岛上大量分封男爵。 而这些男爵后来演化成了抑制王权的最主要的力量。
权力的本质是奖惩。男爵们跟着主帅南征北战,获得不少封地,这些封地可以代代相传,贵族这个阶层就逐渐形成,角色也从军功集团逐渐融入到世俗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种分封制度增强了王权以外的贵族势力,也限制了日后王权的发展。
由于诺曼王朝和金雀花王朝在法国有大片领土,所以从狮心王理查一世到签了大宪章的失地王约翰一世,乃至英法百年战争,这三百多年的时间里,英格兰君主都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自己的欧洲领土上。 这导致英格兰君主没精力经营岛内的政治,坐视英格兰的封建贵族做大做强。
在分封制下,国王的钱袋子也比较浅,很难直接管理贵族的封地。国王自己有一块王室领地,国家财政就是王室领地上的收入和各个封建主上缴的税。平常日子倒还好,一旦打起仗来,钱就不够花了,只能向贵族们加税。国王加税激起了贵族的反叛,所以在1215年,贵族们摁着约翰一世的头,让他签署了“自由大宪章”。此后自由大宪章又在一代代国王的确认下,成为了英格兰的金科玉律,深入人心。
英武如爱德华三世,英法百年战争打到飞起,势如破竹,还俘虏了法王。结果仗打到一半,国会觉得打仗太烧钱了,不批军费了。缺粮少衣的爱德华三世差点饿死在法国。迫不得已,爱德华三世只能到意大利找佛罗伦萨的银行家们借钱打仗。为了借钱,爱德华三世甚至抵押了自己的王冠。 最后爱德华三世还不起债,还引发了一场中世纪的银行破产危机。
这国王当得多少有点憋屈。不过漫漫历史长河,总是不缺翻盘的机会。到了都铎王朝,君主们扳回局面的机会出现了。
都铎家族是懂捡漏的。前面讲的把佛罗伦萨银行业搞破产的爱德华三世生育能力爆表,子嗣繁多。英法百年战争结束后,英格兰大败,君主权威陷入低谷,引发了爱德华三世的两支后裔争夺王位的英格兰内战,也就是玫瑰战争。
这次内战重创了英格兰的贵族集团,交战双方的男性继承人死伤殆尽。最后由兰开斯特家族的私生子远亲亨利·都铎捡了个大漏。因为战后的英格兰贵族势力被严重削弱,都铎王朝成了英格兰历史上最有希望完成中央集权的朝代。
都铎王朝的第二任国王亨利八世也是在这个天时地利之下,通过“至尊法案”,建立了英国圣公会,和罗马教廷分庭抗礼。亨利八世世俗、宗教一肩挑,不但是国王,还是英国国教圣公会的教宗。这时候的议会成了国王的工具。
不过这种君主至高无上的局面并没有持续太久 ,因为亨利八世的继承人出现了问题。亨利八世好不容易得来的独子爱德华六世没有活到成年就去世了,没有留下子嗣。
在几轮混乱的王位争夺之后,议会重新有了话语权。伊丽莎白一世逝世后,王位传到远房外甥苏格兰国王詹姆斯一世那里,从此苏格兰和英格兰共主。詹姆士一世的儿子查理一世娶了天主教老婆,而且没有处理好宗教争端,继而引发内战。查理一世战败后被议会领袖克伦威尔送上了断头台。英格兰进入共和时代。
也许经历了克伦威尔护国公时代的议员们发现没戴王冠的独裁者比国王更可怕,克伦威尔死了以后,议员们又把查理一世的儿子查理二世迎了回来,复辟了君主制。
如果说亨利八世的时候,君主和议会的关系是“君临议会”,国王在议会之上,利用议会来推行国王的意志;那么到了查理二世的时代,攻守之势异也,形势已经逆转成了“王在议会”,议会和国王是平等的、相互牵制。
查理二世的弟弟詹姆士二世是天主教徒,而且詹姆士二世的老婆生下了男性继承人。为了防止出现天主教徒继承人,新教议员们又七手八脚把詹姆士二世赶走,从荷兰请回詹姆士二世的女儿玛丽和新教徒女婿荷兰执政威廉,拥立两人为双王。
玛丽二世对政治没有什么兴趣,而威廉三世对于英格兰的政治也不熟悉,再加上议员们有拥立之功,双王就这样稀里糊涂签署了“权利法案”。英格兰以成文法的方式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君主。光荣革命就这样发生了。到了后来,斯图亚特王朝的最后一位国王安妮女王去世且无后嗣,英格兰的议员们干脆从德意志进口不会英语的国王,就此开启了汉诺威王朝。汉诺威王朝的乔治一世和乔治二世都不会说英语,也对英格兰的政治没有兴趣,君主权力进一步被削弱。自此以后,议会彻底驯服了君权。
从金雀花王朝的大宪章到汉诺威王朝,这几百年的时间里,贵族通过议会,不断地立法,一点一滴地限制君主的权力。
作为君主立宪制度的发源地,英格兰的政治制度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客观来说,英格兰受欧洲大陆的影响,很难独自发展进化。主观来讲,英格兰君主更关注他们在欧洲大陆的领地,对英格兰疏于经营,对岛内的政治掌控力不强。而英格兰的封建制度也让君主能够调动的资源受限。
泰国的情况就不太一样。
泰国这个国家地缘政治不差。在内,北有高山、东为高原,南部面海,中间则是广阔的平原。属于有屏障又有腹地的绝佳地理条件。地处热带,地产丰饶,很少发生饥荒。在外,泰国的邻国有缅甸、越南和高棉,这些邻居几乎都是只建立了流星般的帝国后就陷入四分五裂的状态,算不得强邻。这种情况下,泰国受境外势力的渗透是较小的,允许泰国关起门来搞发展的。
13世纪的泰国才有了第一个王朝素可泰王朝。说是王朝,当时的状态其实更像是一种松散的部落联盟,其他部落迫于武力威胁都臣服于素可泰。
在素可泰王朝末期,一个叫罗斛的部落崛起,取代素可泰成为了这个部落联盟的老大,这就是泰国的第二个王朝阿瑜陀耶。阿瑜陀耶王朝在初期依然是部落联盟的性质。到了后期阿瑜陀耶直接吞并了其他部落的土地,现代泰国的国家雏形才算初现。
为了能够管辖吞并不久的土地,阿瑜陀耶国王施行萨克迪纳制度,一方面将新获得的土地按照爵位论功行赏,另一方面,为了方便管理每块封地,阿瑜陀耶王朝选择将民政和军政分开,授予军人极大的权力来压制地方封建势力。
军人从此在泰国历史上有了重要的地位,他们既是泰王的统治工具,又是泰王需要防范的势力。 在君主可以驯服军队的年代,泰王的统治就比较稳定。而在君主对军方的掌控力变弱的时候,改朝换代的危险就降临了。
泰国现在的扎克里王朝的建立就是一个军人篡位的故事。在扎克里王朝之前的通武里王朝,国王郑信因为官民纠纷的偶发事件被叛乱的部下囚禁。军人通銮是郑信的发小兼妹夫,深得郑信的信任。叛乱发生的时候,通銮正在缅甸带兵作战。听到消息,通銮连忙班师回朝。被囚禁在寺庙里的郑信听到通銮回朝的消息以为等到了勤王救驾的援兵。哪里知道通銮一回来,等待郑信一家的是族灭的命运。通銮杀了郑信之后自立为王,自称拉玛一世,建立了扎克里王朝。
时间来到1932年,这一次承担历史使命的又是军人。以批耶帕凤为首的几个中层军官在1932年6月24日突然包围官邸,扣押官员,并向当时的泰王拉玛七世喊话,要求国王放弃权力。拉玛七世同意了。
在比较和平的氛围下,泰国在一夜之间从君主专制切换到了君主立宪。 这算是一场泰国的辛亥革命吧。不过来得太容易的革命,根基并不牢固。很快保皇党就反攻。批耶帕凤在1933年再一次政变。自此,泰王进入了二十多年的虚君状态。
从阿瑜陀耶王朝萨克迪纳制度到军人篡位改朝换代,军人在泰国是一股非常强大的势力。但是军人当政以后发现,军政府在现代政治制度下有先天不足:合法性不足。 也是因为合法性不足,完全靠枪杆子上位的军队内部派系林立,相互攻讦,政变频发。
不过,政变归政变,军方起初并不把泰王放在眼里。当时的军人总理批汶经常对泰王拉玛九世指手画脚。直到1957年的一天,批汶的部下沙立想要“下克上”,造批汶的反,又苦于没有造反的理据。靠边站多年的泰王成了一面大旗被沙立搬了出来。从此,如猛虎出笼,政治学博士教育背景的拉玛九世在扩大君主权力的道路上一路狂奔。
就像英格兰君主的权力是在议会一次又一次的立法中失去的,泰王的权力是在一次又一次的立法中扩大的。军方的内斗和军政府尴尬的身份让缺乏法理基础的军人首脑有动机来争取国王的背书。这就是泰王权力的扩张的机会。
沙立需要借助泰王的权威增强自己的合法性,所以对于泰王插手军队的人事安排以及泰王恢复跪拜礼和“侮辱王室法”等都极为配合。
等到沙立1963年去世的时候,泰王拉玛九世的权力已经非常稳当了。
之后的冷战、70年代民运和92年民众反对军政府的流血冲突(“黑色五月”),给泰王这个看上去德高望重的仲裁者创造了一次次修改宪法进一步扩大权力的机会。混乱成了拉玛九世的阶梯。
经过六十多年的经营,在拉玛九世去世的时候,留给他儿子拉玛十世的是一个几乎可以为所欲为的君王宝座和看似被驯服的军队。
说回到这次的大选。在现行的泰国选举制度的设计上,泰王和军政府给自己留了很多的后门。1932年宪政到现在也不过才91年的时间,但是泰国的宪法已经有了几十个版本之多。目前,民选政府想要上台,需要上下议院票数过半才行(上议院250票、下议院500票,获得375票以上的政党才能组阁,目前上议院250票全部掌握在王室和军方手中)。拿最近几个版本来看看泰国王室和军政府是怎样通过操纵上议院的选举来影响整个大选的:
1992年3月泰国大选之后,原陆军司令素金达上将在选举失败后,仍以军方代表身份出任首相,引起军方与民众的流血冲突,又称黑色五月。老国王拉玛九世出面化解矛盾。借此机会,老国王通过任命上议员控制上议院,成为国家最高权力的实际掌控者。1992年宪法规定,上议院270名议员全部由国王任命产生。当时的上议院具有较大权力,如宪法修正案以两院议员总人数的三分之二以上投赞成票才能通过。
1997年,由于各界对上议院的制度设计充满争议,为确保上议院的中立性,泰国再次修改宪法,将上议院的选择改为完全由民选产生,而且选举采用大选区制的直接选举方式。正因为这一次的宪法修改,泰国历史上民望最高的总理他信在2000年赢得大选。
泰王发现他信政府试图插手警察和卫队,大有动摇泰王权力根基之势,所以在2006年授意军方发动政变,赶走他信。并且泰国在2007年对宪法进一步修改,规定上议院由150名上议员组成,其中76名议员由中央选举委员会主持,通过不公开直接投票方式选举产生,全国76府每府一名;其余74名上议员由遴选委员会遴选产生。
2007年的宪法修改效果不佳,泰王发现赶跑了他信,他信家族又连着选出了两位总理 (他信的妹夫和他信的妹妹英拉),看来宪法还是要继续修改。所以2017年再次修改宪法。新宪法规定,上议院250个席位全部由国王在国家和平与秩序委员会(由军方控制)的建议下任命产生,其中六个席位由武装部队最高司令、海陆空三军司令、国家警察总监及国防部次长六人自动担任,由此确保军方在未来宪制中的制度角色。除此以外,新宪法规定,上议院和下议院选票超过半数的话,,上议院有权罢免内阁和直接参与选举首相。因为上议院受军方控制,所以军方不仅对于新首相选举和组阁设置了障碍,还可以换掉不满意的合法政府。
至此,上议院逐渐成为王室和军方的阵地。目前的宪法让泰王和军方都在整个选举游戏中占尽先机。在现有的选举规则下,自由派或者说反对王室的政客上位执政几乎不可能。
此外,泰王还有一个大杀器,就是“宪法法院”。一旦哪个政党有自由化、反王室的苗头,先出动宪法法院一板砖给该政党判定违宪,剥夺党员的竞选资格和议员资格。
事已至此,议会和宪法法庭均已经沦为泰王和军队手中的工具,泰王和军方在掌握军权的同时,把立法、司法的活儿也一块干了。
当年辛亥革命的时候,孙中山对改造中国的设想是分三步走:军政-训政-宪政。而泰国兜兜转转绕来绕去,卡在军政这一个环节就没走出来。
拉玛九世能够逆潮流而行,一步步拿回君主权力,一方面是拉玛九世本人善权术,拿捏住了军政府的软肋,和军政府结盟。另一方面,经过充分博弈的结果才是相对稳定、长期的格局。泰国在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跑步进入君主立宪制民主,但是在制度改革上并没有学到西方国家精髓,没有认识到西方国家能够有现行的制度是经过了长期的斗争和制度改进而来的。夺走了君主的权力之后形成的权力真空没有成熟的民选政府来接棒,最后只是陷入了军人独裁的怪圈而已。
最后,拉玛九世赶上了冷战的历史机遇,美国要保住泰国这个东南亚的桥头堡,防止赤化,需要支持泰国的军政府和君主。
不过时代变了。现在的泰国是撕裂的泰国,红衫军和黄衫军的街头武斗常有耳闻。互联网时代,民众接收到的信息呈指数型增长。军人和王室之外迅速崛起的中产阶级群体参政议政的欲望增强。五月份的下议院选举所展现的民意已经非常清楚,民选政府上台势在必行。完全指挥不动军队的民选政府上台后如何与军队、王室合作?这些都要考验泰王和下一届政府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