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五十载,奋斗续荣光|历史回顾:东征锦州港,西战京唐港

文摘   2024-12-08 17:12   河北  

五十年风雨征程,一代代航五人用汗水和智慧写就了企业今天的繁荣;五十年栉风沐雨,航五人收获了属于自己的时代赞歌。回顾过去,让我们一起牢记初心使命;远观未来,让我们建功新时代,重整新装再出发。本期历史回顾栏目,带你走进“东征锦州港,西战京唐港”的岁月。




东征锦州港



公司于1974年成立,十年间,除个别船舶机械外,一直在秦皇岛区域施工。1984 年后,企业由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所处的内外环境有很大的变化,安于一方已不能适应公司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外出流动势在必行。秦皇岛东北方向约180公里处的笔架山下,公司全面参与了锦州港建设,这是航五人走出秦皇岛的第一支流动大军。


筑港史上第一条长堤


锦州港位于锦州湾内笔架山下,起步工程项目包括引堤、防波堤、杂货码头、成品油码头、输油工艺管线等工程。


锦州港的引堤宽17米,全长3131米,不敢说世界港口建设之最,在中国筑港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引堤上要跑火车、汽车,要架设7条用途不同的管线。


引堤正中标高+3.5米处要埋设一条给水管道,管沟的开挖、安装影响前方码头施工车辆的通行,甲方要求我们在1990年4月15日必须安完填平,尽快形成通道。4月2日,这里还下了场10公分厚的大雪,先年冬季开挖的管沟全被冰雪封盖,很多地方已经塌方,需要重新清理,谁看谁摇头。


因为其它工段忙得不可开交,这活儿偏偏交给潜水工段12名职工。“水鸭子”上陆,支模板、绑钢筋、打混凝土样样行,搞管道安装可是头一次,他们没说一个“不”字,先干起来再看。他们一边破冰清沟,一边安装。直径30厘米,长6米的钢管,一天只安五、六根,后来越干越熟,一班安30多根,起早拉晚两班干,三千多米管道又提前8天安完,甲方一位负责这项工程的工程师服了:“专业队伍都干不了这么快”。


打不垮的航五人


造万吨轮需要平台和滑道,锦州建港没有预制场,沉箱必须在秦皇岛预制。锦州港起步工程共用33个沉箱,小的上千吨,大的一千八百多吨。这些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庞然大物在陆上像一座5层点式楼, 在海上像一座孤岛。要把这些“大家伙”从秦皇岛一个个地运到110海里以外的锦州港,谈何容易!这在我国筑港史上从来没有过的。


1987年9月初,公司领导、总工们、有关科室、船舶处及负责拖运的交工54号、交工37号拖轮船长现场办公,选择了最佳水深的拖运航线,规定沉箱漂浮时保持相对平稳的最佳吃水量,连沉箱封顶盖板的平整度,每一个螺母的焊接位置、受力大小,都经过严格计算;拖轮在拖航时和沉箱该保持多大距离为最佳;拖缆的直径和长度都有详细的规定和要求……保证万无一失。


但即使这样,也很难保证万无一失。有一次,交工54刚把成品油码头靠船墩的大沉箱从四处接高码头拖走,夜间起了5级东风,较大的东风又赶上潮水西流,船长带领值班船员拖了一夜,第二天天亮,一看沉箱还在秦皇岛港区。


公司领导曾下过命令!遇上极特殊情况,万不得已就砍断拖缆,弃沉箱保拖轮。听说他们曾举起过斧头,终于没砍下去,他们超人的胆量里凝聚着职工爱自己的企业,企业兴衰连着我自己的基本的职业道德和朴素的感情。人在、船在、沉箱在不是空动的口号,已经实实在在刻在船员的心里。


从1987年9月15日开始拖航第一个沉箱,经过一年多的奋战,锦州港起步工程的“码头”主体从秦皇岛移至锦州港。从此开创了一航局乃至我国筑港史上长途拖运大型沉箱的先河。


打不垮的航五人


吊车司机王德玉是公司标兵,他开的那台日本产50吨履带吊被局船机处的领导称为“全局红旗设备的状元”,1989年和1990年他完成定额台班160%以上。几套大型钢模板的拆、支是以他为主,一天在工地吃两顿饭是常事。曾三天三夜没回宿舍睡过觉。儿子的腿摔伤了,爱人打电话叫他回去看看,领导逼他回去了一天,只是“看看”。后来锦州市建港指挥部总指挥去北京开会,特意到秦皇岛下车要看望吊车司机王德玉,说他为锦州港建设立了功。


全国劳动模范黄玉震是锦州工程处潜水工段长,每月例行一次的4天休假,他专找风雨天;潜水衣破了,他利用业余时间火补;潜水鞋坏了,他带领潜水员自己浇注翻新。锦州工地后期潜水活相对少,他带领一部分潜水工组成防波堤和成品油码头档浪墙模板支拆组;电焊工不够用,他自己带上面罩就能加固模板;工地上,潜水方驳上他满眼都是活。


公司的施工进度和质量受到上级和甲方高度赞扬。1990年,交通部领导视察锦州港时称赞“航五公司立了大功”。锦州市委书记、市长等领导同志多次来到工地慰问,代表290万锦州人民感谢筑港人。


1990年10月,杂货泊位交工验收;12月锦州港正式对外开放;1991年8月,成品油码头建成投产。





西战京唐港




京唐港原名王滩港,是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筹划的北方大港。京唐港是继锦州港之后航五人又一次较大规模的外出施工,也是艰苦创业的再一次诠释。


荒滩上来了筑港人


雨不停地下着,暮色中一间低矮的小窝棚里摇着一点昏黄的光,一支手电筒挂在荆笆墙上,雨水不断地涌进来。一个光头红脸腰宽背厚的中年汉子正忙着把一些电工家什堆放到床上。它的主人叫张济,负责工地小临的配电工作,是第一批进点的施工人员。他们的营地将建在距大海只有300百多米的荒滩上。


1989年8月,小临完成,一百多名施工人员陆续进入施工现场,开始档砂堤的施工。京唐港属挖入式码头,挡砂堤起着挡砂防浪的作用。初步设计东堤长1189米,西堤长是600米,宛如两条巨龙伸入大海,围护住港池。工程需抛填块石24万余方,混凝土护堤块3万多块,工程浩大,可谓移山填海。海无三日平,有风就起浪,由于海面上无天然屏障掩护,外海风浪直接波及该港,海上可施工天数月平均不足10天。人们只好利用早、晚风稳潮平时施工,赶上好天,十几个小时不休息,一日三餐吃在工地。夏天,烈日如火,身上晒脱了几层皮;冬天,寒风似刀,海水溅到身上结成冰甲。人们与大海搏斗,挡砂堤在艰难挺进。


他们的宿舍是几排石棉瓦顶的简易砖房,夏天热,冬天凉。刮风时漫天风砂,眼睛睁不开,耳朵里、嘴里净是砂子,吃饭都合不上牙。生活用水靠水罐车拉,喝到嘴里又苦又涩,许多人都闹肚子。当地老百姓从十几里的地方赶来,以惊异的目光看那热火朝天的施工场面,看着那些平凡而朴实的筑港人。


浪打涛铸竞英雄


1991年8月26日,一股强风突袭京唐港,堤上800 米处,一台价值百万元的吊车在风浪中艰难地摇晃,时有倾覆的危险。吊车危险!一支由共产党员、普通工人自发组成的抢险队身穿救生衣,冲向档砂堤。天昏黄、海昏黄、海天搅在一起,狂涛巨浪裹着的东砂堤闪现着几团红色的火焰,堤上二、三百斤的石头在海水中乱滚。人们忘记了危险,也不知怎样搬了几十立方米的石头, 牢牢地护住了吊车。当向抢险人问起经过,他们说的很轻松,只说很过瘾!这就是他们笑傲风浪的性格。


据不完全统计,从1989年10月到1992年10月,仅东挡砂堤就遭较大风损30次之多。1992年7月挡砂堤又一次更改设计,堤顶上安装了护块,风损问题有所解决。9月1日,一场百年罕见的特大风暴潮又将东挡砂堤摧毁千米之多,10月2日,10级以上的强风又逞威,1040米的堤段被毁坏一千多块,四脚块全部移位,堤身被截为三段。


“狭路相逢勇者胜!”人们知难而进,项目组建突击队,发誓年底前一定要修复风损段。时值秋末冬初,天越来越冷。七米宽1040米长的堤顶需要重新整平,安装堤顶块,1000多块四脚块需要重新吊放安装。堤上布满了2米多深的大坑,堆满了乱石,推土机无法开进,只能靠人工搬石填坑,铺平道路,吊车爬进来吊走位移的四脚块,人们站在冰冷的海水中穿扣吊块。白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晚上继续挑灯夜战。11月29日,他们终于全面修复了挡砂堤风损段。两个多月的时间人工搬石1280立方米,补抛块石3000立方米,调整安装混凝土护块3586块,节约机械台班43个,1350米的挡砂堤威武地伸入海中,展示着人们不可战胜的力量。


有一位哲人曾经说过:“一滴血溶进大海,大海的成份就改变了”。筑港人永远是属于大海的,每一座港口都是他们筑港的丰碑。


1994年9月,京唐港正式国际通航,北方大港的梦想在航五人的手中由梦想变成了现实。



素材 | 党委工作部

责编 | 宋佳音

校核 | 谢亚璐、左岩石


中交一航局五公司
公司隶属于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以”诚信履约,用心浇注您的满意“为服务宗旨,浇注精品,发展企业,奉献社会,造福员工。本账号行使中交一航局五公司官微职能,传播企业声音,进行品牌宣传,传递管理动态,讲述航五故事,建设精神家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