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左宗棠墓被炸开,遗骨丢弃荒野!王震将军对此大怒:岂有此理!

百科   2025-02-01 20:02   福建  

1885年9月5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台风在福州肆虐,仿佛是大自然对这位即将离世的英雄最后的呜咽。74岁的左宗棠,在这风雨交加的时刻,带着未能亲自驱逐法军的遗憾,满心不甘地闭上了双眼,结束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

福州的天空由晴转阴,乌云密布,紧接着大雨倾盆而下,连绵三日不绝,仿佛是为这位民族英雄的离去而痛哭。在京城紫禁城的深处,慈禧太后闻知左宗棠逝世的消息,沉默良久,哀伤落泪。她深知,晚清王朝又失去了一根坚实的支柱,未来的道路愈发摇摇欲坠。

李鸿章,这位一向与左宗棠政见不合的重臣,此刻也流露出了难得的悲伤之情。他感慨道:“三十载交往,和而不同,谦和有度,唯先生知我心意;九重天恩诏光耀,文治内政,武定外邦,天下共悼公之逝。”这简短的话语,却道出了他对左宗棠深深的敬意和不舍。

而晚清的另一位重臣曾国藩,对左宗棠的评价更是极高。他坦言:“谈及兵法战事,我自认不如左宗棠;论忠诚报国,季高(左宗棠)亦是无人能及。国家有幸有左宗棠这样的栋梁。”这评价,无疑是对左宗棠一生功绩的最高赞誉。

左宗棠,出身于湖南长沙的一个普通家庭。他自幼聪颖好学,道光七年,在长沙府试中名列第二。然而,命运却对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那年他母亲病重离世,他只得放弃院试,守孝期间,他沉心研读众多书籍,其中就包括经世致用之学。地理、水利、军事、经济等领域他均有涉猎,这段经历,为他日后行军作战、兴修水利、加强海防、支持洋务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尽管他一身才华,却屡试不第。道光十二年(1832年)他考中举人,但此后三次进京参加会试,均未能如愿。幸运的是,湖南巡抚吴荣光深知他的才华,于是推荐他出任渌江书院的山长。此后很长一段时间,他都以授课为生,虽然生活清贫,但他却从未放弃对理想的追求。

1840年,他前往两江总督陶澍府中任教。在此期间,鸦片战争爆发,他虽无法直接为朝廷分忧,却敏锐地指出朝廷需更换火船、炮船的样式,否则还将面临困境。他的这一建议,虽然当时未被采纳,但却彰显了他的远见卓识。

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成为了左宗棠人生的转折点。1852年,太平天国围攻长沙,局势危急。在林则徐、胡林翼、陶澍等人的推荐下,左宗棠开始走上历史舞台,一展身手。他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和勇气,迅速崭露头角。在曾国藩的极力举荐下,咸丰皇帝最终准许左宗棠自行招募五千兵马,加入对抗太平天国的战斗。

49岁的左宗棠大展才华,他凭借自己的能力指挥军队,将太平军打得连连败退,立下赫赫战功。他的英勇和智慧,赢得了朝廷的赏识和百姓的尊敬。数年间,他从一名普通幕僚,升任浙江巡抚,后又成为闽浙总督,独当一面,相当于如今的省部级领导。

然而,左宗棠的志向远不止于此。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落幕,但新疆各地的豪强趁机崛起,同时沙俄也对新疆虎视眈眈。面对这一局势,李鸿章一派主张暂弃新疆,集中力量加强海防。而左宗棠则持相反观点,他认为海防与边防同等重要,新疆是中国的领土,若置之不理,首先会让少数民族地区寒心;其次,沙俄不断渗透,若放任不管,整个新疆恐将落入沙俄之手。

为了表达自己的抗俄决心,在快要出发时,左宗棠特意为自己做了一口黑漆棺材,让亲军抬着随军队前行。

1876年,64岁的左宗棠亲自率领大军,西出玉门关,开启了著名的收复新疆之战。一路上,风沙如利刃割面,士兵们在荒漠中艰难前行。然而,左宗棠却以坚定的信念和卓越的军事才能,率领军队一路凯歌。他修筑了多条军事要道,打通了运输线,确保了军队的后勤供应;他采取了灵活的战术,避免了与沙俄的直接冲突,以各个击破的方式瓦解了盘踞在新疆的各路势力。

经过几场关键战役,新疆除伊犁外全部重回大清掌控。此时,清政府已占据绝对优势,左宗棠趁机提出通过谈判解决伊犁问题。然而,由于清政府谈判官员经验不足,1879年签订的《里瓦几亚条约》却是个明显的不平等条约。左宗棠得知此事后,愤怒失望之余,表示强烈反对和抗议。最终,1880年双方重新签订了《伊犁条约》,虽然仍有损失,但相较于前一份条约,清政府收回了伊犁九城及特克斯一带地区。

新疆回归后,左宗棠又致力于当地的恢复与发展,推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措施,巩固了大清在西北的边防。1884年,新疆省正式成立,这无疑是左宗棠一生功绩的又一辉煌篇章。

1883年,法国侵略中国和越南,中法战争一触即发。年逾古稀且正在养病的左宗棠,听闻战事紧张,毅然销假请战,展现了他一生为国为民的赤诚之心。1884年,孤拔率领的法军在马尾海战中全歼了驻扎福建马尾的中国海军,左宗棠闻讯后,于12月赶赴福州,带病指挥作战,他的身影成为了那段历史中最为坚毅的一抹色彩。

有人劝他休息,让年轻将领去前线,但左宗棠却挥手打断,坚定地说:“若不亲赴前线,怎能安心?我活着一天,就该为这天下奔走。”然而,他带病指挥的巨大压力,最终让他的身体无法承受。1885年9月5日,左宗棠病逝于福州,终年74岁。他临终前仍心系国事,口中不断念叨着对未能赶走法军及振兴朝纲的遗憾。

左宗棠在生命垂危之际,躺在病榻之上,面上满是忧虑之色。他深知自己时日无多,但心中仍然牵挂着国家的安危。

窗外的暴雨如注,声声入耳,似乎与他内心的波澜相互呼应。他微微抬起手,示意家人靠近些,让儿子左孝宽准备记录下他最后的遗奏。

在这份遗奏中,左宗棠首先向朝廷表达了深深的感激之情。他感激三位皇帝对他的信任与重用,让他有机会为国效力,实现自己的壮志。

然而,他也明白,自己已竭尽全力,但大清的局势依然动荡不安。他无法再身披战袍,亲自平定南方的叛乱,这成为了他心中永远的遗憾。

左宗棠在遗奏中郑重提到:“台湾孤悬海外,乃七省之门户,关乎大局,万不可轻视。”他对国家的未来充满了忧虑,特别是海洋防御的建设和重视,更是迫在眉睫。

他满怀深情地写道:“臣虽至死之日,犹怀生年之志。”表达了他即便身死,也依然期盼国家能够振兴强盛的殷切愿望。

左宗棠的逝世,如同天空被乌云遮蔽,福州下起了瓢泼大雨,仿佛是大自然对这位英雄离去的哀悼。

光绪十一年(1885年)9月27日,朝廷追赠左宗棠为太傅,赐谥号“文襄”,这是对他毕生功业的至高褒扬。然而,这位晚清杰出大臣的长眠之地,却曾遭遇诸多波折。

左宗棠的墓地位于长沙市雨花区跳马镇白竹村,现已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享受着应有的尊崇与庇护。然而,数十年前,这片安息之地却未曾获得如此待遇。

当年,左宗棠将军入土为安后,一黄姓家庭被委以守墓重任,他们世代恪尽职守,即便战乱纷飞也未有丝毫懈怠。如今,这份守护已传承至第四代,守墓人名为黄志清。

1971年,一群盗墓贼闻风而动,他们妄以为左宗棠作为晚清重臣,墓中必定藏有诸多珍贵宝物。然而,当他们兴致勃勃地掘开墓地时,却发现里面空空如也,除了一些镇邪之物外,并无任何珠宝。盗墓贼悻悻而归,但左宗棠的墓地却因此遭受了一些破坏。

然而,这仅仅是开始。1975年,长沙政府为修建公路,竟决定将左宗棠的墓地一分为二,从中间开辟出一条公路。这一决定无疑是对左宗棠的极大亵渎,但当时的人们为了节省开支,还是选择了如此行径。

两年后,当地政府的举动更是令人愤慨。他们竟然下令炸毁左宗棠的墓,将墓石用作铺路石。施工队带来了一百多公斤炸药,炸开了原本坚固的墓室。一些贪心的当地村民趁机闯入墓室,翻遍了整个墓地,却一无所获,只见到一些破旧的衣物和随葬品。在愤怒之下,他们竟将怨气发泄在左宗棠的遗骸上,并推倒了他的石像。

作为守墓人的黄志清,眼睁睁看着这一切却无力阻止,只能默默忍受心中的痛苦。然而,他对左宗棠墓的守护并未就此结束。1977年,为了修建大桥,当地政府再次将目光投向了左宗棠墓,这一次是为了获取墓地中的石材。他们毫无保护文物的意识,直接炸开了墓地,就连墓碑也被炸成了两段。

黄志清愤怒至极,却无处申诉。幸运的是,这一事件引起了开国元勋王震将军的关注。作为湖南人,他将左宗棠视为前辈和同乡,得知此事后极为震怒。说:“岂有此理!胡闹!立刻恢复原样!”在王震的严厉斥责下,当地政府立即着手修复左宗棠墓,并加强了对文物古迹的保护。

在王震将军的关注下,事情得到了妥善处理。相关政府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承诺今后将加强管理,绝不再发生类似毁坏文物的事件。

如今,左宗棠的墓地已经得到了应有的尊重和保护,成为了人们缅怀这位晚清名臣的重要地点。

左宗棠的墓地依旧安静伫立,诉说着这位晚清名臣的英魂长存。黄家四代人守护着他的墓地,这份传承不仅是对左宗棠功绩的敬仰,更是对忠诚与责任的坚守。

大家都在看:
1958年李鸿章坟墓在故乡被挖开!尸体被挂在拖拉机后面拖行游街!
1928年孙殿英清东陵特大盗宝案!解密大清宝藏最终去向!
2015年清东陵温僖贵妃墓被盗!盗墓贼连挖十天!扒光尸体衣服!追砍警卫!

考古现场在线
直击国内考古一线现场,与您分享考古发现,探索历史文化。了解那些人,那些故事,那些物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