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高校教师心理健康,刻不容缓!

文摘   2024-11-03 23:34   山东  
近日,据澎湃新闻发布报道,知名青年科学家、山东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海增,因突发心梗,于2024年8月29日在青岛逝世,终年34岁。

李海增出生于1990年3月,2021年3月入职山东大学,学科方向为:凝聚态物理、工程热物理。

澎湃新闻的报道中,列举了李海增教授的学术履历和研究成果。其中提到,近五年来,李海增以一作或通讯作者在多家主流杂志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多篇当选ESI热点论文和高被引论文。

同时,近一个月时间内,有多位中青年学者相继离去。

中青年学者的过劳问题,必须要引起重视了。
工作稳定压力小、社会地位高、时间自由,还有寒暑假……这是很多人对高校教师这一职业的印象。这样看,高校教师可以说是一份理想职业了。但事实并非如此,高校教师是一份极具挑战性的职业,学术从业者需要在复杂及不可预测的条件下通过长期投入和奉献追求卓越与创新。

曾经,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和医学部合作,用院校教师管理部门掌握的教师学术职业负荷和健康体检的数据,辅以对教师的访谈,完成了一次针对某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医学部教师的调查。

他们尝试初步回答一个问题——什么在侵蚀高校教师的身体健康?

只要不退休,就始终面临考核的压力

“高校教师总体生理健康状态不容乐观,且呈逐年加重趋势;多重职业负荷也对他们生理疾病检出率产生不同程度的显著影响。”在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年会 暨“十四五”期间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专题研讨会上,该研究负责人、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研究员鲍威分享了他们的发现。
此前,国内已有研究指出,高校教师体检异常率高达90%,亚健康现患率接近70%。

老师并非生活在纯白的象牙塔中,心无旁骛专注学术和育人。实际上,广泛渗透的量化考核与评估将学术产出演变为一种刚性要求。有教授在访谈中坦言,只要不退休,就始终会面临体制考核的压力。而且,教师内在的责任感,也驱动着他们自愿延长工作时间,以至于长期处于休息匮乏和精神疲惫的状态。

这一切,都显著增加了教师的职业负荷。

工作时长是描述职业负荷的量化指标之一。2014年的调查显示,我国高校教师在教学、科研与服务的平均每周投入时间 45小时,比 2007 年同类调查结果增加5小时,以 “985”和 “211”工程大学为代表的研究型大学教师每周平均工作时间为45.8 小时。

也有多位高校老师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他们没有双休日,没有节假日。所谓寒暑假,只是一段稍微能够静下心来做科研的日子。

从医学角度来讲,职业负荷带来的慢性压力引起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代谢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功能紊乱,职业负荷也可能造成肿瘤性疾病发病率的显著提升。

鲍威此项研究的样本量并不大,但从中也能看出一些问题。

他们探究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院系服务等职业负荷对教师各项健康异常指标检出情况的影响效应。

结果显示,教师承担的研究生指导工作,即博士生和硕士生的指导人数增量可能造成高血糖检出率的显著提升,就科学研究而言, 教师主持科研项目数和发表论文数的增值分别对其高血糖和高血压指标的异常检出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学生怎么成了老师的压力源?

高校教师主要承担着三大类工作——教学、科研、行政,这三类工作占据了高校教师大部分的工作时间。

首先说教学,教学是高校教师的本职工作。要高质量完成教学工作,就需要教师课前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备课,上课2小时备课1整天对教师来说已是常事。并且,随着学科的发展,知识体系的更新,教师的课件也需要不断改进。另外,北大此次的调研课题指出,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快速扩张,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学业基础和学术志趣都有下滑,如何帮助质量参差不齐的学生提升学业水平已成为高校教师的职业负荷之一。

再说科研,长期以来,科研成果都是高校教师工作考核及职称评定的组成部分,搞科研做学术也就成为高校教师的分内工作。此外,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实行“非升即走”制度,青年教师需要在聘期内完成适量的科研工作。同时,对于已经在学术界收获一些成果的教师往往也会由于自身内驱动而继续搞科研、发文章、申课题、出专著。

最后,除了教学和科研工作,许多教师还会承担日常行政工作,如开会、撰写报告、处理学生事务……还有课题、项目的申报、审核、费用报销等都需要填写各式表格,这些行政事务也占据了高校教师的许多时间。

保障教师身心健康,高校怎么做?
卓越且健康的教师队伍是高等院校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重要基石。对于目前高校教师不甚乐观的身心健康状况,北大的调研课题给出了两条建议:

第一,院校组织需营造更为良性的学术生态环境,在学术评价与人事制度方面充分考虑学术工作的连续性、挑战性、创造性等特点,营造开放、共享、合作、进取的学术组织文化,从根本上扭转竞争性学术评价体系所导致的高校教师职业负荷过度膨胀问题;

第二,院校应建立教师队伍身心健康支持体系,引入学术休假制度,通过定期体检和长效监控机制,重点关注中生代教师、女性教师等高风险人群的健康生理指标状态。通过日常体育健身、健康讲座等方式,强化教师健康意识,加强教师疾病预防与健康管理工作,保障教师队伍创造力的可持续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两条建议更多聚焦在高校如何为教师减负及进行生理健康管理,并未明确提出高校关注教师心理健康的具体措施。对此,国外一些大学的做法或可提供借鉴。

其实,近些年来,各种研究显示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下降已成为全球普遍问题。比如,2020年英国伦敦大学教育研究所一项调查显示,将近5%的教师长期遭受心理健康问题的折磨,该比例相较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调查结果增长了5倍。

如何帮助高校教师摆脱心理健康问题也成为各国高校亟需解决的课题。在这方面,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做法值得参考:

该校为有心理健康问题的教职员工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这其中包括常规的保密咨询服务、员工和家庭援助计划和扩展健康计划。教职员工只要成为扩展健康计划成员,就可以从一位注册心理学家那里获得高达1200美元的心理咨询服务。在该校,还有专门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人员配备。每个院系或者职能部门都指定一名人力资源顾问和助理负责,当教职员工遇到健康问题时可以首先向他们求助。除此之外,该校还提供一系列的项目和服务来为教职员工的心理健康提供支持。这些项目和服务包括:关于了解员工和家庭援助计划的培训、自我保健项目、了解心理健康面临的挑战、自杀预防培训、心理健康急救。
转载:师培联盟

声明




本公众号所转载的文章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来源标注错误、侵权等问题,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联系人:詹罗刚 18611179010(同微信)


辅导员涛哥
我们距离民族复兴的目标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接近, 但行百里路者半九十,为山九仞不能功亏一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