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位辅导员老师
在职业规划大赛场景下的
「工作日志」与「反思记录」
👇👇
1
动员
突破观望,让更多学生看到机会
【工作日志】
动员任务:校级大赛文件已下发,需要面向学生发布通知,配合组织大赛,积极动员学生报名参赛。
最大挑战:学生对大赛了解不足,意识不到价值与重要性,参赛人数不多。
必要性:很多应届生都对去向和职业目标感到迷茫,随波逐流选择考公考研。开展生涯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大赛提供了很好的工作契机,让更多学生开启职业探索的旅程。
疑问&关键:如何有效发动,才能鼓励更多同学参赛?
①
强调大赛的内在价值
激发内在动机
②
结合外部激励
增强参赛的吸引力
③
通过榜样案例分享与互动
促进学生参赛
④
简化报名流程
给学生提供持续的支持
2
评审
问题暴露,瞥见学生职业规划之痛
【工作日志】
参与院赛层面作品初筛与现场评审的过程中,发现了不少学生在职业规划层面的共性问题:
▶ 不少学生因应付任务而参赛,缺乏真实投入,作品东拼西凑、敷衍了事,失去了应有的深度和意义。
▶ 一些同学在设定职业目标时显得不切实际,岗位选择悬浮,缺乏对招聘市场和行业动态的了解,整体显得脱离实际。
▶ 自我分析上,许多同学的内容缺少说服力,缺乏实际经历的支撑,不能正确看待和使用测评,内容堆砌测评结果、缺少真实的探索和思考。
▶ 制定行动计划时,在能力提升方面难以结合个人特点与优势,有照本宣科之嫌。
▶ 部分学生沿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作业模版,未关注赛制更新与自身成长变化,导致规划与现实脱节。
▶ 展示环节,一些同学试图通过堆砌奖项来展示“实力”,但忽略了如何与目标岗位建立有效联系。
▶ 答辩环节是重灾区,有同学难以准确理解评委的提问,回答泛泛而谈、缺乏深度,台风欠缺,缺乏自信、由于缺少实践经历而难以应对具体的工作提问、现场露怯。
3
指导
从形式走向实质,指导即育人
【工作日志】
决定参与学生职业规划大赛作品指导的过程,既有上级领导的安排,也是学生主动寻求帮助的结果。
从一开始细致研读比赛精神、赛制文件和评审标准,到与学生一起发现问题、梳理思路、精心打磨作品、反复练习现场呈现……如果说课堂教学是播种,那么在指导过程中,职业规划和就业育人的闭环才得以真正完成。
通过指导,我愈加清晰地认识到,作品指导与就业育人之间的内在逻辑紧密相连,指导的每一步,实际上都是一次育人的过程。
①
学生自我认知不清晰的根源是什么?
要帮助学生深刻认识自己,需要深入理解他们的信念体系。在生涯咨询与作品指导的一对一对话中,逐步引导学生挖掘其职业自我的核心信念,协助他们建构一个清晰、真实的自我认知。这一过程不仅仅是回答“喜欢什么”和“适合做什么”的问题,而是帮助学生探寻他们内在的价值观和信念,理解“为什么X对你如此重要?”“你看重X的背后原因是什么?”它们能引发学生对于职业生涯选择和生活方向的深入思考,从而推动更深层次的自我探索。
学生的生涯选择往往由某些核心构念所主导,而这些构念既是理解外部世界的方式,也是面对未来的内在资源。帮助学生觉察并拓展这些构念,促使他们以更加开放和多元的视角看待自己的发展和职业选择,是指导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环节。通过对话协助学生打破僵化的思维框架,发展更加灵活、适应性强的认知方式,使学生在未来面对多变环境和各种挑战时,将逆境转化为成长机遇,更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资源和路径,增强行动的方向感和有效性,从而支持其个性化的职业成长和持续的生命价值探索。
②
职业目标不清晰,缺乏职业探索?
学生在设定职业目标和进行职业探索方面的困难,源于多重原因的共同影响。
首先,自我认知的缺乏导致许多学生在职业选择上趋于随波逐流,容易被社会上看似热门或常见的职业所吸引,却未真正探究这些职业是否与自身特质、兴趣和价值观相符。
其次,信息获取的渠道单一限制了学生对职业世界的实际理解。学生的职业信息多来自课堂、社交媒体和网络,这些渠道通常呈现的是碎片化的、理想化的职业描述,缺乏真实的岗位需求、行业动态和挑战信息。由于缺乏与职场人士的直接互动和深入了解,学生对职业世界的认识显得浮于表面,难以建立全面、务实的探索思路。缺乏实习经验导致学生也难以预见某些职业的具体工作内容和现实压力,也缺少对复杂职场环境的适应准备。
此外,社会期望与就业压力也让一些学生在目标设定时倾向于选择被广泛认可的“热门”职业,而忽略了自我特长和兴趣。这种从众心理难以维持长久的内在动力,学生在复杂职场情境下易感到迷茫和缺乏行动方向。
职业目标的确定不应仅作为就业的手段,而是让学生敢于有梦、有追求,帮助他们找到内心的动力源泉。通过深入访谈和引导,帮助学生系统化地构建自我认知,探索“我是谁”“我擅长什么”“我真正追求什么”,从而奠定职业目标的基础。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有“看得见的手”来引导和调节,帮助学生梳理职业主线,明确求职定位。在特质因素理论框架下,可以通过分析劳动力市场信息,结合学生特质,帮助学生匹配适合的职业选择;了解用人单位的工作状态、对人才的需求和标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职业,并了解行业的发展趋势。在发展性框架下,则可以教会学生主动搜集、解读劳动力市场信息的技能,帮助他们根据自身发展需要获取相关信息。社会学习理论的框架下,则可以引导学生质疑对某些职业的刻板认知,拓宽视野,培养职业探索的积极心态,使他们在变化的职业环境中保持灵活性和开放性。
③
个体指导的思路如何反哺课堂教学?
课程始终是生涯教育的基础和核心。秉持“以终为始”的理念,专注于课程建设与教学,才是职规大赛赋予教师的终极意义。职规与就业课程的教学在于帮助学生培养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习惯,提升职业素养。因此,课程内容的设计不能仅限于让学生感到有趣或传授所谓的“就业技巧”,而是引领学生走向自我认知与发展的道路,识别他们在职业规划学习中的瓶颈,并通过合适的形式激发主动性。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引入游戏化元素,使学习过程更加轻松愉快。通过将复杂的职业规划过程分解为小模块,学生可以通过完成简单的入门任务并获得正面反馈,逐步建立自信与参与感。例如,在简历制作和面试模拟等求职准备工作中,采用“关卡式”的训练方式,学生通过反复练习提升技能,从而增强自信与成就感。
此外,通过设置不同层次的任务,学生可以根据自身能力选择适合的挑战,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和参与感,进一步提升课堂积极性。即时反馈、积分和小奖励等激励机制,能有效满足学生对即时成就的需求,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
4
成长
从学生引路人到共成长的伙伴
【工作日志】
在指导过程中,我的角色悄然转变。从最初的赛事组织者到学生的“同行伙伴”,不仅帮助他们在迷茫中找到方向,也在引导的过程中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角色。
①
教练与倾听者
一对一的辅导过程中,通过深入提问帮助学生回顾自己的成长轨迹,挖掘内在的动力源;提供细致的反馈,帮助学生提炼出核心信息,深度探索其个人特质,协助学生设定符合自身能力、兴趣和价值观的目标,帮助他们找到前进的动力和勇气。教练式的对话,实际上是帮助学生理清职业逻辑、澄清自我认知的过程。
②
资源协调者
指导过程中,积极整合校内外资源,引入专业课教师与行业专家的力量,深入探讨专业领域的就业前景,从政策导向到行业趋势,帮助学生认识到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分析行业中的代表企业及其对人才职业能力的要求,确保学生的规划既符合人职匹配的原则,又在严谨性与灵活性之间找到平衡。并邀请外部职业规划专家参与其中,使得学生的作品在目标设定和路径规划上能够更科学和具体。
在心与心的对话里
洞察灵魂深处
捕捉成长的渴望,引领理想落地
在技巧与方法引领下
实现生涯转身
就业选择更坚定,映射工作硕果
每一次交流,每一份反馈
都是育人篇章的归属与成就
RESPECT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