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之声 | 匠心筑港,打造湛江港“新丝路”

文摘   2024-11-30 21:25   河北  




湛江湾畔,蓝天碧海。东海岛北部,四座液体散货码头一字排开,11月29日,湛江东海岛液体散货码头工程顺利通过交工验收。


项目共建设4个液体散货泊位,泊位总长1469米,采用高桩墩式结构。该项目建成后将重点发展高端化工产品,打造“新丝路”战略支点,支撑“工业立市、港口兴市、生态建市”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构建广东“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


“每一根钢管桩的打设、每一个靠船构件的安装、每一方混凝土的浇注,都凝聚了施工团队的心血,更彰显了技术创新和精益求精的精神。”项目经理向德自豪地说。





精细规划,沉桩施工事半功倍



沉桩施工作为码头建设的首道工序,需打设758根长约65米的钢管桩。看似常规的工序,却在施工初期给团队带来了巨大挑战。海底地形起伏不平,导致近百根桩需要设计为大斜率桩,间距多在3至6米。尤其在系缆墩区域,仅81平米的空间内便需打设8根桩,最大斜桩扭角度达到50度。打桩船需频繁抛锚定位,沉桩施工异常困难。


施工难题接踵而至。在4号泊位系缆墩处,打桩船船体突出的“象鼻梁”与正南处的高桩顶持平,无论如何调整,都无法正常作业,施工一度陷入僵局。项目总工崔云亮提出“借潮施工”,趁着涨潮时“象鼻梁”高过“阻碍桩”桩顶完成定位,避免与障碍桩碰撞。


为进一步提高效率,工程部部长孔令辉带领团队根据施工区模型模拟沉桩作业,找出影响打桩船的“阻碍桩”,与设计单位沟通后,确定了优化沉桩扭角的合理方案,减少船机抛锚的次数。湛江港潮汐为半日潮,施工团队精准把握每次涨潮的时机,重新核算最佳工序时间组合,确保整体施工效率最大化。


施工过程中,技术团队进一步优化了工序,将流水线式操作调整为同步式操作:移桩同时完成抱桩、初定位同步抱桩入龙口,沉桩效率从每日4至5根提升至8至11根,施工效率翻了一番。


在这套“组合拳”的配合下,一根根“定海神针”稳稳插入海底。经桩位核验,所有桩位和标高偏差均符合设计要求,I类桩比例达到100%,获得了监理与业主的高度评价。





创新方案,靠船构件稳如磐石



在墩式高桩码头中,靠船构件作为橡胶护舷的结构基础,是承受船舶靠泊冲击力的关键部件。项目共需安装61个靠船构件,最轻17吨,最重27吨。然而,重达27吨的构件在安装初期却让施工团队倍感压力。


起初,团队计划采用“先装法”,利用横梁底部模板作为靠船构件的支撑点,直接安装后再浇注横梁。但经过受力分析,横梁主梁的悬挑部分因重心偏移变形过大,难以承载重型构件。团队不得不转向“后装法”,先浇注部分横梁作为支撑平台,待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再安装构件。然而,“后装法”工序复杂,施工时间长,质量和进度难以两全。


“既然悬挑部分支撑不足,不如给它加个‘腿’。”崔云亮经过反复推敲,提出在横梁悬挑端打设辅助钢管桩,将悬挑梁“瘸腿”变“简支梁”。这一思路迅速得到了技术专家组的认可。技术团队仔细测量辅助桩打设位置,并在桩顶开槽放置双拼工字钢,作为“扁担梁”来支撑主梁的悬挑部分。最终方案有效控制了主梁变形,使安装过程中的精度、安全性及效率大幅提升。


在创新方案的加持下,所有靠船构件的安装顺利完成。“这次的方案为我们积累了宝贵经验,面对类似工程,我们更有信心了。”崔云亮欣慰地说道。





细化职责,织密安全生产网



项目施工区域分散,涉及船舶作业、水上构件安装、钢栈桥和架桥机安拆等多项高风险作业,船舶、机械设备和作业人员众多,安全管理难度极大。面对这些挑战,项目部以“零损失工时”为目标,实行“安全网格化”管理,将现场划分为7个网格,实行包保责任制,项目领导担任“网格长”,生产经理、技术员和班组长担任“网格员”,打通上下管理链条,结合FSO安全观察卡机制,施工人员发现隐患后可通过扫描二维码即时上报,并快速响应处理,确保问题及时整改。在船舶作业中,设置调度室统一协调,减少大型构件转运和安装的交叉风险。同时,所有作业时段均实行许可管理,要求严格按“规定动作”执行,杜绝安全隐患。


通过这些措施,项目累计实现330万安全工时,并荣获2023年广东省“平安工地”称号,赢得了业主的高度赞扬。通过技术创新与精益管理,项目团队克服了重重困难,实现了高效施工与优质交付。未来,湛江港将以更强的枢纽功能和产业承载力,助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续写蓝海大港的崭新篇章。




素材|茂名港项目部

供稿|李国庆

责编|刘灿

校核|谢亚璐、左岩石


中交一航局五公司
公司隶属于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以”诚信履约,用心浇注您的满意“为服务宗旨,浇注精品,发展企业,奉献社会,造福员工。本账号行使中交一航局五公司官微职能,传播企业声音,进行品牌宣传,传递管理动态,讲述航五故事,建设精神家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