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科普丨大寒经络穴位保健按摩

文摘   健康   2025-01-20 09:03   北京  

穴位保健 健康之道

大寒,作为一年中二十四节气的最后一个,标志着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期开启。天气寒冷到了极点,常伴随着雨雪、大风和低温。大寒时节气温极低,寒冷之气易侵袭人体,耗伤阳气,导致人体阴阳失衡,脏腑功能减弱。因此,在这一时期保健人体气血生成相关之脾经,对于维护机体阴阳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黄帝内经》有言:“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在大寒节气,运化功能减弱,从而出现腹胀、便溏、下痢、胃脘痛、嗳气、身重无力等症状。这些症状的出现,与足太阴脾经的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灵枢·经脉》曰:“脾足太阴之脉,……其病,舌本强痛,腹胀,嗳气,胃痛,呕吐,心烦,泄泻,黄疸,身体沉重,动作不利,不能卧,膝股内侧肿、厥冷,足大趾不用等。”这些症状在大寒时节尤为常见,由于寒冷的气候侵犯人体,寒冷的气候容易导致脾胃功能失调,寒邪为阴邪,易伤脾胃阳气,耗伤脾胃阳气,易致脾胃功能失调,运化功能减弱,从而出现腹胀、便溏、胃脘痛、嗳气、身重无力等症状。


除了损伤脾胃阳气,寒性凝滞,主痛,寒邪亦可从足内侧上行阻滞气血运行,导致下肢经络气血不通,进而出现下肢疼痛、麻木、沉重、行动不便等症状。足太阴脾经作为脾胃的主要经络,其畅通与否直接影响脾胃的功能。


此外,大寒时节,寒邪侵犯使人体气机收敛,毛窍腠里闭塞,卫阳被郁不得宣泄,进而导致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加之足太阴脾经过膈肌,挟食道两旁,连舌本,散舌下,其功能失调会影响呼吸道的通畅。脾主四肢,肺主皮毛,脾肺气虚则四肢不温,皮毛不固,易感风寒,出现咳嗽、气喘等症状,通过保健足太阴脾经可以增强肺气,预防呼吸系统疾病。


足太阴脾经循行

《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趾之端,循趾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腨)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循)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足太阴脾经自足大趾的内侧端(隐白)起始,经核骨(第一跖趾关节)后面,向上到达内踝骨的前边(商丘),在三阴交穴处与足厥阴、足少阴两经交会,再沿胫骨内缘,向上交叉浅出足厥阴肝经的前边,经过膝关节,沿大腿内侧前边,进入腹腔,入属脾脏,联络胃腑,再向上贯穿膈肌,挟食道两旁,连系舌根,散布舌下。

它的支脉从胃部分出,通过膈肌,流注心中。脉气由此与手少阴心经相接。


穴位保健

隐白穴

定位:位于足大趾末节内侧,趾甲角旁开约0.1寸。

操作方法:将艾条点燃的一端距离隐白穴皮肤约2-3厘米,以局部有温热感为度,每次灸10-15分钟,每周可进行2-3次。

作用:隐白穴是足太阴脾经的井穴,为脾经气血的起始点。隐白穴具有健脾和胃、益气摄血、温阳调经的功效。艾灸此穴,能够促进体内血液循环,气血运行通畅,缓解下肢受寒导致的疼痛、麻木等;同时,隐白穴作为脾经之井穴,“井主心下满”,刺激此穴有助于调节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缓解脾胃虚弱引起的腹胀、腹泻等症状。



公孙穴

定位:位于足内侧缘,第1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

操作方法:用大拇指指腹或食指指腹在公孙穴上打圈揉按,力度适中,以感觉微热酸痛为宜。每次揉按约5-10分钟,每天1-2次。

作用:公孙穴为足太阴脾经之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冲脉。公孙穴具有健脾和胃、理气化湿、通经活络的功效。刺激此穴能够调理脾胃功能,缓解胃痛、呕吐、腹痛等消化系统疾病。同时,其通于心胸,对于咳嗽、气喘等肺病问题也有较好的调理作用。此外,公孙穴还常用于治疗月经不调、胎衣不下等妇科病症。



商丘穴

定位:位于足内踝前下方凹陷中,舟骨结节与内踝尖连线的中点处。

操作方法:用大拇指指尖在商丘穴上进行掐按,力度稍重,以感觉酸痛为宜。每次掐按约1分钟,每日可进行1-2次。

作用:商丘穴为脾经气血的行经之处,具有健脾和胃、理气化湿、疏经止痛的功效。掐按此穴,可缓解腹胀、泄泻、便秘等脾胃病症。同时,对于足踝疼痛、痔疾等局部病症也有较好的治疗作用。此外,商丘穴还能调理气血,改善体质,增强免疫力。




  供稿: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堂中医门诊部   张楚笛 沈潜
  编辑:乔雨园

审核:韩偎偎  监制:杨娜


欢迎您投稿,收稿邮箱 bjzyyxh@163.com



北京中医药学会
见证岐黄进步,加强交流学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