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来,国际车展早已不似往昔热闹,但正在加速迈向全球化的中国品牌汽车,仍然不会错失任何一个在国际舞台上露脸的机会。
近日,由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汽车行业分会和法兰克福展览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EVA法兰克福电动汽车博览会”上,中国力量再次成为了焦点。
作为中国汽车行业首次在境外参与主办的大规模车展,除了多家中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之外,包括吉利、比亚迪、阿维塔、红旗、广汽、赛力斯及江淮等多家车企,也纷纷携手旗下新能源产品,登陆了此次法兰克福电动车展。
与过去各种大型国际车展不同,由于本届法兰克福电动车展不仅中国贸促会是主办方之一,再加上电动车本身就是中国车企的强项,本届法兰克福电动车展更像是中国车企的主场。
不过大放光彩的背后,同样也透露着些许的无奈和心酸。
截至目前,欧盟关于中国电动汽车关税壁垒的态度仍然强硬,近段时间,部分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征收的附加关税虽然进行了小幅度下调,但从具体税率来看,这一下调无异于隔靴搔痒。
中国品牌汽车在世界汽车工业的发源地大秀肌肉,更像是一种无声的反抗!
在致力于成为世界级品牌的过程中,中国车企势必是要拿下欧洲的!
作为全球第二大的汽车市场、汽车发源地,以及无数世界级品牌的诞生地,欧洲不仅有着全球最发达成熟的汽车产业,而且增长潜力巨大。
据2023年的数据统计显示,欧洲去年一共卖出了1284万新车,其中纯电动车型占据201万辆,纯电动汽车的渗透率为15.6%,同比增长28%。增速虽不及中国市场迅猛,但在全球新能源的转型推动下,这仍然是一个积极的预兆。
对于欧洲的本土车企而言这也是压力。要知道,今年年初,已有多家跨国车企放弃了全面电动化的计划。并且在中国市场,由于中国高端新势力的崛起,包括BBA在内的传统豪华车企,已然受到了冲击。
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作为各跨国车企最重要的单一市场,受中国市场份额下滑的影响,跨国车企的销量和业绩表现都相应下滑。
据统计,包括宝马集团、大众集团、梅赛德斯-奔驰等欧洲车企今年以来的利润率均有所下滑。
这意味着,在欧洲本土车企和中国车企新能源发展节奏严重分化的背景下,中国品牌汽车此时加速进军欧洲市场,不仅能抢占先机和窗口期,也有利于中国车企真正在海外市场与奔驰、宝马、奥迪、大众以及保时捷等传统豪强展开正面竞争,强化国际消费信心。
拿下欧洲,进军最发达的汽车工业城市,几乎是中国汽车工业以及中国车企最绕不开的课题。
这就是为什么关税壁垒仍然是横亘在中国车企欧洲布局之路上的一座大山,但中国品牌汽车仍然坚定布局很深入欧洲市场的关键所在。
虽然,目前较高的关税门槛、欧洲市场严苛的法律法规,给中国车企的欧洲出海之路带来了挑战,但经过近几年的加速布局,欧洲用户对中国电动车普遍给出了较高的评价,部分海外车企也对关税壁垒进行了反对发声。
而中国品牌汽车也在积极寻找应对的办法。
近段时间,奇瑞汽车被传将考虑在英国进行生产。尽管奇瑞方面回应表示目前在英国生产事宜还处于研究阶段,但可以肯定的是,奇瑞接下来将快速在欧洲市场扩张。
此前,奇瑞已经宣布西班牙工厂将于今年投产,并且今年年初,奇瑞还宣布将扩建其位于德国法兰克福附近的研发中心并且增加员工数量,向市场推出三个新品牌。
继去年的匈牙利工厂之后,此前比亚迪还宣布将考虑2025年在欧洲建立第二家选配厂,7月份,比亚迪还宣布将在土耳其投资10亿美元建设一座年产能15万辆的电动车工厂。
8月底,比亚迪还宣布与Hedin Mobility集团(比亚迪在德国和瑞典的经销商)就收购Hedin Electric Mobility GmbH达成协议。
要知道,作为欧洲最大的经销商集团之一,Hedin Mobility Group的经销商门店多达230多家,业务涵盖了瑞典、德国等8个欧洲国家和地区。比亚迪收购Hedin Mobility Group后,无疑也将助力比亚迪在欧洲业务上拥有更多的主动权。
就在本届法兰克福车展期间,吉利汽车集团也宣布,吉利正在物色欧洲工厂选址。虽然目前还不能百分百确定是否会在欧洲建厂,但吉利旗下的领克、极氪此前都已经发布了欧洲市场的布局计划。
不止于上述,包括在欧洲市场畅销的上汽MG、长安汽车以及东风等中国车企,都计划将在欧洲建厂,欧洲建厂潮正在中国车企之间兴起。
从大部分中国车企的应对策略来看,无论是和欧洲本地企业合作,还是到欧洲建厂进行本土化生产,都有利于中国车企加速从单一产品出海到产业链出海的转型。
当然,对于中国车企来说,到海外建厂的成本不小,这意味着这场产业链出海,并非所有中国车企都能拿到门票,随着中国车企海外布局进入加速阶段,中国车企内部无疑将进一步出现明显的分化。
由于欧洲本土的电动化产业链基础相对较为羸弱,中国车企布局欧洲市场,通过建厂带动当地就业和经济发展,打造完整的产业链,赢得市场好感度的整个过程周期非常之长。
因此,建厂之后,中国车企所面临的挑战还会更多。即便通过产能本土化规避了关税的挑战,但中国车企的这条欧洲路,依旧不会好走。
但一旦走出了这条路,中国车企站上顶峰,被世界认可和尊重的目标,也就真正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