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年大清国最后一个皇太后的葬礼(视频)解密

百科   2025-02-01 20:02   福建  

民国二年, 隆裕皇太后 的葬礼珍贵录像


紫禁城太和殿内隆裕太后的祭堂


1913年2月22日,中国最后的皇太后——隆裕太后在长春宫因病去世,这一年她只有46岁。袁世凯掌控的民国政府以国丧规格办理丧事,下令全国下半旗志哀3日,文武官员穿孝27日。参议院休会1天。民国政府于3月19日在太和殿召开国民哀悼大会。灵堂上方悬挂着“女中尧舜”的白色横幅,灵堂正中摆放隆裕像。已经逊位的宣统皇帝,为皇太后上谥号为“孝定隆裕宽惠慎哲协天保圣景皇后”,随后将她与光绪皇帝合葬在河北易县的崇陵。


隆裕太后画像


隆裕(1868年2月3日—1913年2月22日),叶赫那拉氏,满洲镶黄旗人,名静芬。小名喜子,慈禧之弟副都统叶赫那拉·桂祥之女,是光绪的表姐,慈禧是静芬的姑妈。光绪十四年(1888年)被慈禧太后钦点成婚,次年立为皇后,并在婚期过后住进东六宫之一的钟粹宫。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光绪帝在南海瀛台涵元殿驾崩,依慈禧太后遗命由宣统帝即位。依宣统帝之命被尊为隆裕皇太后,被称为“兼祧母后”,上徽号“隆裕”,史称隆裕皇太后。宣统帝登位时年仅三岁,因此由太后抚养宣统帝。同时隆裕太后也实行垂帘听政,和摄政王载沣(宣统帝生父,光绪帝之胞弟) 共同主掌风雨飘摇的清王朝。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12月6日,载沣奉隆裕太后懿旨辞去监国摄政王的职位,垂帘听政的隆裕太后,成为即将终结的大清王朝事实上的最高统治者和终极责任人。

1911年12月28日,隆裕太后召集庆亲王奕劻、袁世凯等王公贵族和国务大臣共商国事。

隆裕太后面对朝堂下跪拜磕头的那群臣子们,一时间悲中从来,泪如雨下一一

“顷见庆王等,他们都说没有主意,要问你们,我全交与你们办,你们办得好,我自然感激,即使办不好,我亦不怨你们。皇上现在年纪小,将来大了也不必怨你们,都是我的主意。”

隆裕说到这儿不由放声大哭……

“太后,太后……!”

以袁世凯为首的王公大臣也一同大哭了起来……

隆裕太后抹去了眼泪,定了定神,继续说道一一

“我并不是说我家里的事,只要天下太平就好了。”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以宣统皇帝的名义,在养心殿颁布了《清帝退位诏书》。至此天下再无大清国。


隆裕太后的哀悼大会

2月28日北京大和门前广场隆重召开了全国国民哀悼会,到席者达五万人之多。灵堂上方悬挂着“女中尧舜”的白色横幅,灵堂正中摆放隆裕像。


《大公报》评价她:既非依附于帝王,亦未尝有垂帘之政绩,而独以让德高怀,召亿兆人之讴恩,曾不以国体之变迁,而稍驰其爱敬者,伊古以来,实惟前清隆裕太后。

孙中山 评价她:孝定景皇后让出政权,以免生民糜烂,实为女中尧舜,民国当然有优待条件之酬报,永远履行,与民国相终始。

黄兴 评价她:全赖隆裕皇后、皇帝及诸亲贵以国家为前提,不以皇位为私产,远追尧舜揖让之盛心,遂使全国早日统一,以与法、美共和相比并。

黎元洪 评价她:德至功高,女中尧舜。

阎锡山 评价她:皇太后贤明淑慎,洞达时机,垂悯苍生,主持逊位。视天下不私一姓,俾五族克建共和,盛德隆恩,道高千古。


北京街头,隆裕太后葬礼


隆裕太后梓宫被抬出北京


灵柩为清代帝后形制,上覆有绣满彩凤的缎罩绣工十分精致


往期文章回顾

上世纪初拍摄的明十三陵珍贵视频(含地宫开启视频)

雷峰塔下真实的千年地宫(现场开启视频)

雨水冲出的千年地宫——法门寺考古现场解密

68年解放军工程兵炸出的惊世汉墓

清西陵侧,奇峰岭下——果亲王老十七允礼长眠于此





考古现场在线
直击国内考古一线现场,与您分享考古发现,探索历史文化。了解那些人,那些故事,那些物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