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进入到职规赛国赛的他们,职业目标有何不同?

文摘   2024-11-25 00:10   山东  

进入到国赛的他们,职业目标有何不同?

原创 研大富 仁能达生涯 2024年11月20日 16:30 



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职业规划大赛的过程中,不管是指导老师,还是参赛学生,都会遇到一个无法逃避的问题——如何选择一个有竞争力的职业目标?


这也是大学生参加职业规划大赛面临的首要问题,所以准备大赛,第一步不是下载生涯报告模板、简历模板和PPT模版,而是确定一个有竞争力的职业目标。这也是我们后续针对性准备参赛材料的基础。


什么样的职业目标才具有竞争力呢?我们可以先直观感受下首届全国舞台上成长赛道和就业赛道的选手们,他们的职业目标是什么样的?


首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参赛选手

职业目标基本信息表



如果老师有过指导学生打磨参赛作品的经历,通过上面的表格,或许能够试着回答出我们的问题,能进入到国赛的选手们,他们的职业目标一般具有如下特点,如:

  • 职业目标很清晰、具体

  • 职业目标很有特色

  • 职业目标体现了学生小我和大我的结合

  • 职业目标与专业相关,契合学校人才培养定位

  • ……


所以,如果我们结合首届国赛选手的职业目标分析与第二届职业规划大赛评分标准的理解,就能够对“进入到国赛的选手,他们的职业目标有何不同”这个问题给出答案。


01

第二届职规大赛成长赛道

职业目标的评分指标

02

第二届职规大赛就业赛道

职业目标的评分指标


在这里,我们也总结出几点。


标准1:职业目标清晰、具体、可实现

职业目标不清晰是参赛的大忌,很多学生对职业名称不了解,或者是还没有形成清晰的职业目标,在参赛呈现的材料上就会放上模糊的职业目标,或自己创造出来的职业目标,如教师、电子商务类等。如果职业目标不清晰、不够聚焦、不是官方职业名称,就会导致我们在准备参赛材料时缺乏明确的指向,也会让评委产生我们对职业缺乏了解的初步印象。例如神经退行性疾病治疗研究的研究员,就明确出了个人职业目标所在的细分领域。


标准2:职业目标与专业相关

在第二届的职业规划大赛评分标准中,明确提出了职业目标要结合个人所学专业,能够将专业所学知识技能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之中,立足个人专业,思考专业学习与未来职业发展之间的关系,这也是第二届职规大赛的新导向。有些学生在参赛时会选择与专业相关性弱的职业目标,这不仅会导致我们不能呈现很多与专业相关的实践经历,同时也会违背大赛的精神导向,违背学校及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从而大大降低我们的参赛优势。


标准3:职业目标特色明显

同样是小学教育专业,职业目标同样是小学语言教师,那面对诸多同质或类似的众多职业目标,如何才能脱颖而出呢?那就是打造特色。这种特色包括职业目标所在行业领域的特色(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防军工、航天航空等)、职业目标体现的时代特色(人类命运共同体、新质生产力、老龄化等)、职业目标体现的地域特色(民族地区、乡村地区、经济带等)职业目标体现学校育人特色和优势等。因此可以在特色挖掘上下功夫,让你的职业目标同他人区分开来。例如黑龙江作为中国大豆第一省,年产量占全国总量一半,致力于发挥黑龙江大豆省份、黑土地的地域特色与优势,致力于做扎根北大仓的大豆育种工作者。


标准4:职业目标体现个人发展与国家需要的结合

职业目标不仅要体现个人生涯发展的目标理想,还要结合国家发展需要,如乡村振兴、民生保障等,体现出职业目标的价值,致力于在实现小我的人生价值基础上,以职业推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社会大我。例如解决花卉“卡脖子”问题的科研技术员,发现本国花卉资源丰富却依赖国外进口,原产中国却被国外引种转手倒卖中国,拿着中国的东西赚中国人的钱,所以将个人职业发展与国家需要相结合,致力于解决花卉育种的卡脖子问题。


标准5:职业目标最好有政策背书

职业目标如果契合国家的政策导向,将会更加符合未来国家发展的需要和就业市场的需要,为此,可以充分了解国家的发展战略规划,尤其是十四五规划,从中挖掘就业机会,确定职业目标。例如十四五规划中提出将大力推动面向航天领域的机器人研发创新,为此致力于做空间机器人工程师,助力航天强国梦。


标准6:职业目标体现出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

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但是我们往往对于职业目标确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产生了理解上的偏差,例如根据测评得出自我探索的结果就确定了“我适合做xx”的职业目标,认为社会发展在某个方面有大量的发展空间和人才需要就确定了“我适合做xx”的职业目标,更不是他人强加给我们身上而形成的职业目标。职业目标的确定,是一个集多方面探索和整合的过程,需要我们审时度势,也需要我们“找到初心”。没有一蹴而就的职业目标,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探索、检验、动态调整,找到发展的方向,这才是生涯规划的意义,才是大赛的教育意义。


因此,确定一个能够让学生在职业规划大赛中脱颖而出的职业目标,尽可能符合上述标准,这样不仅能够开展差异化的竞争比赛,打造个人竞争优势,也能够为个人的职业发展提供明确的方向和动力。

MBTI热:自我认知的助力还是标签化的陷阱?

原创 Greenstone 仁能达生涯 2024年11月06日 16:30 



MBTI又双叒叕火了。


不久前,茶百道携手小红书推出了MadBTI(发疯版MBTI测试),迅速在年轻群体中掀起波澜,将MBTI的热潮推向了新的高度。


其实,从2022年冬奥冠军谷爱凌在采访中透露自己的MBTI类型后,就引发了一轮MBTI的流行趋势。在微博上,MBTI相关话题的阅读量达到了数十亿次,讨论度极高。到了2023年,“MBTI测试”已然成为年度热词之一。


在这波热潮中,MBTI已不仅仅是一个人格测试工具,它已经演变成了一种新的社交“货币”和破冰利器。“你的MBTI是什么?”几乎成了见面必问的三句话之一。在高校校园里,MBTI已经成为大学生们交流的热点,它不仅促进了学生间的互动,还帮助他们在茫茫人海中迅速找到共鸣,建立起一种特殊的群体归属感


通过MBTI测试,学生们试图寻找与自己性格相契合的朋友,同时也在探索自我,为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参考。然而,这种现象带来了一些隐忧:在MBTI标签盛行的时代,大学生们是否在无意中限制了自己?是否过于依赖这些标签来定义自己和他人,从而忽视了个体的独特性和复杂性?


01


什么是贴标签?


贴标签是指给某个人、事物、物品或概念等贴上一个特定的、概括性的名称或标签,以便将其与其他类似的人、事物、物品或概念区分开来。这种行为既可以是实物上的实际操作(如商品上的标签),也可以是比喻意义上的对人或事物的分类或评价。贴标签有助于我们快速处理和存储信息,简化我们对复杂世界的理解,并在社交中快速传达特定特征。


MBTI测试结果本质上是一种标签。通过给自己贴上MBTI标签,可以帮助我们快速识别、理解和记忆自己的人格特质,促进自我认知。在社交场合中,MBTI标签可以作为一种快捷方式,帮助我们找到相互之间共同点,促进交流和建立联系。在某些情况下,MBTI标签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做出决策(比如判断对方是不是自己的同类),尤其是在信息过载或时间紧迫的情况下。


02


为什么会出现贴标签行为?


贴标签行为背后,往往是社会身份威胁、自我肯定水平低以及认知灵活性的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见下图)。



社会身份威胁是当个体在所属群体受到外界质疑或挑战时,所体验到的心理压力与不安。在校园生活中,当学生的特质不符合周围人的期待或与社会普遍存在的刻板印象产生偏差时,他们便可能感受到这种来自外界的审视与评判,进而触发社会身份威胁感。


当学生感受到社会身份威胁,并且对自己的价值、能力缺乏积极的自我评价时(即自我肯定水平低),他们可能会倾向于依赖MBTI等性格分类工具来定义自己,将其作为建立自我概念的重要依据。这种依赖不仅使他们更容易受到外界偏见和歧视的影响,也可能导致他们用同样的标签去评判和分类他人。


在这一过程中,认知灵活性扮演了重要的调节角色。具有较高认知灵活性的学生能够在面临社会身份威胁和自我肯定危机时,保持开放的思考方式和灵活的应对策略。他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接纳多元的观点,从而超越标签的局限,以更全面和深入的方式探索自我,从而避免陷入单一、僵化的认知框架之中。


03


警惕MBTI标签化的潜在危害


如果过度依赖或滥用MBTI测试结果时,可能会带来一些消极影响:


1.固化自我认知

标签具有定性导向作用,无论是正面还是负面的标签,都会对个体的自我认同产生强烈的影响。当一个人给自己或被贴上某种MBTI标签后,他往往会做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这可能会导致学生将自己局限在特定的角色或行为模式中,忽视了个人成长和变化的可能性。这种固化的认知可能会阻碍他们探索自我潜能和进行自我提升的动力。


例如,“我就是I人(内向的人),I人就是不擅长社交,也没必要去尝试改变。即使有机会学习社交技巧,恐怕对我来说也无济于事。”

2.限制个人发展

标签化可能导致学生在职业选择、人际关系和个人目标设定等方面受到限制,因为他们可能会根据标签来定义自己的能力和兴趣,而不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愿望和能力。


例如:一位法律专业的学生想成为律师,但他是INFP,这让他开始犹豫:“我这么内向,又不够果断,能在法庭上据理力争吗?或许我该重新考虑我的职业规划。”

3.逃避责任

在面对生活的挫折和不如意时,一些学生可能会像那些将自己的不幸归咎于原生家庭的人一样,将个人遭遇的困难或不好的结果归因于自己的性格类型,而非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承担相应的责任。这种逃避心态可能会阻碍他们正视自身的不足,从而影响他们在个人成长道路上的进步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


例如:“因为我是ISTJ,天生就比较严肃认真,所以朋友们似乎都不太愿意接近我。”“我是那种典型的ESTP,总是喜欢追求刺激和新鲜感,这种对即时满足的追求可能正是我在面试中屡屡碰壁的原因。我可能没有展现出雇主期待的长期承诺和耐心。”

4.形成刻板印象

MBTI将复杂的人格简化为16种类型,可能导致学生对自己和他人产生刻板印象,忽视了人格的复杂性和个体差异。这种简化可能影响到人际交往和对他人的理解。


例如:一个ESTJ类型的学生可能被贴上"固执""不懂变通"的标签。他的同学可能会说:"别找他合作项目了,他是ESTJ,肯定很难相处。"这种刻板印象不仅影响了他人对这位学生的看法,也可能影响该学生对自己的认知和行为方式。


在MBTI的流行过程中,甚至衍生出了所谓的“MBTI鄙视链”(见下图)。在鄙视链中,某些MBTI类型被认为更优越、更理性或更成功,而其他类型则被认为处于劣势(如ISFJ被放置在最底层)。这种分层的价值观不仅在学生群体中传播,有时甚至被一些企业和组织所采纳,导致某些MBTI类型的人在社交和职业机会上受到不公平的看待。



这种基于MBTI类型的鄙视链,不仅对被贴上负面标签的个体造成伤害,也限制了社会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它忽视了一个基本事实,即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和潜力,而这些价值和潜力远远超出了一个简单的人格分类所能涵盖的范畴。


04


结语


MBTI测试作为一种自我认知工具,确实能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参考,但我们必须警惕将其简单化为贴标签的做法。在当前MBTI热潮中,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意识到MBTI标签化可能带来的潜在危害,特别是对那些自我认知还不稳定的学生群体。


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更加全面、动态的自我认知体系,而不是将他们局限在固定的MBTI类型中。MBTI应该被视为自我探索的起点,而非终点。它可以激发学生思考自己的特质和倾向,但不应成为定义他们身份的唯一标准。


在下一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如何引导学生科学地使用MBTI,将其与其他自我认知工具结合,以及如何在此基础上开展更有效的职业探索。让我们携手努力,帮助学生在MBTI热潮中保持理性和平衡,引导他们走向更广阔的自我探索之路。

MBTI在高校生涯指导中的科学应用:超越标签化

原创 Greenstone 仁能达生涯 2024年11月07日 16:30 



在当前社交媒体的推动下,MBTI已然成为一种青年亚文化现象。通过16种人格类型,年轻人找到了一种简单易懂的方式来理解自己和他人。然而,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也看到了这种简单化带来的隐忧:MBTI结果被异化为固化的标签,不仅限制了个体的自我认知和发展空间,还可能导致刻板印象,甚至催生"MBTI鄙视链"等不良现象。


作为高校生涯教育工作者,

我们不能简单地否定MBTI的价值,

也不能放任其被滥用。


在提倡测评工具本土化的同时,我们可以将MBTI热潮视为一个契机:既要引导学生科学认识和使用这一自我探索工具,又要帮助他们突破标签化的局限,实现更全面的自我认知和发展。


01


引导学生科学认识MBTI测评工具


1.让学生了解

MBTI的理论基础和局限性


MBTI(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是一种自我报告式的人格测评工具,它基于心理学家荣格的心理类型理论发展而来。尽管MBTI在职业规划、个人发展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它在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一些批评者指出,MBTI的理论基础——荣格的心理类型理论——并没有经过严格的科学验证,因此MBTI的科学性受到质疑。此外,MBTI的结果可能受到测试时的情境、心情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这可能导致测试结果的不稳定性。


此外,MBTI的二分法的做法,如非E即I,非S即N,忽略了人格特质的连续性和复杂性。这就像把人分为"爱猫派"和"爱狗派",而不是测量一个人有多喜欢猫或狗。类型论的划分有其便利性,但也意味着信息的简化。


2.培养学生理性

看待生涯测评工具的能力


(1)发展批判性思维

设计小组讨论题目:

  • 为什么很多人喜欢给自己和他人贴标签?

  • 盲目相信或完全否定测评结果,哪个更危险?为什么?


分析测评的本质:

  • 测评是观察和参考的工具,不是决定命运的预言

  • 测评结果是概率性的,不是决定性的

(2)培养辩证思维

引导学生思考:

  • 每种人格类型在不同情境下的利弊

  • 如何扬长避短,应对不同场景的挑战

设计"优势转化"练习:

  • 讨论如何将看似的"劣势"转化为优势

  • 如:内向者如何在社交场合发挥优势


3.指导学生合理看待

MBTI在生涯规划中的作用


(1)澄清MBTI与职业选择的关系

说明MBTI类型与职业之间是倾向性关联,而非决定性关系。MBTI可以提供有关个人倾向和偏好的线索,但并不是决定职业成功的唯一因素。可以通过分享真实案例,例如内向型(I)的人成为销售冠军或者成为出色的律师,来破除"因为我是某某类型,所以不能从事某某职业"的迷思。


其次,可以引导学生思考:

  • 影响你职业选择的因素有哪些(比如能力、价值观、家庭背景、社会需求等)?

  • 除了MBTI结果,还有哪些方式可以帮助你了解自己?

  • 你觉得影响你职业选择的最重要因素是什么?


从而让学生意识到职业选择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种因素的综合考量,MBTI只是其中的一个参考维度。

(2)将MBTI作为自我认知的起点,而非终点

设计引导性问题,帮助学生深入思考:

  • 你的MBTI结果的描述中,哪些是你特别认同的?哪些是你觉得还在发展的?

  • 在什么情况下,你会表现出与你的类型不太一致的行为?这告诉了你什么?

  • 除了MBTI,还有哪些方式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


开展自我觉察练习:

  • 情境分析:讨论在不同场景下的行为表现。

  • 时间轴练习:回顾个人特质的发展变化。


引导拓展思维:

  • 探索人格的可塑性。

  • 讨论环境因素对行为的影响。

(3)培养灵活的职业发展思维

强调适应性的重要性。具体可以通过说明现代职场对全面发展的要求、讨论如何在保持真实的同时提升适应不同工作情境的能力来进行。


设计"类型优势转化"练习。引导学生思考:

  • 你的MBTI类型的优势是什么?

  • 在职场中,这些优势如何转化为具体的工作能力?

  • 你认为自己需要提升哪些方面来平衡发展?


02


优化MBTI在生涯规划课程中的应用


1.合理整合

多元人格测评工具


介绍类型论与特质论的区别:

  • MBTI(类型论):关注人格偏好的分类。

  • 大五人格(特质论):关注人格特质的程度差异。


整合不同测评工具的结果:例如针对一个人的MBTI和大五人格的测评结果,展示两种测评结果如何相互补充和验证。


2.开展

动态的个体化指导策略


(1)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调整指导方式

类型相关的沟通策略,示例如下:

  • 对ST类型:提供具体数据和实例。

  • 对NF类型:强调个人发展和意义。

  • 对NT类型:解释背后的逻辑和原理。

  • 对SF类型:关注实际应用和人际影响。


设计多样化的探索活动:

  • 角色扮演:体验不同职业场景。

  • 案例分析:研究不同类型的职业发展路径。

  • 实地访谈:与职场人士交流。

  • 反思日志:记录个人见解和感受。

(2)建立动态追踪机制

设计阶段性反馈表:包含以下维度:

  • 对MBTI结果的接受程度。

  • 职业探索的进展。

  • 遇到的困惑和问题。

  • 需要的进一步支持。


调整辅导重点:

  • 根据学生反馈及时调整指导策略。

  • 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个别咨询。


3.特殊情况处理建议


(1)对测评结果强烈质疑

案例:学生小李对MBTI结果表示强烈质疑,认为与自己的认知不符。


处理建议:

  • 认真倾听学生的疑虑。

  • 解释测评的局限性。

  • 引导重点关注:哪些描述符合/不符合,在不同情境下的表现差异。

  • 使用其他评估工具补充信息。

  • 强调:测评结果是参考,不是定论。

(2)过度认同测评结果

案例:学生小王认为自己是INTJ类型,因此拒绝参加需要社交的活动。


处理建议:

  • 说明人格的可塑性。

  • 分享适应性发展的案例。

  • 鼓励尝试不同的行为方式。

  • 引导关注个人成长和发展。

(3)用MBTI解释人际冲突

案例:学生之间因类型不同产生隔阂。


处理建议:

  • 强调沟通和理解的重要性。

  • 引导欣赏差异,互补优势。

  • 开展团队协作练习。


03


培养学生的多元认知能力


认知灵活性是一个人在思考问题时能够灵活地切换不同概念、视角和思维策略的能力。这种能力使个体能够适应环境变化,重新评估信息,并调整自己的思维模式以适应新的情境或问题。


在MBTI已成为社交娱乐属性的背景下,培养认知灵活性尤为重要,它可以帮助学生突破固定思维模式,避免被单一类型标签所限制。


1.提升

认知灵活性的具体方法

(1)设计开放性思维训练

角色转换练习

  • 设计情境:在课堂讨论或团队项目中,让学生尝试扮演与自己MBTI类型相反的角色。

  • 具体实施:例如,让一个自认为是INTJ的学生尝试用ESFP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在活动结束后,引导学生反思:他们是否发现自己其实也具备"反类型"的能力?这种体验如何拓展了他们对自我的认知?


多维度问题解析

  • 设计任务:针对同一个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MBTI类型的视角进行分析。

  • 实施方法:例如,讨论"如何改善校园生活"这个话题。引导学生思考:作为ISTJ会关注哪些具体的、实际的问题?作为ENFP又会带来哪些创新的、人性化的想法?通过这个过程,帮助学生认识到:每种思维方式都有其价值,个人也可以根据情境灵活运用不同的思维模式。

(2)跨类型能力培养工作坊

设计系列工作坊,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在其MBTI"弱项"上的能力。


具体实施方案:

  • 为内向型学生开设《高效社交技能培养》工作坊。

  • 为感知型学生开设《系统化决策方法》培训。

  • 在活动中强调:这些能力是可以通过学习和练习来提升的,而不是被MBTI类型所决定的。

(3)"逆向思维"训练

设计"反常规"思考练习:

  • 挑战常见的MBTI类型刻板印象。

  • 探索传统思维模式之外的可能性。


实施方法:

  • "如果相反会怎样"的头脑风暴。

  • 分析"非典型"成功案例。


2.建立

认知多样性友好的氛围


组织"认知多样性"主题活动:


(1)"思维方式博览会"

  • 展示不同的问题解决方式。

  • 欣赏和学习不同的思维模式。

(2)设计团队协作项目

  • 需要多种思维方式的复杂任务。

  • 鼓励优势互补和相互学习。


04


结语


在"MBTI热"的当下,高校生涯教育工作者面临着双重任务:既要顺应学生对自我认知的需求,又要防范测评工具被简单化使用的风险。这需要我们采取更加科学和系统的方法:在澄清MBTI的价值与局限的基础上,优化其在课程中的应用方式,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多元认知能力。


我们的目标不是否定或推崇MBTI,而是让它成为打开自我认知之门的钥匙,而非定义学生的标签。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期待通过专业的引导,帮助学生在认识自我的过程中,既能汲取工具的价值,又能避免其局限,保持开放和成长的心态,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绽放独特的光彩。


references

参考文献


[1]游志纯,赵玥颖. i人,e人?:青年“MBTI热”现象的分析与审思[J].中国青年研究,2024:83-92.

[2]王水雄. MBTI人格测试热背后:青年心态与社会结构调适[J].人民论坛,2024-03-30(第05版):78-81.

脆皮大学生,为何早八生物钟重启失败?

原创 羊林驼 仁能达生涯 2024年09月25日 16:30 



上了大学你们就轻松啦!不少高中老师会这样安慰学生,来骗,来偷袭清纯的学生。



但是大学生进入学校才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尤其是大一大二的学生,面对满满的课表,早八已经是家常便饭。这不,大学生经过一个假期的休养生息,又要开始被早八课折磨了。早上八点的课堂,往往座无虚席。不是因为学生们勤奋,而是因为考勤制度的严格。许多大学生不喜欢"早八",这已是公开的秘密。然而,这个看似简单的现象背后,却折射出当代大学生面临的一个更为深刻的问题。



那面对“我上早八”这种现象,学生都是怎么看待的呢?





Q

那么,对早八的“不满”背后反映了什么学生的特点?


  • 目标感的缺失:在大学环境中,学生可能会发现自己缺乏明确的目标或动力。与中学时期相比,那时的目标通常是明确的——为了高考而努力学习。然而,在大学,目标可能不那么明确,学生可能不清楚自己为何要早起,或者早起后要做什么,这种不确定性可能导致他们对早起缺乏积极性。


  • 自我驱动的缺乏:在没有外部压力的情况下,如家长或老师的监督,一些学生可能发现自己缺乏自我驱动力去坚持早起的习惯。这种自我驱动力的缺失可能会使他们更倾向于遵循自己的舒适区,选择晚起。


  • 生涯规划的模糊:大学生可能还没有完全确定自己的职业道路或学术兴趣,这种生涯规划的不确定性可能会影响他们对早起的态度。如果他们不清楚早起能为他们带来什么长远的好处,他们可能会觉得早起是一种负担。



Q

那到底是什么让现在的大学生出现这种情况呢?


  • 90后青年学者郑雅君的研究《金榜题名之后:大学生出路分化之谜》为我们揭示了这一问题的复杂性。通过对北京、上海两所名牌大学62名毕业班学生的深度访谈,郑雅君发现,即使是考入顶尖大学的学生,也可能面临一场激烈又隐性的挑战。


  • 作者认为大学就是一个迷宫,有人在尚未进迷宫之前,就已经得到了地图,这个地图甚至也有详细和粗略之分;但是更多的人就是凭借自己去在迷宫里面探索:有人在路途中得到了标识,得到了指南针找到了自己的方向,有人在路途中得到了NPC的引导,知道了自己大致的方向,有人在迷宫中受到了磁场的干扰,迷失在迷宫之中。在通过时间结束时,有人早已走出迷宫,走向自己想要过的生活,有人依然留在原地,还在迷茫之中。


01


大学生活模式的分化


郑雅君的研究将学生参与大学生活的模式粗略分为两类:"直觉依赖模式"和"目标掌控模式"。


"直觉依赖模式"的学生往往来自社会出身较为弱势的家庭。他们进入大学后,对大学的运作方式和潜规则一无所知,只能凭直觉摸索前进。这些学生往往会经历一段迷茫期,不知道该如何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也不了解如何利用大学提供的各种资源和机会。


相比之下,"目标掌控模式"的学生多来自家庭条件更为优越的背景。他们似乎从一开始就掌握了大学生活的"地图",知道如何规划四年的学习生活,如何利用各种资源来实现自己的目标。这些学生往往能够更好地把握机会,无论是学习、实习还是未来的就业或深造。


02


文化障碍与社会分层


这种差异并非偶然,而是源于深层次的社会分层和文化障碍。郑雅君指出,90后学生面临的文化障碍比前几代人更大。随着社会分层的加剧,不同背景的学生从小就生活在截然不同的环境中,甚至不再共享同一种童年。


进入大学后,这种差异更加凸显。来自优势家庭的学生往往对大学文化更为熟悉,他们的父母可能是大学教师、干部或其他专业人士,大学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很"近"的地方。相比之下,对于第一代大学生来说,大学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地方,充满了未知和挑战。


03


从选课到就业:隐形的竞争


这种差异在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体现。以选课为例,郑雅君回忆自己第一次选课时的茫然:面对厚达几百页的课程目录,她完全不知道该如何选择。而那些来自大城市的同学却很快就选好了课,而且懂得如何"选"才能获得更高的绩点。


这种差异延续到就业阶段。研究显示,即便是在名校,社会出身弱势的学生在就业时仍然面临劣势。他们可能不知道如何规划职业,如何利用学校资源,如何在面试中展现自己。相比之下,那些"目标掌控型"的学生往往能够轻松获得知名公司的面试机会,并且有更多选择。


综上所述,从学生自身来看,目标掌控型的学生才更加能够明白上课的意义,才有可能减少对早八的厌烦情绪。


Q

那么该如何让学生逐渐养成目标掌控的习惯呢?给老师提供以下几点建议:


要解决这一问题,高校教育者需要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如价值观澄清、未来情景规划、跨学科整合项目等,帮助所有学生,尤其是来自弱势背景的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明确自己的目标。


  • 价值观澄清与生涯锚定:引导学生深入探索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找到"生涯锚"(career anchor)。这个概念由职业发展理论家Edgar Schein提出,指个人在做职业选择时不愿妥协的关键要素。通过一系列反思练习和深度对话,帮助学生明确自己最看重的是安全感、自主性、创造性、服务精神还是其他方面。


  • 未来情景规划:运用"未来回溯"(backcasting)技术,让学生想象自己理想中的职业生涯终点,然后逆向规划达成该目标所需的步骤。这种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长远思维和战略规划能力。


  • 跨学科整合项目:设计跨越多个学科的综合性项目,让学生将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这有助于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交叉点和独特优势。


  • 创业模拟:创建模拟创业环境,让学生组队开发创新产品或服务。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可以体验不同职能角色,了解自己更适合哪些工作性质。


  • 心理韧性培训:职业发展往往充满挑战和挫折。通过正念练习、认知重构等方法增强学生的心理韧性,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不确定性和压力。


  • 设计思维应用:将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的原则应用到职业规划中。鼓励学生以创新和实验的态度看待自己的职业选择,勇于尝试、快速迭代、不断调整。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公平,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利用大学资源,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好准备。通过这些努力,或许我们能看到更多学生不再抱怨"早八",而是怀着明确的目标和热情,主动拥抱每一天的学习机会。

决定一个人生涯发展上限的要素——自我管理技能

BPB 仁能达生涯 2024年09月29日 16:30 



在巴黎奥运会男子110米栏的决赛上,美国选手Grant Holloway以12.99秒的成绩夺得金牌。这令广大网友,怀念起我国田径运动史上最杰出的运动员刘翔。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的表现。在雅典奥运会男子110米栏的决赛上,刘翔以12.91秒的成绩夺得金牌,并打破奥运会纪录。这一记录,至今仍然由刘翔保持。2006年7月11日,刘翔在国际田联超级大奖赛洛桑站上再次以12.88秒的成绩打破世界纪录。令人遗憾的是,刘翔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2年伦敦奥运会决赛上两度脚伤发作退赛。2015年,刘翔宣布退役。


虽然刘翔在后两届奥运会决赛中的退赛令人感到惋惜。但是,不夸张地说,从19岁一直到29岁,整整十年间,除去伤病和恢复调整外,刘翔一直保持了非常强大的竞争力。这种竞争力不光指洲际级大赛能进入最后决赛,还包括夺金、破纪录,成绩十分耀眼。实际上,已处于职业生涯后期的刘翔,仍然完全具备跑进13秒,甚至再次冲击世界纪录的能力。时至今日,刘翔是全世界唯一一个拥有奥运会冠军,世锦赛冠军,室内世锦赛冠军,奥运会纪录的大满贯选手。


一个经常令人忽视的事实是,刘翔的伤病伴随了他几乎整个职业生涯,而他在伤病下依然维持了长久的巅峰水准。


01


自我管理技能

在生涯发展中的作用


那么,让刘翔取得如此成就的因素有哪些呢?一定包括:

  • 优秀的天赋

  • 良好的身体素质

  • 较早进入专业领域

  • 科学地训练

  • 精湛的跨栏技术


除了上述因素外,是否还有其他因素呢?

答案是有的,这个因素就是个人自我管理技能,也可以称之为“品质”(Trait)。


所谓品质,就是可以用形容词或者副词来描述的一个人积极稳定的内在特点。乍一看,在生涯能力中,相对于直接起作用的专业知识技能和通用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好像并不能直接支持人做成某事,但它却更像是做成一件事情的“催化剂”。在专业知识技能、可迁移技能的获取与应用过程中,会呈现出某种独特性——使用同样的专业知识技能去完成相似的任务,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而这就是品质在其中起到的作用。


专业技能和通用技能的内化需要时间进行磨炼,需要不断试错,获得反馈并修正,这正是受到“坚韧”这一品质的催化。专业知识的积累需要持一种不功利的态度才能学好,这是“远见”这一品质的催化。


在现代社会,自我管理技能已成为个人生涯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首先,自我管理技能能够系统性地提升个人在职场上的工作表现。比如,一个人可以通过积极影响团队合作和职场关系,以及更有效地规划和控制自己的工作时间,全面提升自己的工作绩效。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拥有足够自我管理能力的人,能够灵活调整策略并有效应对挑战。


再者,自我管理技能有助于构建强大的个人品牌。自我管理能力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在自我管理能力中最为突出的点,可以帮助一个人构建强大的个人品牌。苹果公司的创始人乔布斯以其对产品完美甚至苛刻的要求、极其重视用户体验,以及改变世界的梦想等独特的人格特征,令人印象深刻。这些品质不仅赋予了苹果让用户迷恋的品牌气息,也使得乔布斯个人成为伟大的人物品牌。乔布斯和苹果公司之间相得益彰,互相强化,分别成为伟大的公司品牌和伟大的人物品牌。


此外,自我管理能力,还能决定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上限。这是由于它涵盖了个人在职业发展过程中的多个关键方面,包括目标设定、时间管理、情绪控制、持续学习、压力管理等。这些方面共同作用于个人的职业行为和决策过程,从而影响其在职场中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马龙


中国乒乓球运动员马龙,以其非凡的自律精神和卓越的竞技状态,成为乒乓球领域的传奇人物。


即使在成为大满贯得主之后,他依旧放平自己的心态和位置,周末加练在他看来不过是职业运动员该有的样子。


马龙在面对伤病和挑战时所展现出的坚韧和自强精神,也是他职业生涯成功的重要因素。


2018年因伤暂离赛场后,2019年他接受了手腕和膝关节手术,并以坚强的意志和决心重返赛场。这种持续不懈的自我提升和完善,让他能够在33岁时再次登顶奥运会,成为奥运会乒乓球男单首个成功卫冕、首个实现乒乓球男单“双满贯”的运动员。




02


如何引导大学生的自我管理技能


冰山模型的角度看,自我管理技能位于冰山下层,尤其是在自我概念和特质这两个层次上。


所以,想要培养大学生的自我管理技能,就要引导大学生构建和完善自己的自我概念,并发挥自己特质中的优势。

在实际措施的层面,引导大学生培养自己的自我管理能力,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包括实习实践、个人品牌建设等。


实习是大学生培养职业品质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实习,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积累工作经验,在提升专业能力的同时,提升自我管理能力。例如,一位大学毕业生分享了其实习经验,强调了提前了解实习公司文化、适应环境、融入团队以及重视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


个人品牌的简历既是自我管理技能提升的结果,也是帮助提升自我管理技能的过程。个人品牌的建设需要明确个人的核心价值观和定位,找到自己的独特之处,并通过展示自己的专业领域、兴趣爱好和价值观来塑造品牌形象。例如,大学生可以通过自我分析,明确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设定长期目标,在擅长和感兴趣的领域里建立个人品牌。


这就提示我们,作为高校教育者,应当营造全方位的职业素养培养环境,坚持全程化培养计划,从入学到毕业逐步落实,通过各种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展示自我的机会,促进其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



辅导员涛哥
我们距离民族复兴的目标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接近, 但行百里路者半九十,为山九仞不能功亏一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