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平武公社农民平整土地,意外挖出明代土司家族墓!

百科   2025-01-16 15:19   福建  

土司制度,作为我国自13世纪起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实施的一种独特管理模式,其背后蕴含了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这种制度的核心在于“因地制宜、因俗而治”,旨在实现政治与文化的和谐统一,使得各民族在保持其独特性的同时,也能融入到国家的整体发展之中。而在2015年,土司制度的遗产更是凭借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成功跻身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

在四川平武这片多民族、多文化交织的土地上,土司制度的发展尤为独特。这里的土司主要由王、薛两大汉族家族担任,他们通过联姻的方式,构建了一个错综复杂的汉人土司网络。自南宋末年,王行俭这位进士踏入龙州担任判官起,平武土司便开始了其长达数百年的统治历程。这一历程历经宋、元、明、清乃至民国时期,直至新中国成立,其统辖的历程近800年之久,堪称我国历史上汉族土司承袭时间最长的典范之一,具有无可替代的历史价值。

1974年3月,一个普通的春天,平武古城公社小坪山的农民在土地整治的过程中,意外地发现了明代王玺夫妇的合葬墓群。这个墓群共计五座,静静地躺在那里,仿佛诉说着过去的故事。这片墓地自明宣德五年(1430年)起,便成为了王玺家族的安息之地。

1974年年4月至5月,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的考古工作队对这片墓地进行了详尽的清理和发掘,共发现墓葬19座。这些墓葬的发现,为我们揭开了平武土司文化神秘的一角。

王玺墓雕拓片

在随后的发掘中,考古学家们发现王玺墓位于王氏陵园的后部,其构造独特,为平顶单墓室,深藏于3米多厚的黄土之下。墓室呈现长方形,全部用青石构筑,显得庄严肃穆。整个墓室内部分为前后两室,前室用于陈列随葬品,后室则是墓主人王玺的安息之地。左右两侧还并列有四室,每室间隔0.4米,分别安葬着王玺的四位妻子。墓室全长5.2米,宽1.27米,高2米,规模宏大,显示出墓主人生前的显赫地位。

 施彩飞天石浮雕

墓室内,雕花与壁画交相辉映,形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除去少数残损外,墓内共有浮雕147幅,壁画32幅。这些雕刻与彩绘生动地展现了人物、飞天、山水、花卉等丰富元素,技艺精湛,内容丰富。它们不仅描绘了墓主人生前的辉煌生活,还展现了其死后升天的宏大场面,让人不禁对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感到惊叹。这些文化遗产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土司制度的重要线索,还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王玺买地券(正面)

王玺夫妇的墓葬,不仅以其独特的建筑构造和精美的雕刻彩绘工艺吸引了世人的目光,其随葬品更是展现出了明代文化的辉煌与繁荣。这些随葬品丰富而细致,堪称明代文物中的瑰宝,两次考古挖掘总计出土了396件文物,其中金质器物高达129件。

金文殊满池娇分心:王文渊夫人墓出土。长11厘米、宽8.6厘米,重70克,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分心整体呈“山”字形,正面中部饰一道栏杆,上部为文殊菩萨坐于狮背,菩萨右肩有一只鸾鸟,左肩置宝瓶插画,左侧童子双手合十,右侧童女双手托盘,有火焰状背光;栏杆下部为荷塘纹,共有莲花五朵,荷叶两片,茨菰、水草若干

金镶宝南极老人分心:王文渊夫人朱氏墓出土。长11.2厘米,宽7.4厘米,重70克,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整体呈“山”字形,正面饰围栏,栏后人物分前后两排。后排居中处为南极老人,右侧一鹿引颈回望,南极老人两侧各有弟子一人,三人身后均有火焰背光。

这些金器涵盖了各式发饰、耳饰、手镯、腰带装饰、服饰配件、胸饰以及龙形饰物等,材质有纯金与金包银两种,彰显着王玺家族的高贵地位和显赫财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墓中的两件金发钿,它们以其独特的工艺和精美的图案,成为了国家级的珍宝。

一件金发钿形似叶片,长7厘米、宽5厘米。正面以金丝精心编织出一幅17人组成的“出行图”。图中左侧有人已跨上骏马,右侧则有两位侍从协助主人上马,其余随从紧随其后。主人与奴仆的形象栩栩如生,生动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貌。而背景则是以金片精心铸造的楼阁庭园,工艺极为精湛。

金仙宫夜游分心

另一件金发钿则呈山峰形状,长18.8厘米、宽6.31厘米,重达11.6克。它分为前后两层,前层以金丝勾勒出40余人的形象。中心人物正骑马前行,两侧各有男侍从持扇相随,马前有人提灯引路,马头前更有吹笙者和舞者。两侧还有乐队和侍者,他们或吹笛、或击鼓、或操琴、或弹琵琶,还有托着物品的侍者相随。整个画面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仿佛就是王玺家族生前生活的真实写照。后层则是以金箔模压出的楼阁庭院景象,边缘环绕着连绵的纹饰,更是增添了整体的华丽感。

金镶宝腰带

据历史记载,王玺以其异于常人的外貌和卓越的才华著称。他年少时便热爱读书,喜好击剑,宣德三年(1428年)继承了父亲的职位。他出身于世家,享有世袭的爵禄,家财万贯。他本人虔诚信佛,尊崇儒学,志向远大,德才兼备,善于谋略。他深知佛法的慈悲,认为五戒十善可以辅助治理国家,祈求圣寿长久。因此,王玺在正统五年(1440年)开始修建报恩寺,历时七年,至正统十一年(1446年)主体工程基本完成。然而,在景泰三年(1452年)王玺因病去世,其子王鉴继承了父亲的职位,并继续完成报恩寺的建设,最终在天顺四年(1460年)大功告成。王玺父子因留下这座珍贵的文化遗产而名垂青史。

红绿彩缠枝莲池纹盖罐

红绿彩花卉纹小口带盖梅瓶

报恩寺的建筑艺术、金石铭文、民间传说、趣闻轶事以及许多未解之谜,至今仍广为流传。而王玺家族墓出土的文物,现分别收藏于四川省博物院、绵阳博物馆和平武报恩寺管理处,成为了研究明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物证。这些珍贵的文物不仅展现了王玺家族的辉煌历史,也为我们今天提供了了解明代社会的珍贵窗口。

考古现场在线
直击国内考古一线现场,与您分享考古发现,探索历史文化。了解那些人,那些故事,那些物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