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保健 健康之道
小寒,作为冬季的第5个节气,冷气积久而冷,顾名思义,标志着一年中最寒冷时期的到来。小寒时节,寒气袭人,万物生机潜伏闭藏,人体亦顺应自然,阳气内藏。
中医认为,寒为阴邪,易伤人体阳气,而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是人体阳气的重要来源。保健脾经,有助于促进气血生化,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从而抵御寒冷侵袭,保护阳气不受损。
冬季人体新陈代谢减缓,加之为了保持体温,人们倾向于食用更高热量的食物,无形之中增加了脾胃的负担,消化吸收功能易受影响。脾经络胃,脾与胃相表里,保健脾经能改善脾胃功能,健旺脾气,促进食物消化吸收,缓解消化不良、腹胀、腹痛、腹泻等胃肠不适。
此外,小寒时节,气候寒冷,人体阳气内敛,脾阳亦随之减弱,容易导致脾失健运,运化水湿功能下降,湿不得化,湿邪从而内生,阻滞脾胃气机,则易引起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表现;湿邪循经下注,则易导致大便粘腻不爽,小便不畅等。因此,小寒节气保健足太阴脾经,有助于增强脾阳,促进脾的运化功能,防止湿邪对人体的侵害。
足太阴脾经循行
《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趾之端,循趾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腨)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循)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足太阴脾经自足大趾的内侧端(隐白)起始,经核骨(第一跖趾关节)后面,向上到达内踝骨的前边(商丘),在三阴交穴处与足厥阴、足少阴两经交会,再沿胫骨内缘,向上交叉浅出足厥阴肝经的前边,经过膝关节,沿大腿内侧前边,进入腹腔,入属脾脏,联络胃腑,再向上贯穿膈肌,挟食道两旁,连系舌根,散布舌下。
它的支脉从胃部分出,通过膈肌,流注心中。脉气由此与手少阴心经相接。
定位:位于足内侧缘,第一跖趾关节近端赤白肉际凹陷处。
操作方法:用大拇指指腹按压太白穴,打圈揉动,以感觉酸胀为宜,每次持续1-3分钟,每日2-3次。
作用:太白穴为脾经之原穴,具有健脾和胃、理气化湿等功效。作为脾经原穴,刺激太白穴可以激发脾阳的潜能,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增强食欲,改善腹胀、泄泻等消化不良症状。此外,对于脾胃虚寒、气血不足引起的乏力、面色苍白也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定位:位于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操作方法:用拇指指腹按压三阴交穴,以感觉微酸胀痛为宜,每次持续1-3分钟,每日2-3次。
作用:三阴交为足太阴、足少阴、足厥阴三阴经之交会穴,三经气血交汇于此,其能调节肝脾肾三脏的功能,具有益气活血、健脾祛湿、补益肝肾等作用。刺激三阴交穴能够促进气血运行,增强脾阳的温煦作用,缓解脾胃虚寒引起的腹痛、腹泻、消化不良等胃肠不适。同时,三阴交为治疗妇科疾病第一穴,保健三阴交能够缓解妇女月经不调、痛经、白带异常等。此外,刺激三阴交还能培补肝肾,进而改善失眠、腰膝酸软、夜尿频等肝肾亏虚问题,增强体质。
定位:位于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处。
操作方法:用大拇指指腹按压阴陵泉穴,前后反复拨动,不宜过快,缓慢拨动,以感觉微酸胀痛为宜,每次持续1-3分钟,每日2-3次。
作用:阴陵泉穴属足太阴脾经之合穴,具有健脾利湿、益肾调经、通利三焦等功效。阴陵泉为祛湿要穴,刺激阴陵泉穴可以激发脾阳的运化功能,促进水湿的排泄,改善水肿、腹胀腹泻、小便不利等症状。同时,阴陵泉位于膝关节旁,具有缓解膝关节疼痛的近治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