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4月,春日的阳光温暖而明亮。在这个生机勃勃的季节,一个姓程的男人满怀期待地跑到了龙王山。他此行的目的并非为了欣赏山间美景,而是听说这里的春笋特别鲜美,于是带着工具准备挖一些回家品尝。然而,就在他专心致志地挖掘时,突然脸色骤变,手中的锄头也停在了半空。他目光凝重地盯着泥土中隐约露出的石头台阶,似乎意识到了什么。
程某并非普通的挖笋人,而是一名经验丰富的摸金校尉。他深知这些石头台阶很可能意味着这底下藏有一座古墓。心中一阵激动,他立刻扔下手中的工具,转身就往山下跑去,急于找他的同伙分享这个发现。
为了稳妥起见,程某找来了老王、汤某和杨某做帮手。在夜幕降临后,这四个男人鬼鬼祟祟地重返龙王山。他们先观察了周围的风水,确定了墓葬的大致位置后,便迫不及待地开始挖掘。然而,他们没想到这座墓葬的坚固程度远超想象。为了打开墓室,他们甚至不得不动用了电钻来冲破封墓的“三合土”。
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他们终于进入了墓室。墓中的陪葬品丰富多样,但程某等人盗走的大部分文物都是笔、砚、印章等文人用品。此外,他们还发现了一个蜡封的圆筒形铜器。当他们小心翼翼地打开铜器时,惊喜地发现里面装有17卷珍贵的文书。
程某虽然对文物有一定的了解,但当他看到这些纸制文书时,还是感到一阵紧张。他深知纸张的脆弱性,于是赶紧用塑料袋将文书里三层外三层地封了起来。回到家后,他更是特地将这些宝贝藏在了床底的阴凉处,生怕它们受到一丝一毫的损伤。
盗墓之后的日子里,程某等人一直小心翼翼地藏着这些宝贝。他们深知贩卖文物的风险,因此并不敢马上出手。在接下来的五六年间,他们一直耐心等待着风头的过去。直到觉得时机成熟,才敢将这些文物拿出来贩卖。
镇纸、砚台等文物很快就找到了买家,唯独那个被蜡封的圆筒形铜器让程某等人犯了难。他们打开蜡封后,发现里面的17卷文书记录的是南宋一位名叫徐谓礼的官员的生平经历。然而,由于对历史知识的匮乏,他们并不知道这些文书的真正价值。于是,他们便胡乱开了个80万的价格,在市场上寻找买主。
然而,事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虽然南宋的文书堪称珍贵宝物,但别人一听说是宋代的纸制文书,纷纷摇头离开。原来,在潮湿多雨的南方地区,纸张很难保存千年之久。因此,当程某等人声称这些文书是从地下挖出来的宋代真品时,别人根本不相信。
经过一番周折,程某等人终于在北京找到了一个姓马的买家。双方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后,最终以70万的价格成交。然而,好景不长,没过多久马老板就气冲冲地找上门来要求退货。原因是他的朋友们一致认为这些宋代文书过于新崭,很可能是假货。由于程某等人无法凑足退款金额,马老板一怒之下扣下了其中4卷文书,只退回了13卷。
面对这些烫手的“山芋”,程某等人感到束手无策。为了尽快脱手这些文书,他们甚至脑洞大开地给文书拍下“写真”照片,在古玩市场里四处散布消息。
2011年2月,金华市武义县的古玩市场里悄然流传出一组神秘的照片,照片中的文物立刻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这些照片似乎揭示了某位古代官员的详细履历,而这位官员名叫徐谓礼。尽管董三军,武义县博物馆的馆长,对历史有着深厚的了解和研究,但他却从未听说过这个名字。然而,当他看到文书上醒目的“淳祐”二字时,心中一震。他意识到,这些文书可能来自于南宋时期,距今已有近800年的历史。
这些完全由纸质制成的文书,经历了如此漫长的岁月,却依然保存完好,这让董三军既震惊又疑惑。文书的字迹古朴而清晰,每一个字都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然而,董三军也不得不面对一个问题:这些文书是真的吗?
淳祐是南宋宋理宗赵昀的第五个年号,具体时间是1241年到1252年。换言之,这张照片拍的是一份南宋文书,距今800余年。
为了解答这个问题,董三军邀请了宋史研究的专家郑嘉励教授进行鉴定。郑教授在仔细审视了文书后,给出了肯定的答案:这些文书绝对是真迹。他的判断基于两点:首先,一个普通的造假者不可能对一个几乎无人知晓的历史人物制造出如此精细的文书;其次,文书中的内容与南宋朝廷的实际情况高度一致,这种一致性几乎不可能是伪造的。
郑教授的分析让董三军开始意识到这份文书的重要性。如果这份文书确实是真的,那么它对于宋史的研究将具有无法估量的价值。于是,他迅速将这一情况报告给了相关部门,引起了武义县公安局的高度重视。
警方立即成立了专案组,对这起案件展开深入调查。由于文物流传过程中的信息模糊不清,调查工作如同大海捞针一般困难。然而,专案组并没有放弃,他们决定从照片的持有者入手,希望能找到潜在的嫌疑犯。
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努力,警方终于锁定了程某等四名嫌疑人。在2011年12月28日,当这些盗墓者急于脱手文书时,警方果断出击,成功将他们抓获,并起获了15卷珍贵的文书。这些文书被专家命名为“徐谓礼文书”,并经过多位文物、文献以及宋史专家的反复鉴定,最终被确认为真品,甚至被定为“一级文物”。
南宋官员的告身,通常称“官告”,为官员阶官(行政级别)的任命状,由三省宰执(正副宰相,枢密院使)等人发署。徐谓礼文书的告身完整记录了徐谓礼从19岁至53岁每一个阶段官阶晋升。
徐谓礼文书全长3220厘米,宽39.5厘米,共分为告身、敕黄、印纸三种类型。这些文书以详尽的笔墨勾勒出了徐谓礼从低层到中级的仕宦履历和官场百态,仿佛是一部活生生的南宋官场现形记。
徐谓礼文书的敕黄包含了徐谓礼从19岁恩荫入仕,到53岁去世的所有任命文书。
录白印纸是徐谓礼文书的主体。完整记录了徐谓礼从嘉定十四年(1221年)以承务郎被拟注监临安府粮料院起,至淳祐十二年(1252年),以朝散大夫知信州,近三十年一生历官所有的“考核表格”,为亲友所写的各类保状,包括官阶升迁,被委任差遣,治绩考核,帮放请给(发放俸䘵),丁忧守丧等等。
随着案件的告破和文书的追回,人们对徐谓礼的好奇心也日益增强。2012年4月,考古学家对被盗的宋墓进行了新一轮的发掘。这次发掘不仅发现了徐谓礼的墓棺和丰富的随葬品,还揭示了文书历经岁月而不腐的秘密。原来,这些珍贵的文书被妥善安放在铜制的容器内,并经过了特殊的密封处理,使得它们能够在漫长的岁月中得以完好保存。
在考古现场,专家们还发现了徐谓礼及其妻子的墓志。通过这些墓志和其他资料的拼凑,一个杰出的南宋官员的形象逐渐浮现在人们眼前。
徐谓礼出身名门望族,才华出众,在短暂的政治生涯中担任了多个重要官职,直到因病离世。他的故事不仅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南宋时期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也展现了宋朝文官政治体制为士大夫提供的发展空间和文化的繁荣景象。
徐谓礼文书的追回对于历史研究具有重大意义。这套被誉为南宋官制“百科全书”的文书完整地展示了南宋官僚制度和政务运作情况,填补了宋史研究中的一些空白领域。作为宋代手抄孤本,它的收藏价值更是无法估量。有业内人士甚至断言,如果这套文书流失海外,追回的成本可能高达10亿元!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研究这套珍贵的文书,武义县委、县政府投资近2亿元打造了全新的博物馆。新馆不仅拥有世界一流的展出环境,还专设了南宋徐谓礼文书陈列厅。在这里,人们可以近距离地欣赏到这套国家一级珍贵文物的风采,感受到南宋历史的厚重与韵味。
往期文章回顾
河南老农挖到大明元宝,上交国家后等表彰!12年后文物局将其退还 ,质疑被调换?
2018年,血渭一号大墓特大盗窃案,意外揭开了“九层妖塔”的秘密!
2011年摸金校尉在雍城挖出20米深盗洞,直达秦公六号大墓黄肠题凑,竟还有投资方!
香港拍卖会上惊现故宫国宝,调查后却发现库房藏品均为赝品!保卫部主任竟是文物大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