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焦点解决对于自伤/自杀行为的探询问:关键词提问。(及相关系列文章)

文摘   2024-11-22 21:34   山东  

短期焦点解决对于自伤/自杀行为的探询问:关键词提问。

原创 小时心世界 微言心理话 2024年09月26日 09:25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最近读《短期焦点解决治疗》。短期焦点解决模式(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 SFBT)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它强调与当事人合作,寻找问题解决的途径,而非深入探讨问题的根源。



在对具有自杀意念的个案进行干预时,SFBT可以提供一种有效的支持方式。书中一些关于自伤行为探询的内容,个人感觉是非有用,分享给大家:


自伤行为探询:关键词提问

以下问题适用于有自伤意念和行为的来访,此时进一步的询问是有必要的,不要表现出你对最坏情形的害怕。


  1. 你考虑要伤害自己有多久了?

  2. 你经常这么想吗?

  3. 你是否有想过怎么做来伤害你自己呢?比如嗑药,用刀子划自己,从高处跳下,上吊?

  4. 你之前伤害过自己吗?

  5. 你是否为此做过准备?(例如收集药片、购买软管或绳索等)

  6. 你是否立过遗嘱?

  7. 你是否购买了人身保险?如果有的话,你是否确认过如果你自杀的话,能否拿到赔偿金呢?

  8. 你是否告知过他人你想要什么样的葬礼?

  9. (如果你过世了)谁会最思念你?你的家人?朋友?宠物?


  10. 你的家庭里是否有老人或病人?谁会先离开人世,是你还是那个人?

  11. 你会不会留下文字说明到底是什么出了问题以及他们本该做哪些事来帮你?如果是,你有没有机会当面向他们说明这些事,并因为得到他人的聆听从而就不必去死了呢?

  12. 你之前告诉过别人这件事吗?他们是如何反应的?现在关于这件事你还有其他想说的吗?


预防自杀探询:关键提问

运用焦点解决模式预防自杀,如果对于来访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关注潜在的自杀行为,可以用下面的提问来探询。


  1. 请跟我说说你在最近一周内自杀念头最弱的时候。

  2. 在你有现在这个想法之前,你在这一天之内做了什么有趣的事?

  3. 到目前为止是什么让你没有真正了结自己?

  4. (A)有一个1-10分的量表,1分代表自杀的念头非常强,10分代表完全有要自杀的想法,你现在的感觉是几分?


    (B)有一个1-10分的量表,1分代表自杀的念头非常强,10分代表完全没有要自杀的想法,你在到这来求助之前的感觉是几分?


    (C)如果要提高1-2分,你会做些什么/想些什么/感觉到些什么?

  5. 在最近一周/过去几周内,你做了些什么使得你面对的糟糕情况稍有起色?

  6. 用1-10分衡量,你有几分的意愿先试试除自杀之外的其他选择?

  7. 你认为今天应当发生些什么(在这次会谈中应当发生些什么)才是不虚此行的?

  8. 墓地场景:假设你压根就没有考虑自杀之外的其他所有可能性就直接走上了绝路。现在你躺在棺材里,但你的灵魂在墓地上空3米处俯视着下面聚焦的人群。

    A.这些人里都有谁?

    B.谁最伤心?

    C.在你选择“绝路”之前,你觉得他们会给你些什么建议?

    D.对于那些你本来可以先尝试的选择,你觉得你会怎么看?

    E.谁会首先向你棺材上撒土?当泥土落到棺材盖上时你觉得他们会想到些什么?

    F.当来宾们陆续离开墓地/火葬场时,你觉得谁会对谁说起,你本来可以用其他的途径解决困境?

  9. 奇迹提问。

  10. 在你人生中最近一次(在此之前)感到要让一切彻底结束是什么时候?

  11. 那时候你做了些什么使得情况有所不同,从而把你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12. 我们都知道自杀式最后不得已的选择:那么到目前为止你尝试过哪些其他的途径来解决问题呢?


这些提问方式旨在帮助个案从问题中寻找解决方案,而不是仅仅关注问题本身。通过这种方式,个案可以开始构建一个更积极的未来,并采取行动实现这一未来。但需要注意的是:短期焦点解决应由受过专业训练的心理健康专业人员实施,并且在处理高风险个案时,应结合其他必要的干预措施进行干预。

心理普查摸排出的异常学生:如何与家长有效沟通?

原创 小时心世界 微言心理话 2024年09月28日 07:21 



在做心理健康教育这份工作时,我们时常会遇见学生心理状态的波动,这不仅关系到学生的个人成长,也牵动着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心。按照国家相关规定,中小学校每年至少对全体学生进行一次心理普查,了解并掌握学生心理状况。


我校是定在每年秋季开学后进行,那么当学生的心理测验结果出现异常时,如何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成为了我们必须面对的挑战。在工作中,我也经常听到一些老师讨论,家长不了解孩子的情况,或对孩子的状况过于乐观、或对孩子的情况逃避否认,导致学校老师在对这些学生进行辅导时经常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十分苦恼。


归根结底,还是家长对孩子的了解不够,他们看到孩子在家能吃能睡能玩,就以为孩子很好,而一旦孩子出现问题,大多数家长本能的就会逃避现实,甚至抱怨孩子不懂事,抱怨学校老师大题小做。


所以,做好心理普测后的及时沟通对我们后续的工作来说是十分重要且必须要做的事情。以下是一些建议和策略,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帮助。


  沟通前的准备


在与家长沟通之前,我们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全面了解学生情况:

收集学生的学业成绩、出勤情况、日常表现等信息。

    明确沟通目的:

确定沟通的主要目标,比如讨论学生的心理状况、家庭环境、学习习惯等。

    准备沟通材料:

包括学生的心理测验报告、教师观察记录、同学反馈等。


  建立信任关系


在沟通时,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基于信任和尊重的对话环境:

    表达关心和支持:

首先向家长表明,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给予高度重视,沟通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

    共情家长的顾虑:

理解家长可能的担忧和焦虑,用同理心去沟通。


  客观呈现情况


在讨论学生的心理测验结果时,我们应该:

    客观描述:

避免使用带有主观色彩的词汇,如“总是”、“从不”等,而是具体描述学生的行为和情绪表现。

    提供背景信息:

向家长提供学生在学校的整体表现,包括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避免标签化


在沟通过程中,要特别注意:

    避免固化标签:

不要随意给学生贴上“问题学生”等标签,这样可能会引起家长的抵触情绪。


     强调成长潜力:

强调每个学生都有成长和改变的潜力,当前的困难是暂时的。


  提供专业建议


作为专业人士,我们可以:

   提供专业意见:

根据学生的情况,提供科学的教育和心理干预建议。

   推荐专业资源:

如果学生需要,可以推荐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


  制定合作计划


与家长一起:

1. 制定干预计划:

根据学生的具体需要,制定个性化的教育和心理干预计划。

2. 明确责任分工:

明确学校和家庭在干预计划中的角色和责任。


  持续跟进


沟通不是一次性的,我们需要:

    定期跟进:

定期与家长沟通学生的进步和遇到的新问题。

   动态调整计划:

根据学生的变化,及时调整教育和干预计划。


家校合作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关键。心理摸排后,与家长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十分必要,这将为我们后续的心理工作解决很大一部分麻烦,只有当家长了解孩子的真实情况,他们才能正视孩子的问题,进而配合学校做好相关工作,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支持和理解的成长环境。


记住,我们的目的是帮助家长理解孩子的需求,并鼓励他们成为孩子心理健康旅程中的积极伙伴。


家庭关系与孩子的厌学、抑郁情绪的关联及应对策略

原创 小时心世界 微言心理话 2024年11月22日 07:37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如果你是一位心理咨询师,或是教育行业从业者,那么你肯定早已注意到:孩子的厌学情绪和抑郁情绪往往与家庭关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正如大家经常讨论的那样,孩子的厌学行为和不良情绪确实可能来源于多种复杂的因素,其中家庭环境和父母关系是尤为重要的方面。


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家庭关系如何影响孩子的学习态度和情绪状态,以及我们可以采取哪些策略来应对这些问题。

家庭关系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个社会环境,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模式、沟通方式和情感氛围,都在无声地塑造着孩子的心理世界。一个和谐、支持性的家庭环境能够为孩子提供安全感和自信心,而一个紧张、冲突频繁的家庭环境则可能导致孩子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1

家庭氛围的破坏


不良的父母关系会造成紧张、压抑的家庭氛围。


长期的冲突和暴力行为让孩子感到不安全和恐惧。

2

角色模仿与学习


孩子可能会模仿父母的应对方式,学会用攻击性或逃避性的策略来处理问题。


这种不良的学习模式会影响其日后的人际交往和社会功能。

3

情感支持的缺失


在父母关系紧张的情况下,孩子往往得不到足够的关爱和支持。


缺乏安全感会导致情感上的孤立和无助感增强。

4

被迫选边站队


当父母试图拉拢孩子对抗另一方时,孩子会感到极大的心理压力。


这种“二选一”的局面破坏了亲子之间的天然纽带,并可能引发深刻的忠诚冲突。

厌学行为及抑郁情绪的产生


厌学行为和抑郁情绪是当前青少年中较为常见的问题,它们的产生往往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

逃避现实的一种手段


学业上的压力加上家庭的不和谐,可能让孩子选择逃学以暂时摆脱困境。


长时间的缺勤进一步削弱了学习动力和能力。

2

自我封闭与负面思维循环


孩子在房间内独自度过大量时间,容易陷入消极的自我对话中。


不断回想和处理负面事件会加剧情绪低落和绝望感。

3

社交功能的退化


缺乏与同龄人和老师的正常互动会影响社交技能的发展。


社交焦虑和孤立感进一步加重了抑郁症状。

 抑郁情绪恶化的原因


抑郁情绪的恶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通常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抑郁情绪恶化的原因:

1

持续的负面刺激


每天面对同样的不良环境和内心困扰,没有有效的缓解途径。

2

缺乏积极应对策略


孩子可能尚未掌握有效处理压力和管理情绪的方法。

3

生物学因素的影响


遗传倾向和环境应激共同作用于抑郁症的发生和发展。

应对措施和建议


面对家庭关系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来应对和改善:

1

改善家庭环境


父母需意识到自身行为对孩子的影响,并努力修复关系。


寻求婚姻咨询或家庭治疗的专业帮助是非常有益的。

2

提供情感支持和陪伴


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支持,增强其安全感和自信心。

3

鼓励参与社交活动


协助孩子逐步回归学校和社会,重建健康的社交网络。

4

培养积极心态和生活习惯


引导孩子培养乐观向上的思维模式,练习放松技巧和时间管理能力。

5

及时寻求专业援助


若抑郁症状持续存在且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务必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医师。

总之,解决这类问题需要全家人的共同努力和积极配合,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孩子走出阴霾,重拾生活的乐趣和信心。

亲爱的朋友们,你们在家庭和学校中是如何应对孩子的厌学和抑郁情绪的呢?欢迎在下方留言分享你们的经验和见解,让我们一起为孩子的心理健康努力!

荒谬,已经2024年了,还有人把抑郁症当做“不够坚强”!

原创 小时心世界 微言心理话 2024年11月20日 07:04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最近在心理健康工作中,由于一些问题需要和班主任沟通,我接触到了一位资深的中学老师。他滔滔不绝地吐槽现在的孩子们太脆弱,遇到一点挫折就声称自己得了抑郁症,仿佛这是一种时尚病,用来逃避责任和挑战。


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对现代学生“不够坚强”的批评。听后,我觉得十分难过,也替学生感到悲哀;这位老师的言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对教育现状的担忧,但却暴露了一个令人不安的现实:在2024年的今天,仍有不少老师和家长将抑郁症视为一种“不够坚强”的表现,而非一种需要关注和治疗的严重疾病。


这种将抑郁症简单归咎于个人意志力不足的观点,不仅荒谬,而且无知。它忽视了抑郁症的复杂性和患者所承受的巨大痛苦。这种错误的认知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可能加剧患者的病情,使他们感到更加孤立无援。


我深感悲哀,当一名孩子患了抑郁症之后,如果他的老师和家长不仅不理解,反而以玩笑口吻指责他们不够坚强,这对孩子的内心伤害是巨大的。这些老师和家长,无意中可能成为了孩子患病的帮凶。


当一位孩子已经处于心理的边缘,他们的老师和家长本应是他们最坚强的后盾。然而,由于缺乏正确的心理健康知识,他们可能无意中成为了无形的推手。这种行为不仅无助于孩子的康复,反而可能成为压垮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


抑郁症患者的真实生活状态和内心感受远非外人所能轻易理解。他们可能会经历持续的悲伤、绝望、失去兴趣或快乐感、睡眠和食欲的改变、疲劳、自我价值感低下、注意力难以集中、身体疼痛、甚至自杀的念头。这些症状不仅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也严重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交能力。抑郁症患者并非不愿意坚强,而是他们的大脑和身体在经历一种他们无法控制的疾病。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抑郁症的发病原因复杂多样,包括遗传因素生物化学因素环境因素、心理因素等。研究表明,抑郁症与大脑中神经递质的不平衡有关,如血清素、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等。此外,长期的压力、创伤经历、慢性疾病、药物副作用等也可能导致抑郁症的发生。因此,抑郁症是一种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非单纯的个人意志力问题。


对于那些仍然持有错误观念的老师和家长,我们必须提出批评。这种将抑郁症视为“不够坚强”的态度,不仅无助于患者的康复,还可能加剧他们的病情。这种态度可能会导致患者感到羞耻和自责,从而避免寻求帮助,使病情恶化。


作为和孩子接触密切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都应该接受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了解抑郁症的科学知识,以便更好地支持和帮助孩子。我们必须明确,抑郁症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要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适当的治疗。患者需要的不是指责和误解,而是理解、支持和专业的医疗帮助。


在2024年的今天,我们已经拥有了足够的科学知识和医疗资源来理解和治疗抑郁症。我们不能再容忍将抑郁症简单归咎于个人意志力不足的错误观念。我们需要共同努力,提高公众对抑郁症的认识,消除对患者的歧视,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帮助抑郁症患者走出阴霾,重拾生活的希望和快乐。


总之,抑郁症不是一种“不够坚强”的表现,而是一种需要我们共同关注和努力的严重疾病。希望大家都能摒弃错误的观念,用科学的态度和同情心来对待抑郁症患者。为他们创造一个更加健康和支持的环境。


如有时间,我诚挚的邀请大家在下方留言分享你们遇到的关于抑郁症的误解,无论是来自同事、朋友还是家人。让我们共同探讨这些观点,通过交流和讨论,增进对抑郁症的理解,消除偏见,为抑郁症患者创造一个更加宽容和支持的社会环境。你的每一个分享和讨论,都可能成为改变的起点,帮助我们共同迈向一个更加健康和理解的社会。



辅导员涛哥
我们距离民族复兴的目标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接近, 但行百里路者半九十,为山九仞不能功亏一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