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年前蒋介石押错宝的一场美国大选

文摘   2024-11-04 21:11   中国香港  
01

1948年秋天的早上,北平已经秋风萧瑟,几个小孩穿着不太合身的袍褂,举着一个洋人的照片和写着洋文的横幅,抬着一个纸质的小象,后面跟着几个成年人,敲锣打鼓地从神武门出发,走到长安街上。这群人沿着长安街走到南池子,又从南池子向北拐,绕着故宫走了一圈。北平的路人驻足观望,以为是哪家洋人办白事。定睛一看,洋文的横幅下面还写着四个中文字,“杜威好运”


路人们纷纷猜想,杜威大约就是画像上的洋人,许是哪个教堂里死了传教士。没人想到,这是国民政府对万里之外美国总统大选的助选活动。照片里的是杜威,热门共和党候选人。纸糊的大象是共和党的标志。


可惜的是,在通讯不算发达的1948年,这场来自神秘东方的“白事”助选活动没有及时传到大洋彼岸让美国的选民看到。
一个月后,美国大选结果出炉,大热倒灶,杜威败选。
02




国民党政府和美国的关系不可谓不密切。八十年前,中华民族抵抗日本侵略者,书写了可歌可泣的八年抗战史。而在这期间,美国是中国最大的援助国。他们提供的援助,远超其他任何国家 (当时的苏联和日本签订了“苏日互不侵犯条约”,隔岸观火、袖手旁观)。
在后勤补给上,美国援助国民党军队打通了中缅补给线。在长江以北、东部沿海地区几乎全线沦陷的的危急时刻,从西南方为国军提供后勤补给。在缅甸被日本占领后,陈纳德的飞虎队又开辟了“驼峰航线”,飞跃气流极端复杂的喜马拉雅山脉给国军空投物资。人员配置上,美国四星上将史迪威将军坐镇中国抗战,大批中国飞行员被送去美国培训。光援(白)助(送)给国军的飞机就有两百多架。


德军在斯大林格勒吃瘪后,欧洲战场形势逆转。日本偷袭珍珠港后,美国正式下场参战。到了1943年,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下半场,盟军胜利的曙光就在不远处。这一年,宋美龄访美,受到美国各界的热烈欢迎。她访问华盛顿期间甚至入住白宫,罗斯福夫妇亲自陪同她前往国会演讲,争取国会对援助中国法案的支持。


当时只剩下半壁江山的蒋介石被邀请出席开罗会议。中国在近一个世纪里备受列强欺凌,作为大国被邀请和美国、英国一起列席国际会议,讨论战后的全球秩序,这在当时几乎是中国人想都不敢想的。


即使那时的中国百年来积贫积弱,大半个国家已经沦陷在日占区,但是罗斯福用对待一个平等大国的态度对待中国。开罗会议也奠定了中国在1945年作为常任理事国加入联合国的基础。
既然蒋介石在民主党总统在任期间和美国关系处得这么好的,怎么后面又去支持共和党的总统候选人杜威了呢?那就需要说说罗斯福的继任者杜鲁门。
03





杜鲁门的前半生即使不说潦倒,至少也和成功没有半毛钱关系。年轻的时候,杜鲁门唯一拿得出手的谈资,就是他曾经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当过炮兵,去过法国。这在当时普遍还没有睁眼看世界的密苏里州,杜鲁门算是见过些世面了。
杜鲁门三十大几才结了婚,开了一家鞋匠铺,勉强维持生计。鞋匠铺倒闭之后又和朋友合伙开了一家服装店。到了杜鲁门38岁的时候,服装店也因为经营不善倒闭了。望着嗷嗷待哺的女儿,万般无奈之下,杜鲁门想到了一条出路——吃公家饭。
在读了两年法学院的夜校后,杜鲁门具备了一定的法律素养,从一个失败的个体户转行进了政界。他找到了一份政府工:县法院法官。
蹉跎了半生,杜鲁门这才算过上了温饱安稳的生活。当时的密苏里州民主党的大佬是汤姆·彭德格斯特。杜鲁门通过在夜校的法学同学搭上了汤姆·彭德格斯特的关系,投靠在了他的门下。汤姆·彭德格斯特有权势,但是名声很差,经常被人指控操纵选举、贪污腐败、偷税漏税。
在机遇面前,年纪、起点、学历、家世都不再重要。在杜鲁门50岁的时候,汤姆·彭德格斯特安排小弟杜鲁门成为民主党在密苏里州的参议院候选人,参加联邦参议员的竞选。这一选, 还真让杜鲁门选上了,他从此走上了参议院这个全国性的政治舞台。
杜鲁门兢兢业业干了十年的参议员。为了提升存在感,引起党内高层的注意,杜鲁门一份又一份的法案提交上去。终于,杜鲁门的努力收到了成效。民主党全国党魁罗伯特·E·汉尼根 注意到了他。
1944年,罗斯福已经当了12年美国总统,带领美国人走出大萧条,走过二战并即将取得胜利。他正在准备竞选第四个总统任期。在第第三个总统任期,罗斯福的搭档副总统是亨利-华莱士。虽然有人说罗斯福和华莱士有分歧,但是在我看来,罗斯福和华莱士在经济政策和战后世界格局上的看法比较相似,只是华莱士更加偏向国家管控一些。相比起其他副总统,亨利-华莱士不仅仅担任“总统备胎”的角色,还在诸多事项上发挥了更大的影响力。在有心人看来,这是罗斯福在把亨利-华莱士当成自己的接班人在培养。
但是罗斯福新政(新经济政策)不仅共和党反对声音巨大,民主党内部也有强大的反对势力。罗斯福本人巨大的声望和超长的总统任期, 让两党都担心罗斯福会借着战争的危机走上独裁的道路。1944年的政府换届选举中,民主党大佬们行动起来。民主党全国领导人罗伯特·E·汉尼根和罗斯福做了一个交易,罗斯福可以继续作为民主党候选人参加竞选,但条件是,副总统不能再由罗斯福路线的坚定支持者华莱士担任。
而早前进入罗伯特·E·汉尼根视野的杜鲁门,成为一个理想的发展对象。一方面杜鲁门曾经提交过有关限制军队开支的法案,比较对民主党大佬的胃口。另一方面,杜鲁门来自密苏里州,可以拉拢民主党内的南方诸州代表
就这样,罗斯福和杜鲁门,两个没有什么交情的人搭了班子。两个人没交情到了什么程度呢?据说罗斯福死前,两个人单独见面的次数只有2次。


1945年,罗斯福就任第四个任期后不到三个月,突发脑溢血,死在了希特勒前面。
罗斯福的不幸离世成了杜鲁门的“当幸福来敲门”。根据美国宪法,在任总统死后,由副总统按顺位继任总统。幸福来得太突然。历史将杜鲁门推上了这个世界上最有权势的位置,这一年杜鲁门61岁。
“一切都发生的太突然,我心里很害怕,但不能让其他人看出我的害怕”——杜鲁门回忆录


04





前面讲了,杜鲁门和罗斯福根本不熟,他对于罗斯福的思想,罗斯福对于战后世界格局的设想并不了解。他和罗斯福当政时期的领导班子也几乎没有交情,所以很难让杜鲁门延续罗斯福的外交政策。果不其然,杜鲁门一上任,美国对华政策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杜鲁门对于中国的评估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史迪威、马歇尔等“中国通”的汇报。在抗日战争中,四星上将史迪威被派往中国协助国军,但是蒋介石的军事指挥风格就一整个Micro Manage。而史迪威显然也是Ego很大的美国军人。两人在包括是否打通中缅公路保证后勤补给等诸多问题上都产生了分歧。最后蒋介石干脆一个报告,史迪威被调回了美国,两个人矛盾公开化。而史迪威是大名鼎鼎的马歇尔的心腹,两个人都自认为是“中国通”,在很多问题上对蒋介石指手画脚,这对于计较小节的蒋介石来说特别难以接受。所以最后两个人在给杜鲁门汇报的时候,对于蒋介石乃至国民党政府的评价都很低。这让杜鲁门对于罗斯福时代美国政府对国民党政府的立场发生动摇。 


马歇尔在杜鲁门时期主导了美国的外交,尤其是欧洲和东亚。在欧洲,马歇尔发起了“马歇尔计划”,帮助战后欧洲重建,防止贫穷的欧洲被苏联趁机赤化。但是既然美国在欧洲已经“大撒币”了,在中国能够投入的资源就变得更加有限。再加上延安透露出“愿意和谈”的信号,马歇尔误以为国共的分歧是类似美国两党之间的分歧,在作为总统大使居间调停期间,一直把压力给到蒋介石这边。马歇尔甚至主导了美国对国民党政府为期8个月的武器禁运(1946年7月29日到1947年5月26日),以此来逼迫蒋介石回到和共产党的谈判桌上。


这次武器禁运对于国民党最后丢掉江山的影响到底有多大,众说纷纭。单从时间线来看,1946年6月国共内战全面爆发,1946年7月美国对国民党政府实行武器禁运。到了1947年6月,解放军在内战全面爆发一年的时间里歼灭国民党军队有生力量112万,解放了153座城市。1947年6月30日,刘邓大军强渡黄河,解放军转为攻势。
国民党政府兵败如山倒,而美国那边的援助这时候姗姗来迟。1948年4月,美国国会通过《援华法案》,但是杜鲁门政府拖延执行。直至1948年底,第一批物资才运抵中国。这时候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已经接近尾声,国民党几乎丢掉了长江以北的全部地盘。
和杜鲁门沟通不顺利,蒋介石将希望寄托在1949年的美国总统换届和新总统上台上。他希望美国政府可以改变对他和国民党政府的态度,能够更积极地扶持国民党,对抗共产主义的扩张。通过宋美龄、顾维钧和陈立夫等亲美派人士以及当时在美国的亲国民党的游说团体的牵线搭桥,蒋介石辗转和下一届美国总统候选人大热门杜威搭上线,表达了国民党政府对于他竞选总统的支持(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支持可以是多种形式的,但是大概率不是资金支持。美国竞选是不能接受外国资金的,就算蒋介石愿意冒险给,杜威也不会冒险收)。 
05





“现在(1973年)超过40岁的美国人,在记忆中有四件事特别突出:珍珠港事件、罗斯福逝世、1948年大选和约翰·肯尼迪被刺。”------- 光荣与梦想

 “男人们也许会忘记他21岁生日那天发生过什么事,女人们也许会忘记她怎样失去童贞,但每个人都想得起来他或她听到这四件事时是在什么地方。” -------光荣与梦想

杜鲁门这个从罗斯福那里捡来的任期并不轻松。对外有苏联的威胁,对内有民权运动和工会罢工等棘手难题。中期选举后,共和党赢下参众两院,杜鲁门成了举步维艰的跛脚鸭,在党内的声望也很低。所以在1948年的换届大选之前的民调中,共和党候选人杜威大幅领先杜鲁门。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民主党内部矛盾重重,分裂了。由于杜鲁门在民权、种族和经济政策上的分歧,民主党大佬想像这次逼迫拜登一样,逼迫杜鲁门放弃竞选,杜鲁门好不容易才勉强争取到的总统候选人所需要的党内选票。民主党前废太子亨利-华莱士和民主党南方代表拉着两批人马离开民主党自立门户了。华莱士和南方代表们各自成立了 进步党和迪克西民主党,就这样民主党一分为三。这种情况势必在大选中会分掉杜鲁门的票。所以蒋介石和当时的主流观点一样,认为杜鲁门输定了,抱着“抓紧最后一根救命稻草”的迫切,蒋介石提前去给杜威拜码头。
当时不管是媒体、民调、竞选资金募集情况,所有人都在嘲笑杜鲁门在打一场不可能胜利的仗。但是证明一个人品格的不是顺境中的风光,而是逆境中不言放弃的韧性。出生农民家庭,没有念过大学,半生无所成,60多岁靠着罗斯福猝死才撞大运的杜鲁门,在这次逆风局中证明了自己。
在距离大选投票还有三个月,在任总统杜鲁门还没有募集到足够的竞选资金。大部分金主都认为杜鲁门这次必然败选,就不浪费钱了。杜鲁门好不容易在白宫举行了几场活动才募集到了并不算多的竞选资金。这些钱显然没办法和大佬支持者众多、PAC资金充裕的杜威在媒体上打广告战。
草根出身的杜鲁门有一项技能,就是“扫楼”。在现代社会,“扫楼”就是每层楼挨家挨户敲门推销。杜鲁门决定不把这些竞选资金用来买广告版面,而是坐着火车在全美国进行巡回演说,发挥“扫楼精神”,逢站必下,挨个站点下来演说。
这不是杜鲁门第一次扫楼。在10年前的杜鲁门1.0版本里,他在竞选密苏里参议员的时候就已经多次发挥扫楼精神。密苏里州75个县,每一个县都留下了杜鲁门的足迹。
杜鲁门竞选连任密苏里州参议员的时候,他的老大哥彭德格斯特因为偷税漏税,已经被抓去坐牢了。失去了最重要的支持者,杜鲁门差点失去竞选参议员连任的机会。但是杜鲁门没有放弃,他拉了一支队伍,冒着酷暑,挨个县去竞选,挨家挨户敲门,赢下了参议员连任。
相比之前的埋头扫楼,这次竞选总统连任的杜鲁门进化迭代成了杜鲁门2.0。之前的杜鲁门给大家的印象是不擅长演讲,没有个人魅力,没有鲜明的个性。但是在这一次的竞选中,杜鲁门调整了他的演讲风格,充分释放个性,展现了农民粗旷的一面。他在每一轮演讲中不厌其烦地爆粗口痛骂共和党领导下的国会。三个月里,杜鲁门就干了两件事情,上车打盹睡觉,下车叉腰骂人。一个县接着一个县的演讲,一个镇连着一个镇的痛骂共和党和媒体。在特朗普之前,上一个和大战媒体三百回合,大骂“Fake News”的总统就是杜鲁门。事后证明,这样的演讲风格和竞选策略是有效的。
11月2日,美国大选结果陆续出炉前,美国各大报纸认为杜威当选已经毫无疑问,芝加哥论坛报甚至已经提前印刷好了“杜威打败杜鲁门”的头版头条。
11月3日一早,杜鲁门当选新一任总统,并留下了这张著名的照片。


06





不知道杜鲁门知不知道国民政府在北京搞的一场支持杜威的助选活动。但是杜鲁门连任后对蒋介石更加没有好脸色了。杜鲁门成功连任后,蒋介石委派宋美龄再次赴美。这一次,杜鲁门会见了宋美龄,但是态度非常冷淡。
1948年11月2日,美国大选当天,解放军攻克沈阳,东北尽失,辽沈战役结束。
1949年1月10日,解放军攻下徐州,南京门户洞开。徐州兵团司令邱清泉自杀,副司令杜聿明被俘,淮海战役结束
1949年1月22日,辽沈战役结束后东北野战军南下入关。在解放军连续攻下张家口、天津后,国民党华北剿总司令傅作义放弃抵抗,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战役结束。
1949年4月21日,渡江战役打响,解放军百万雄师渡过长江。

07





蒋介石所谓的对美国大选的押宝意义并不大。已经1949年了,国民党精锐部队被歼灭200多万,寄希望于美国总统大选来扭转局势,和求神拜佛这样的玄学,在效果上已经没什么区别了。更多是一种心理的寄托,和为后路的铺垫。
杜鲁门在对待新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态度一开始并不算强硬,尤其是1948年南斯拉夫的铁托和斯大林翻脸,更是让杜鲁门和马歇尔看到了拉拢中国共产党的机会,他们认为毛主席会是下一个铁托。事实上,南斯拉夫和苏联掀桌后,确实和美国关系好转,甚至从1950年开始获得了美国援助。
基于拉拢中国共产党,分化苏联阵营的考虑,新中国成立后,杜鲁门差点再次抛弃已经退守台湾的蒋介石。1949年5月,杜鲁门政府发布“中美关系白皮书”,将国民党的失败完全归咎于国民党的腐败和蒋介石的无能。1950年1月,杜鲁门政府再次发表“关于台湾问题的声明”,确认有关台湾归属问题的国际决议,并表态不会干涉中国内政。在此时,解放军本来已经整装待发准备跨海作战、收复台湾。
1950年6月,金日成突然南下进攻南韩,朝鲜战争爆发,打断了解放军攻台作战计划,也终于改变了杜鲁门对蒋介石嫌弃的态度。 



观众席上的哈士奇
主业外汇、利率;副业自动驾驶、新能源车产业链,欢迎同道中人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