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
—兼谈发汗与止汗
2023年7月某日,一位56岁女性来门诊,是家属推着轮椅进来的。自述“新冠”后,反复“感冒”,虚汗不止。在当地住院半年。经多次全面检查无阳性结果。遂来京寻求中西治疗。虚弱已极,无法站立,恶风,自汗。昨在某院看病,着了过堂风,又“感冒”了,请我看诊。边叙述边不停擦汗……。
临床中以出汗异常来诊的病人很多,有多汗的。有无汗的。有全身出汗的。有局部多汗的。有白天出汗,稍有运动就汗流浃背的。有睡着时满身大汗,沾巾湿被,醒来却瞬间消失的……。
中医认为“汗也者,合阳气阴精蒸化而出者也。《内经》云∶人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盖汗之为物,以阳气为运用,以阴精为材料。”(《温病条辨》)中医将人之出汗比喻为自然界的下雨,除了认为汗与雨产生的机理相类之外,再者就是认为两者功能相通,下雨可调节地面温度,出汗则调节人体温度。
现代研究表明汗是从皮表的汗腺分泌排出的,全身汗腺的总数在200~500万个之间(中医称汗孔,亦称玄府,全身八万四千个,是为虚数,喻其极多而已)。健康人每天全身排出的汗液为500~1,000毫升。每一克水蒸汽可带走536 卡热量,这个散热效率还是挺高的。
中医对“汗”极为重视。著名的“十问歌”里,首句便是:“一问寒热二问汗”,把了解出汗的情况,放在临床问诊的第二位。明代有个王应震先生写了一首歌诀:“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无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喘生休耗气,精遗不涩泄。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对无汗的病人,想办法让他出汗才是正招儿。但病人明明无汗却不去发汗,这样的大夫,反而成了医界的杰出代表,是不是有点儿拧巴?!
《说文解字》:“汗,人液也。”清代段玉裁认为有些不妥,改“人”为“身”。毕竟,能出汗的不仅是人类。
《素问·阴阳别论》说:“阳加于阴谓之汗”,汗是由血液中的津液转化而来的,属阴。津液靠体内阳气蒸化推动排出皮肤之外而成为汗。故曰:“汗也者,合阳气阴精蒸化而出者也。”
汗的生成排泌是人体水液代谢的一种形式,与各脏腑都有关系,其中与心相关最密,《素问·阴阳别论》中有:“汗为心之液”之说。因“心主血脉”,“心之所藏,在内者为血,发外者为汗。”汗液来源于血液中的液体成分。故在生理上讲“汗血同源”。在病理上则是“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肺主宣发,外合皮毛,在汗液输布与排泌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肺气宣发,推动津液布散至全身以润泽肌肤、皮毛,化成汗液。肾主一身之水液,水液代谢全程中离不开肾的温煦气化作用。
而“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饮食水谷吸收转化为精微物质,赖于脾的健运。所以汗液的生成与脾也密切相关。“卫气”是水谷精微资助的。卫气主“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 (《灵枢·本藏》)汗液排出的最后一道关卡—汗孔的启闭,正是“卫气”主管。“言卫护皮肤。肥实腠理。禁固津液。不得妄泄。”(《伤寒明理论》)
汗液的生成与排泌的全过程,需要阳气丰沛,阴津充足,脏腑机能协调,营卫和谐,传输通畅,开阖正常。
出汗是生理性现象:《灵枢经·五癃津液别第三十六》曰:“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尿与气。”出汗异常是指: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时时汗出。或该出汗的时候无法出汗。
汗出异常,以病因分类可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按症状特征大致可以分为无汗,多汗(全身、局部),汗色(味)异常等几种。
《伤寒论》共有条文398 条,其中涉及“汗”字的条文有 158 条,约占总条数的 40%。张仲景通过观察外感病中汗的变化,来分析病机、辨别证候、指导治疗、判断预后,为后世提供了大量辨“汗”论治的经验。特别是创制了以“麻黄汤”、“桂枝汤”为代表的系列辛温解表方剂,开“解表法”之先河。
汗出异常的治疗,不外乎“发汗”与“止汗”两端。
发汗(汗法)对应的是“无汗”的现象,当外邪入侵肌表,腠理开阖失司,则当汗出而汗不出者,是为表证无汗,属外感汗出异常。其病机一为寒邪束表,闭塞腠理,开合不利,营卫不和,致成无汗。二为阳气不足,无以温煦,汗不得发于腠理。三是阴津虚亏,汗无源以生,肌肤失于濡养,致成无汗。汗法亦称解表法,是用发汗、宣肺的方药祛除肌表之邪,治疗表证。汗法分为辛温解表(代表方有麻黄汤、葛根汤、桂枝汤),辛凉解表(代表方银翘散、桑菊饮),扶正解表(代表方人参败毒散、荆防四物汤、再造散、加减葳蕤汤)三大类。
见到无汗,想办法发汗是正理。但临床情况十分复杂,具体到某个病人,其无汗的成因往往寒热虚实错杂、外感内伤兼有,如不认真辨识,见无汗便大发其汗,或反复发汗,则徒伤正气,甚至发生变证。
这方面教训和经验都有。
曾治一70岁女性,以“恶寒,无汗3天,发热1天”从门诊收入我科。主诉是严重怕冷,到门诊就诊,初诊为阳虚,经用温阳汤剂2剂,不效。再次就诊,测体温39℃。胸片:“左上肺淡片影。”WBC:10×10^9/L.尿常规:WBC1~2.故以“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收入。予抗生素,输液。当时所有医生都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太阳伤寒证,符合“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所以开了麻黄汤,但可惜一点汗也没得。又改葛根汤,还是没有发出汗来。这时再去看病人,发现虽然患者发热无汗恶寒,但其舌红,其溲赤,其大便已数日未行。才恍然道:“此阳热怫郁也!”遂予银翘散2剂汗出热退。不要认为“恶寒无汗”就是太阳伤寒表实证,邪热郁积于里阻滞气机,也可以出现“恶寒无汗”的状况。刘河间说:“郁,怫郁也。结滞壅塞而气不通畅,所谓热甚则腠理闭密而郁结也。”需要细致诊察病人,做好辨证鉴别。
又治一男性,55岁,新冠康复后,3周前开始恢复晚间跑步,但与未病之前不同,现在运动后不出汗了,周身不适,尤以面部憋胀难受,前额头痛。伴有发热,T38.5左右,约2小时后自行热退。其妻拿出手机翻出当时的照片给我看,确实面部通红异于常人。因思伤寒有“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这是属于阳明表证,葛根汤主之。又因发生在新冠之后,应是膜原余毒未净,故以葛根汤合达原饮疏之,三周而愈。
所谓“无汗不发汗”,不是“躺平”不作为,更不是孟浪乱作为。而是要明白汗液生成排泌的原理,对具体病例具体分析,辨清寒热虚实,斟酌用药宜忌,精准遣方用药,方能取得疗效。辨证论治准确,遣方用药精当,体现医生基本功。
采用“无汗不发汗”这种“非常规打法”。非常考验医生的定力和信心。薛生白曾治一老人,发热二十余日不解,薛判断是“阴液枯,不能作汗”,给与了“连剂养阴之后”,病人大汗出,引发了家属的恐慌,以为是病情恶化。薛生白在关键时刻展现出大医的沉着与镇静,他说:“是云行雨施,品物咸亨之侯,何疑其脱耶?但弱体久病不解,元气愈亏,此邪稍出,大汗作,亦属接补关头,不容稍懈耳。心静则气定而神住,切不可忧扰神气,致阳上升,至嘱至嘱。”坚持给与:人参,熟地,抱木茯神,天冬,制首乌,左顾牡蛎。最终获效。
汗法在中医治疗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中位列第一,它可以和其他七法配合而发挥作用,即如《医学心悟》所说:“凡一切阳虚者皆宜补中发汗,一切阴虚者皆宜养阴发汗,夹热者皆宜清凉发汗,夹寒者皆宜温经发汗,伤食者皆宜消导发汗。”
汗法是以发汗为目的治疗法则,而其他七法,如辨证正确,运用得当,也可以取得发汗的效果。如《伤寒论》中有少阳病服小柴胡汤后“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岀而解。”实践中也常见到用抗生素有效,病人也会汗出热退的反应。
故治疗后汗出,脉静身凉,是邪去正安,阴阳调和的外在表现。
发汗要有度,“汗多必亡阳”。什么是适度的发汗?《伤寒论》中给出了标准:“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时出以漐漐然,一时间许,亦佳。不可令如水流漓。若病不解,当重发汗。……阳虚,不得重发汗也。凡服汤发汗,中病便止,不必尽剂。”
对有明显病因的“无汗证”,那是或因先天遗传,或有严重皮肤病和神经损伤等因素,造成的常年无汗或少汗。不在此论中。
至于汗证,指的是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时时汗出。病因不一而足,可能是由于“凡劳食惊暑皆属热气之迫于心。”也可能是“感邪之汗,出于腠理,由肺主之。”抑或是因“邪气干于卫气,不能卫固于外,则皮肤为之缓,腠理为之疏,由是津液外泄”(《伤寒明理论》)。
汗证有外感、内伤之别,外感病中太阳中风、温病、阳明气分……,均有特异的汗出异常表现,暂且按下不表。内伤汗证是指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津液异常外泄的病情。
汗证常分为自汗、盗汗、黄汗、战汗、脱汗五大类。
自汗的特征是时时汗出,活动更甚。《明医指掌》:“夫自汗者,朝夕汗自出也。”
盗汗是睡着后出汗,醒来即止。《明医指掌》: “盗汗者,睡而出,觉而收,如寇盗然,故以名之。”
历代医家多持气虚者自汗,阴虚者盗汗之说,清·程敬通有诗专论此事,诗云:“自汗之证为阳虚,若是阴虚盗汗作。阳虚黄芪白术汤,阴虚六黄为要药。气血两虚常出汗,黄芪浮麦汤宜索。自汗须用炙黄芪,白术茯苓与桂枝。牡蛎人参浮小麦,甘草麻黄根效奇。盗汗须用六黄汤,自古流传最圣方。黄芪浮麦芩连牡,更有当归二地黄。黄芪浮麦麻黄根,五味麦冬白茯苓。归芍地黄知母柏,白术同煎汗自宁。”基本就把自汗、盗汗的机理和治法用方说全了。
黄汗,指的是汗色发黄而染衣。《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蘖汁,脉自沉。”主治的方剂是芪芍桂酒汤、桂枝加黄芪汤。至《千金要方》将之归入“五疸”之一。
临床也有“红汗”之说,一般讲,红汗指的是外感热病过程中见鼻衄,其热随衄而解,犹汗出而热解。《三指禅·卷二》:“伤寒鼻衄,名曰红汗。热随血解。不必止血,亦不必再发汗。”另一种“红汗”,则又名汗血、肌衄。指汗出色淡红如血。《奇效良方·诸血门》有心火、肝火、胃火、肺热、胆热之不同。王孟英《归砚录》载:“邻人顾姓者,因少年勤内事,头皮血出如汗。此肝肾之火逆上, 因血热甚,所以从发窍直出。盖汗乃血之液,从气化白。经有肌衄一条 ,因气散不能从化,故肌肤汗血。此证非气不能化, 化亦不及也。与甘露饮而痊。”
战汗指在热病治疗发展过程中,正邪消长之间,临床见先有畏寒战栗而后出汗的一种现象。《伤寒论》有:“凡柴胡汤病证,而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寒战是身体的一种不自主的肌肉收缩反应,《素问》对寒战的描述颇为入微:“疟之始发也,先起于毫毛,伸欠,乃作寒慄鼓颔。”大多数寒战之后,会出现高热。
寒战继而汗出,在中医看来,是病情发展的转折点。
《景岳全书》将战汗分为振、战、栗三个层级,他认为“振轻而战重也”。是寒战程度上之区别(可参考现代医学的各种寒战量表)。而“战与栗二者,形相类而实非一,有内外之别焉。战者,身为之摇。栗者,心战是也。……战外而栗内也。”若抠字眼儿,《尔雅·释诂》:“战栗,惧也。”战、栗是同义词,常常连用。战与栗也都有“发抖”的意思。所以一直没能理解景岳先生的“心战”是什么意思。某次见一老人被下之后,出现“房颤”,自感心悸不安,若惊若惧。方悟所谓“心战”者,很可能是发生了心律失常的症状。因也就理解了后面这段话,“战者。正气胜。栗者。邪气胜也。”
战汗的结局不外三种,一战汗而解,转入康复。二“战”而不胜,正气溃败,病情加重。三“战”而未解,一战再战。故在见到战汗时,要密切观察评估病情,发现恶化的苗头及时处理。对此叶天士讲:“若其邪始终在气分流连者,可冀其战汗透邪,法宜益胃,令邪与汗并,热达腠开,邪从汗出。解后胃气空虚,当肤冷一昼夜,待气还自温暖如常矣。盖战汗而解,邪退正虚,阳从汗泄,故渐肤冷,未必即成脱症。此时宜令病者安舒静卧,以养阳气来复。旁人切勿惊惶,频频呼唤,扰其元神,使其烦躁。但诊其脉,若虚软和缓,虽倦卧不语,汗出肤冷,却非脱症;若脉急疾,躁扰不卧,肤冷汗出,便为气脱之症矣。更有邪盛正虚,不能一战而解,停一二日再战汗而愈者,不可不知。”
《景岳全书》里记录了这样一则实战病例:“余尝治一衰翁,年踰七旬,陡患伤寒,初起即用温补调理,到十日之外,正气将复,忽尔作战,自旦到辰,不能得汗,寒慄危甚,告急于余。余用六味回阳饮,入人参一两,姜、附各三钱,使之煎服。下咽少顷,即大汗如浴,时将及午,而浸汗不收,身冷如脱,鼻息几无,复以告余。余令以前药,复药与之。不知汗之出与汗之收,皆元气为之枢机耳。故余纪此,欲人知合辟之权,不在乎能放能收,而在乎所以主之者。”在生死疑似之间,保持信心,确是“医中之杰”的本色。
脱汗:又称“绝汗”。指病情危重,阳气欲脱时,汗出淋漓不止如珠如油的症状。《医碥·汗》:“脱汗,阴盛格阳,汗从阳脱,味淡不咸,如珠不流,为汗绝,不治。”《景岳全书》:“凡汗出不治之证有六:一、汗出而喘甚者不治。二、汗出而脉脱者不治。三、汗出而身痛甚者不治。四、汗出发润至颠者不治。五、汗出如油者不治。六、汗出如珠者不治。凡见此类,不得妄为用药。汗出如胶,胶粘如珠之凝及淋漓如雨,揩拭不逮者,皆不可治。”脱汗常见于急性心衰、休克、呼吸衰竭等急危重症,虽云“不得妄为用药”或称“不可治”,但若及时中西医结合紧急抢救,还是有一线生机的。
除上所述几种汗证之外,分析汗出的诱发因素,能为医生辨证提供重要线索,如《素问·经脉别论篇》:“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
观察汗出的部位,亦可成为诊断依据,清《王氏医存》曰:“五脏皆有汗,不独心也。汗皆为虚。心虚则头汗,肝虚则脊汗,肾虚则囊汗,肺虚则胸汗,脾虚则手足汗。人弱而专出一处之汗,久而不愈,即此经虚也。”
汗出常是患者的第一主诉,引发汗出的疾病有很多,有些甚至是急危重症如急性心梗、急腹症、感染、休克等,要全面检查,尽快排查出病因,及时治疗。
汗证的治疗,根据病史病因,分析病机,采取辨证论治,多能取得好的疗效。有些单药验方常常有意想不到的奇效,有一人盗汗多年,迭治不效,来问余方,告以五倍子粉,不拘多少,温水调,临卧填脐中,胶条封住。翌日来告竟大验。
《丹溪心法》中载:“治别处无汗,独心孔一片有汗。思虑多则汗亦多,病在用心,宜养心血,以艾煎,调茯苓末一钱服之,名曰心汗。又青桑第二叶,焙干为末,空心米饮调服,最止盗汗。”桑叶,按《本草新编》说:“最善补骨中之髓、添肾中之精,止身中之汗。”配合辨证论治,加入方中亦佳。该书中还记录外用止汗的温粉:“牡蛎、青皮、麻黄根、藁本、糯米、防风、白芷。上为末,周身扑之。”
山萸肉,《医学衷中参西录》云:“味酸性温,大能收敛元气,凡人身之阴阳气血将散者,皆能敛之,故救脱之药,当以萸肉为第一。”张炳厚老师方中每用山萸肉30g,治自汗盗汗。
有食入即汗者,每宴饮即汗蒸满头,揩之不及。常自嘲曰:“吃饭出汗,一辈子白干。”余初不得其法,后读《脾胃论》有安胃汤,“治胃热。食后复助其火,汗出如雨。”方如下:黄连、五味子、乌梅肉、生甘草、炙甘草、升麻。
话说回来,开头那位轮椅推来的病人,带来了一大摞当地医院的住院和门诊病历,我翻检之后确实没有发现异常指标。问话之间伊语言流利,答问清晰,同来的家属压根儿插不上话,而且神态自如,底气十足,完全不是虚衰样子。再细看伊身上,7月间身上竟着毛衣两重。遂直言:您的新冠已愈,不必担忧。嘱其减衣,适当活动。诊疗完毕,当时伊便站起走出诊室,脚步如风,完全忘了轮椅的事。数月后网诊报:自汗消失,仍微恶风,着衣略厚,已能正常干家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