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徐州形胜,
消磨尽,几英雄。
汉家陵阙起秋风,青史仍如舊。
看两汉,唯有看徐州!
在民间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若要探寻秦唐风采,必去西安;感受明清韵味,当属北京;而两汉文化的瑰宝,则藏在徐州。”徐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以其丰富的汉代遗迹而独领风骚。其中,被誉为汉代三绝的汉墓、汉兵马俑和汉画像石更是引人瞩目,尤其是汉墓,堪称汉代文化的瑰宝中的明珠。
迄今为止,在徐州地区已经发掘出的汉墓数量令人震惊,近300座的汉墓见证了这座城市的辉煌历史。而在这些汉墓中,有十余座是王侯级别的陵墓,其规模之宏大,令人叹为观止。每一座陵墓都像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长卷,讲述着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徐州,在两汉长达4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曾是13代楚王的封地。这些楚王墓中,龟山汉墓以其独特的地位脱颖而出。它不仅仅是因为规模宏大、建筑精美而受到赞誉,更是因为其中蕴含的无数神秘与传奇故事而引人入胜。龟山汉墓,仿佛是一部被镌刻在石头上的史诗,每一块石头、每一寸土壤都似乎在低语,诉说着那些千古未解之谜。
时光回溯到上世纪的一个春日,1972年5月的一天,阳光明媚,徐州铜山县的几名勤劳的社员正在开山采石。突然,他们的铁钎碰到了一个坚硬的东西,刨开一看,竟然是一座大型墓葬的石门。这一发现震惊了整个考古界。经过南京博物院专家的细致发掘,这座墓葬被确认为西汉中期的龟山1号墓,一个隐藏了千年的秘密终于浮出了水面。
然而,故事并没有就此结束。十年后的1981年,距离龟山1号墓仅仅5米之遥,另一座墓葬又意外地被世人发现。这便是后来名扬四海的龟山2号墓。这座墓葬呈东西走向,结构复杂而精美,由南北两条墓道、甬道以及众多洞室巧妙组合而成。专家们根据墓葬的规模和特点推测,这座墓葬的主人很可能是西汉中期的楚襄王刘注或楚节王刘纯,两位在历史上留下深刻烙印的人物。
龟山2号墓的神秘魅力像磁石一样吸引了无数的好奇者和探险者。1990年春,两名胆大的村民携带工具,趁着夜色潜入墓中,企图探寻那些传说中的宝藏。他们小心翼翼地砸开了南甬道最里侧的上层塞石,意外地发现了一处隐藏的墓室。当考古专家得知这一消息后,迅速赶往现场,经过精心的清理,他们惊喜地发现了陶俑、陶马等珍贵文物40余件。
至此,龟山2号墓的全貌终于完整地展现在世人面前,那15间墓室仿佛复制了楚王生前的宫殿,其精美程度令人叹为观止。
作为典型的崖洞墓,龟山汉墓的工程之浩大、精度之高简直令人难以置信。整个墓葬竟然掏空了半座山体,其面积和容积之大足以与埃及的金字塔相媲美。而更加令人称奇的是,墓室的室顶恰好正对着龟山的最高点,这一设计不仅显示了古代工匠精湛的勘探技术,更体现了他们对天文、地理的深刻理解。然而,那些重达数吨的塞石究竟是如何被运送到半山腰的甬道中并紧密叠放的?这个问题至今仍困扰着考古学家们,成为了一个千古未解之谜。
1992年,当工作人员尝试着用现代机械将南甬道的塞石拉出墓外时,他们被眼前的一幕深深震撼了。这些巨石之间的接缝紧密得无法形容,甚至连一枚五分硬币都无法塞入其中。用现代设备将这些塞石全部拽出竟然耗费了三个多月的时间,可见古代工匠的技艺之高超、态度之严谨。而当你走进南甬道时,你会被一束红色的激光所吸引。这束激光从幽暗的深处直射而出,映照着甬道笔直的轮廓,仿佛在诉说着古代工匠们的智慧与匠心。这条长达56米、高1.78米、宽1.06米的甬道其开凿精度之高简直是一个奇迹,沿中线开凿的最大偏差竟然仅为5毫米!这样的精度即使在现代也是难以企及的。
龟山汉墓中还有许多其他令人惊叹的设计元素,如精妙的排水系统、平行的甬道等,这些都充分展示了古代工匠们的无穷智慧和匠心独运。正是因为这些独特的设计和精湛的技艺,龟山汉墓被誉为“东方金字塔”,这一称号实在是名副其实、当之无愧的。
挖掘前的龟山全貌
尽管墓中已经出土了大量的工具和其他文物,但墓主的真实身份一直是一个谜团,困扰着专家们多年。这个谜题直到1985年才终于迎来了突破性的进展。经过专家们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他们逐渐揭开了龟山汉墓的神秘面纱,让我们得以更加全面和深入地了解这座千年古墓背后的故事和历史。
在1982年11月29日的那一天,铜山县拾屯砖瓦厂的电工、青年农民王德成,听闻龟山汉墓的发掘工作已经结束,但墓门仍然敞开。他心生好奇,便约上几个朋友,带着火把和手电筒,决定进入墓中探寻一番。在楚王墓室地面的淤泥层里,王德成意外地摸到了一个四方的“小铁块子”。
当他将这个“小铁块子”带到稻田的水里洗净后,惊讶地发现这竟然是一枚印章。印章上雕刻着一个小龟,下方则刻着两个神秘的文字。回到家里,王德成仔细端详这枚印章,他认出了其中一个繁体字是“刘”,但另一个字却让他感到困惑。
王德成与他的女朋友分享了这一发现。她看到印章后,建议他将印上的字磨掉,刻上自己的名字,作为私章使用。然而,王德成却坚决地拒绝了,他意识到这是一件珍贵的文物,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由于不认识那个陌生的字,王德成决定向厂党支部书记陈善达请教。陈善达一眼就认出了那个字是“注”,用篆书书写。这一发现让王德成感到既惊讶又兴奋,因为这枚印章可能与龟山汉墓的主人有着密切的联系。
时间来到了1983年7月,王德成在阅读《拾屯志》时,偶然看到了南京博物院尤振尧等人撰写的龟山汉墓发掘报告。报告中推测,墓主人可能是西汉第六代楚王刘注或第七代楚王刘纯。看到这里,王德成心中一阵惊喜,他意识到自己手中的印章可能就是解开龟山汉墓主人身份之谜的关键。
随着时间的推移,王德成对这枚印章的珍视程度越来越高。他甚至将其吊在自己的裤腰带上,时刻带在身边。然而,他也开始担心印章的安全问题。于是,他购买了一个首饰盒,将印章小心翼翼地放入其中,藏在了自己的“茅窝”(芦花鞋)里,并放置在床底下。
在1984年4月5日,王德成决定与南京博物院的专家分享这一重大发现。他花了4元钱,给南京博物院打了一个长途电话,希望尤振尧能够亲自来看看这枚刘注印。然而,接电话的人告诉他尤振尧出差了,但可以转告这件事。遗憾的是,几个月过去了,王德成并没有接到南京博物院的回复电话。
在这期间,徐州博物馆的考古人员听闻了此事,并试图动员王德成上交印章。然而,王德成却推脱说没有。但细心的考古人员在王家墙壁糊的报纸上发现了蘸着红墨水钤印的“刘注”印文,这进一步证实了印章的存在。
终于,在1984年底,铜山县拾屯派出所的民警找到了王德成,要求他交出刘注的印章。这次,王德成没有再犹豫,他毫不犹豫地交出了这枚珍贵的印章。
这一举动让徐州市的考古专家们感到无比惊喜。经过仔细鉴定,他们确认这枚龟纽银印上的刘注正是2000多年前徐州这座城市的无上至尊——西汉第六代楚王。至此,龟山古墓主人的身份终于得以揭晓。
半年后,徐州市文化局为表彰王德成捐献文物的行为,特发了一张奖状,并奖励他130元。然而,陈书记只给了他60元,剩下的70元则被用来请大家喝酒庆祝了。
王德成所摸到的这枚印章是由银子铸造而成,因此被称为“龟钮银印”。而在1994年前后,又有一枚刘注的印章被一位农妇在龟山汉墓附近的田里发现。这枚印章被考古工作者命名为“龟钮牙印”。经估计,这枚印章可能是在1992年龟山汉墓清理淤泥时被带出去的。这两枚印章均被确认为刘注的私印。
碑原文如下:
楚古尸王通于
天述葬棺淳
不布瓦鼎
盛器令群
臣已葬去服
毋金玉器后
世贤大夫幸
视此书
目此也仁者悲之
这个碑文最有意思,是当时墓主人刘信留下的,意思是:后世的贤大夫们,我虽是下葬的一代楚王,但我敢向天发誓,墓中没有放置华贵的服饰和值钱的金宝玉器,只埋了我的棺木及尸骨,当您看到这刻铭时,心里一定会为悲伤,所以你们就没必要动我的墓穴了。
至于刘注本人,他是汉朝宗室的一员、西汉时期的楚王。他的曾祖父楚元王刘交是汉高祖刘邦的弟弟。在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后,刘交因功被封为楚王。而刘注作为刘交的后代,在继承了楚王的爵位后,共在位十二年。他去世后谥号为襄,由其子刘纯继位。而龟山汉墓正是刘注的安息之地,这两枚印章的发现为了解他的历史和身份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龟山汉墓工程浩大,雕凿精细,气势雄伟,实为世界罕见,中华一绝。
往期文章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