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冬天,几个村民炸开明代古墓!墓主竟身穿龙袍!

百科   文化   2025-02-06 16:35   福建  

1979年冬天,南城县化肥厂工人朱应锋与游家巷村的几个村民,在寒冷的风雪中悄悄来到了益宣王朱翊鈏的陵墓。他们怀着不可告人的目的,擅自用炸药炸开了墓顶,迎着阴森的寒风,闯入了这个被世人遗忘的古代王者的安息之地。

这座益宣王朱翊鈏的陵墓,仿佛是一座封闭的世界,充满了神秘与诡异。当炸药炸开顶盖的那一刹那,冰冷的空气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尘土飞扬中,一座庞大的石制棺材赫然出现在眼前,盘边还有两具陪葬的棺材。朱应锋与村民们面面相觑,眼中闪烁着贪婪与恐惧。他们相互壮胆,挥动着铁锤和凿子,劈开了厚重的棺木。当第一道裂缝出现时,他们闻到了那股令人作呕的腐朽气息,仿佛来自另一个世界。

棺内的景象更是令人惊愕。原本以为的大量金银珠宝并未出现,取而代之的是一具保存完好的古尸。那具尸体身着龙袍,腰系玉带,面容栩栩如生,仿佛只是在沉睡。而那身龙袍、玉带和各种随葬器物,都沾满了腐败的恶臭油腻气味,熏得人头晕目眩,几乎要恶心呕吐。

朱应锋与村民们被眼前的景象惊得呆若木鸡,胆怯之情油然而生。然而,他们已经迈出了这一步,再也无法回头。直到他们打开棺材的那一刻,才发现这具古尸竟如此栩栩如生,仿佛只是在沉睡。

朱翊鈏的尸体宛如沉睡般安详,身着华丽的龙袍,腰间束着缀满玉片的玉带。他的面容虽然已经腐败,但依然可以看出曾经的英俊与威严。棺内随葬品丰富而精美,包括青花瓷盘、玉器、玉珠、念珠、折扇、木梳等等。每一件文物都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古老的故事。

后来才知道朱翊鈏墓是朱翊鈏与元妃李英姑、继妃孙氏三人的合葬墓。

李英姑的尸体已经腐朽不堪,头部、躯干和四肢被白细布包裹并用布条系扎。孙氏的尸体半腐,第二件袍外腰部系玉带一条。她们的尸体仿佛被时间遗忘,成为了永恒的静默见证者。

孙氏棺内的冠服包括大衫、霞帔、方心曲领、织锦裙、织锦靴、黄锦靴、黄锦鞋、锦绸、丝绵被褥、袖套等。金饰品包括金钗、金发箍、金帽檐、金凤钗、飞凤穿花金钗、龙凤呈祥金钗等。

然而,贪婪与恐惧始终伴随着他们。当他们意识到棺内尚保存有完整的古尸时,才开始感到胆怯。但他们已经无法停下贪婪的脚步,只有在被迫向文物部门报告的同时,私藏了部分文物。

后来赶来的考古工作者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现这座陵墓中隐藏着无尽的秘密。棺内丝绸类衣物18件、冠冕2件、历书1册、银钱1枚、金钱7枚、铜镜1面等等珍贵文物一一呈现在眼前。每一件文物都仿佛在诉说着一段古老的历史故事,令人惊叹不已。

在朱翊鈏的陵墓中,那些出土的冠服饰物,不仅仅是精美的艺术品,更是历史的见证。这些衣物,有的华丽,有的庄重,都是益王夫妇生前所穿的朝服、礼服和燕居常服,样式和图案都符合《明史》的记载。

那些金器上,铸有“益国内典宝所”的字样,铜器上则有“益国主命内典宝所”以及“典服所”等字样。这些字样,仿佛是历史的烙印,揭示了益王府内有一支专业的工匠队伍,他们专门为益府统治者生产各种日用品和奢侈品。

这些工匠们的手艺精湛,他们的作品充满了艺术的魅力和历史的厚重。无论是金器的铸造,还是铜器的打造,都体现了他们高超的技艺和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这些器物,不仅代表了当时工艺的最高水平,更是对明朝益王府奢华生活的生动再现。

如今,这些文物已经得到了应有的保护和重视。它们成为了历史的见证者,诉说着那个时代的辉煌与沧桑。

大家都在看
这次42名摸金校尉落网!缴获凤冠龙袍,明代梅瓶等文物...
盗墓笔记失败版:2016年陕西三名摸金校尉半夜盗墓,遇塌方全部身亡!
手握一本“盗墓笔记”偷挖古墓,13人落网获刑!
五人盗挖10万余枚唐宋古钱币,山西警方13小时破案追回!
腐烂的尸骨下摸出金银器物!这对摸金校尉盗挖10座古墓后落网!

考古现场在线
直击国内考古一线现场,与您分享考古发现,探索历史文化。了解那些人,那些故事,那些物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