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涯指导的“链式思维”:让职业、专业、学业同频共振
原创 Greenstone 仁能达生涯 2024年11月19日 16:30
随着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高校的生涯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就业难、专业对口率低等问题持续存在;另一方面,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在大学期间普遍存在“三低一茫”的现象:专业认同度低、学习积极性低、就业目标感低,对未来职业发展方向茫然。
根据中国青年网的调查数据,超四成的大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满意度只是一般。此外,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研数据显示,虽然多数大学生具有积极的就业观念与就业意识,并且在就业能力提升和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做了多方努力,但在就业倾向和生涯规划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一些学生存在“升学无意识、就业无意识、发展无意识、生涯无规划、学习无动力”等现象。
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目前的生涯指导工作存在“碎片化”的问题:就业指导往往局限于毕业季的求职技巧培训,生涯规划课程与专业学习缺乏有机联系,学业辅导又与职业发展脱节。这种割裂式的指导方式,导致学生无法将职业目标、专业学习和学业发展有机统一起来。
事实上,大学生的成长发展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工程。职业发展目标是学生专业学习的方向指引,专业知识和能力的积累是实现职业理想的基础保障,而扎实的学业成绩则是打开职业之门的重要通行证。三者相互支撑、缺一不可。
基于此,我们提出
“职业—专业—学业”贯通的
生涯指导新模式。
这一模式强调将学生的职业规划、专业学习和学业发展有机整合,通过系统性的指导帮助学生:明确职业发展方向,深化专业认知,提升学习效能,最终实现个人发展目标。
这种贯通式的指导模式,不仅能够有效解决目前生涯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清晰的发展路径,激发学习动力,提升专业能力,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01
“职业—专业—学业”贯通模式的
核心思路
“职业—专业—学业”贯通模式旨在打破传统生涯指导中各维度割裂的状况,构建一个有机统一的指导体系。这一模式强调三个维度的相互支撑、动态平衡,从而帮助大学生形成清晰的发展路径。
1. 职业维度:明确职业发展方向
职业兴趣、能力、价值观评估:在职业维度,首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准确认识自我。通过科学的职业兴趣测评、能力倾向测试、职业锚等测评,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自己的价值取向和核心竞争力。这一过程不是简单的测评施测,而是要结合专业背景,帮助学生建立起对职业世界的立体认知。
职业发展路径规划:在明确兴趣、能力、价值观基础上,需要帮助学生规划清晰的职业发展路径。这包括:
绘制职业发展地图,明确近期、中期和远期的职业目标
分析目标岗位所需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
制定阶段性的职业能力提升计划
2. 专业维度:深化专业认知
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专业学习不应局限于课程知识的掌握,而要着眼于核心能力的培养:
梳理专业核心能力体系,明确各阶段重点培养目标
设计针对性的能力提升方案
建立专业能力评估和反馈机制
专业与职业的对接:要帮助学生建立专业学习与未来职业发展的联系:
分析专业知识在职场中的应用场景
邀请业界专家进行专业实践指导
开展专业相关的职业体验活动
3. 学业维度:提升学习效能
学习动力系统建设:构建持续有效的学习动力系统是关键:
明确学习目标与职业发展的关联性
建立基于职业目标的学习激励机制
培养学习兴趣与专业认同感
课程学习策略优化:基于职业发展需求,优化学习策略:
构建个性化的课程学习路径图
提供差异化的学习方法指导
建立课程学习与职业能力的对应关系
在实施过程中,三个维度需要统筹考虑、有机结合:
以职业发展为导向,将职业能力要求融入专业学习过程
以专业学习为基础,强化职业能力培养的针对性
以学习效能为保障,确保职业目标与专业发展的实现
这一贯通模式的核心在于:打破传统割裂式的指导方式,建立动态互动的发展体系,让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既能保持对未来职业的清晰认知,又能切实提升相关能力,从而实现更高效的职业准备和个人成长。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够确保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
要特别强调的是,这一模式不是对现有工作的简单整合,而是要在理念和操作层面都实现真正的贯通。这需要高校就业指导教师、专业教师、辅导员等多方力量的协同配合,共同构建支持学生发展的完整生态系统。
02
实操指南:
如何开展贯通式指导
贯通式生涯指导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根据学生在不同阶段的特点和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高校生涯指导工作者应当建立系统化的指导思维,将职业发展、专业学习和学业提升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指导体系。以下将从新生、中期和毕业前期三个阶段详细阐述具体实施路径。
1. 新生阶段:夯实基础,培养认知
新生阶段是构建专业认知和职业意识的关键期。刚进入大学的学生往往对所学专业认识不足,对未来职业发展缺乏清晰规划。因此,这一阶段的指导工作应着重帮助学生建立对专业的基本认知,培养初步的职业意识,同时构建科学的学习体系。
(1)开展专业认知教育
可以通过开设专业导论课程,组织专业体验活动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专业的发展历史、核心课程体系和未来发展方向。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邀请学院资深教师进行专业介绍时,应注重展现专业的前沿发展和社会价值,激发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学习兴趣。此外,建立专业学长导师制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做法,通过朋辈引导可以帮助新生更快地适应专业学习。
(2)进行职业启蒙引导
职业启蒙是新生阶段的另一个重要任务。通过开展行业前沿讲座,邀请优秀校友分享职业发展经历,组织企业参观等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对未来职业发展的初步认知。在这个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避免简单的经验分享,而应该引导学生关注行业发展趋势,理解专业知识与职业发展的关联性。
(3)建立学习动力系统
学习动力系统的建立则是确保后续发展的基础。指导教师需要帮助学生:
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业规划
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
建立有效的学习反馈机制
2. 中期阶段:深化发展,协同并进
中期阶段是专业学习的黄金期,也是职业规划日益清晰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的指导工作要着重关注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的协同发展,帮助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培养职业所需的核心能力。
(1)专业课程学习应与职业能力培养有机结合
指导教师可以根据不同专业课程的特点,设计相应的职业能力培养模块。例如,在专业课程中增加实务案例分析,开展专业竞赛、创新项目等实践活动,鼓励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组织专业实习等。这些活动不仅能够深化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精神。
(2)学习策略优化与调整
学习策略的优化和调整是中期阶段的重要工作。随着专业课程难度的增加,不少学生会遇到学习困难或动力不足的问题。这时,指导教师需要通过定期的学业诊断,识别学习中的具体障碍,并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建立学习互助小组也是一个有效的方式,可以促进同伴之间的交流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3. 毕业前期:整合提升,落地实践
毕业前期是求职准备的关键阶段,此时的指导工作需要更加注重实践性和针对性。这一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较为扎实的专业基础,但在求职技能和职场适应性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1)求职能力与专业提升整合
指导教师应帮助学生将专业知识和能力转化为职场竞争力,这包括简历中专业能力的呈现、面试中专业问题的应对等。通过组织模拟面试、简历诊断、开展专业领域求职经验分享会等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提炼和展现自己的专业优势。
(2)职业规划落地指导
在这方面,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指导服务。每个学生的职业发展方向和求职需求都有所不同,指导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和资源对接。建立有效的就业信息推送机制,组织专场招聘会, 提供一对一求职咨询服务,都是帮助学生实现求职目标的重要措施。
贯通式指导工作的开展需要建立完整的过程管理体系。通过建立学生生涯发展档案,定期开展评估,及时调整指导策略,确保指导工作的持续性和有效性。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发展能力,帮助他们形成终身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职业—专业—学业”的有机贯通,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03
结语
构建“职业—专业—学业”贯通的大学生生涯指导新模式,不仅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更是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人才需求快速变迁的新时代背景下,传统割裂式的生涯指导模式已难以适应当前的发展需要。
建立贯通式生涯指导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高校在理念更新、制度建设、资源配置等方面持续发力。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只有将职业发展、专业教育与学业指导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帮助学生厘清发展方向,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和发展。这不仅关乎学生的个人成长,也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培养质量和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
生涯教育只谈价值观,不谈需求,损失了什么?
原创 RND 仁能达生涯 2024年11月22日 16:30
生涯教育的核心之一在于帮助个体了解自己,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并据此做出职业选择。
然而,如果教育过程中只强调价值观而忽略了个体的实际需求,我们可能会错失对个体全面性的理解与发展。
01
需求vs价值观
在生涯教育中探讨价值观与需求的关系,我们必须先理解这两个概念在心理学中的定义及其相互作用。
在心理学中,需求和价值观是两个核心概念,它们对个体的行为和决策有着深远的影响。
需求通常被理解为个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这种状态驱使个体寻求外部资源或条件以实现平衡。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是理解需求的经典框架,它将人类需求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这些需求按照从低到高的顺序排列,形成了一个层次结构。在这一理论中,只有当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个体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
价值观则更为复杂,它们是个体在不同生活领域中的优先考虑和行为准则。
Schwartz的价值观理论提出了一套普遍性的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可以归纳为不同的动机类型,如自我提高、自我超越、保守、开放等。价值观不仅影响个体如何识别和解释自己的需求,还影响他们如何响应这些需求。例如,一个重视家庭的人可能会优先考虑家庭需求,即使这可能会牺牲其他方面的需求满足。
心理学研究表明,
价值观和需求相互作用,
共同塑造个体的行为和决策。
价值观可以作为需求满足的过滤器,影响个体如何解释和响应其需求。
02
需求与价值观的关系
需求和价值观的关系,可以用一个比喻来形象地说明:如果把需求比作是一艘船的引擎,那么价值观就是舵手。
引擎提供了动力,推动船只前进,而舵手则决定船只前进的方向。没有引擎,船只无法前进;没有舵手,船只可能会迷失方向。同样,需求驱使我们行动,而价值观则指引我们如何行动。
1.需求:本能的驱动力
需求是人类行为的基础,它们源自我们的本能,就像船只的引擎一样,为我们的行动提供动力。例如,饥饿是一种基本的生理需求,它驱使我们寻找食物。安全需求则驱使我们寻求一个稳定的环境,避免危险。这些需求是普遍存在的,每个人都会有,它们是我们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2.价值观:内在的筛选机制
价值观则是我们内在的筛选机制,它像舵手一样,决定我们如何响应这些需求。价值观是我们认为重要的信仰和原则,它们影响我们如何看待世界,如何做出选择。例如,一个人可能非常重视诚实,这个价值观会影响他在工作中的行为,即使在面对诱惑时也会坚持诚实的原则。
3.价值观与需求的相互作用
价值观和需求之间的关系是动态的。价值观不仅影响我们对需求的解释,还影响我们如何响应这些需求。比如,一个重视家庭的人可能会选择一份工作时间灵活、但收入较低的工作,以便有更多时间陪伴家人。在这里,价值观(家庭的重要性)影响了他对需求(经济收入与家庭时间)的优先排序。
再举一个例子,假设一个人的需求是安全感。如果他的价值观是自力更生,他可能会通过学习自卫技能或安装家庭安全系统来满足这一需求。而如果另一个人的价值观是社区互助,他可能会选择加入邻里守望组织来增强安全感。在这里,相同的需求(安全)因为不同的价值观(自力更生与社区互助)而产生了不同的响应方式。
4.价值观影响满足需求的途径
价值观还影响我们选择满足需求的途径。例如,一个重视创造性和自我表达的人,可能会通过艺术创作来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他可能会选择成为一名画家或音乐家,通过艺术表达自己,实现个人价值。而另一个重视知识的人,则可能通过不断学习和研究来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他可能会选择成为一名学者或研究员。
总之,
需求是我们行动的驱动力,
而价值观则是我们行动的指南。
它们相互作用,共同塑造我们的行为和决策。理解这两者的关系,有助于我们在生涯规划和日常生活中做出更符合自己内心期望的选择。例如,一个重视创造性和自我表达的个体可能会通过艺术创作来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
此外,价值观和需求之间的协调关系对个体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当个体的价值观与需求得到一致性满足时,他们更有可能体验到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因此,心理学上对需求和价值观的理解强调了它们在个体生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它们在影响个体行为和决策时的复杂相互作用。
03
强调“价值观”没错,
但是如果忽略“需求”.....
在现实世界中,生涯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尤其是在当前快速变化的社会经济环境中。随着技术的进步、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全球化的深入,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个体在职业选择和生涯规划时面临的挑战更为复杂和多变。
然而,当前的生涯教育实践中,往往存在一个倾向:过分强调价值观的培养,而忽视了个体的实际需求。这种倾向可能源于对价值观教育的误解,或是因为缺乏对需求理解的深入。
这种偏差的后果是显而易见的。
一方面,忽视需求可能导致个体在职业选择时感到迷茫和焦虑。他们可能因为追求高价值观的职业而忽视了自己的实际能力和市场需求,从而面临就业困难或职业不满意的风险。
另一方面,当个体的基本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他们的工作动力和职业满意度可能会大大降低,进而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生涯教育需要——
04
帮助学生理解并平衡价值观与需求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并平衡他们的价值观和需求,我们可以采用一系列深入而具体的策略。
首先,通过深度自我认知工作坊,学生可以通过互动活动如角色扮演、模拟决策和心理剧来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艺术疗法,包括绘画、音乐和戏剧,可以作为表达和探索价值观和需求的有力工具。
进一步地,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日记法记录他们的价值观和需求,定期反思自己的行为和决策,以识别自己的价值观和需求如何在特定情境中影响他们的反应和选择。这种自我反思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更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内在动机和外在行为之间的联系。
利用标准化的职业兴趣和能力评估工具,我们可以为学生提供关于他们的兴趣、能力和潜在职业路径的洞见。将这些评估结果与学生的价值观和需求相对照,可以开启关于如何在职业选择中实现价值观和需求平衡的深入讨论。
此外,通过设计模拟游戏,学生可以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体验职业生涯中的决策和其后果,从而更直观地理解价值观和需求如何塑造职业满意度和成功。这种模拟体验可以提供一个实践的平台,让学生在没有风险的情况下尝试不同的职业路径。
为了应对价值观和需求之间的冲突,我们可以设计专门的工作坊,教授学生如何识别和解决这些冲突。通过角色扮演和案例分析,学生可以练习在面对价值观和需求的冲突时如何做出明智的决策。
参与生涯规划的行动研究项目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际调查和研究来探索不同职业路径如何满足不同的价值观和需求。这种研究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特定职业领域的实际工作情况。
最后,心理韧性和适应力的培训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它可以帮助他们在面对生涯规划中的挑战和变化时保持积极的态度和灵活的应对策略。通过这种培训,学生可以学习如何在价值观和需求发生变化时调整自己的职业目标和规划。
通过这些策略的实施,我们不仅帮助学生理解自己的价值观和需求,还教会他们如何在生涯规划中实现这两者的平衡。这不仅有助于他们在职业上取得成功,还能促进他们的个人成长和生活满意度。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系列——驳“工作就是为了谋生”
原创 RND 仁能达生涯 2024年11月21日 16:30
《论语》中有一句话:“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句话在当代社会中广为流传,它不仅仅是一种诗意的表达,更是对现代职场观念的一种深刻反思。
从语法上来看,这是一个并列关系,表明生活包含了苟且与诗意两个方面。
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将这两者对立起来,认为只有解决了眼前的苟且,才能去追求远方的诗意。
在社交媒体上,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段子:年轻人在办公室里忙碌,突然放下手中的工作,开始向往远方的旅行和诗意的生活。这些段子虽然带有幽默和夸张的成分,但也反映出一个现实问题:许多人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在渴望精神层面的满足和成长。
这种观念在职场中也得到了体现。许多人认为,工作仅仅是为了谋生,是为了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然而,这种将工作与生活、物质与精神需求割裂开来的看法,是否真正符合我们的内心需求和长远发展?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职业生涯规划的真正意义,驳斥“工作只是为了谋生”这一观念。在现代社会,工作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实现个人价值、追求自我实现的重要途径。
然而,将工作仅仅视为谋生的手段,这种观念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们对于职业生涯的想象力和探索力。它忽视了工作在满足基本生理和安全需求之外,还能够带来的社交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这种单一的就业观,不仅限制了个人的发展潜力,也忽视了工作在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
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观点:“先生存,再发展。”仿佛生存和梦想是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但真的是这样吗?
很多人搬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这是我们在探讨职业生涯规划的深层意义时,我们不可避免地会触及心理学和社会学的一些经典理论。其中,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是一个经常被引用的框架,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人类动机和行为的有力工具。
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形成了一个金字塔结构:最底层是生理需求(如食物和睡眠),其次是安全需求(如身体安全和就业稳定),再往上是社交需求(如友谊和爱情),然后是尊重需求(如成就和尊重他人),最顶层是自我实现需求(如实现个人潜能和追求卓越)。
这个理论的关键在于,它认为人们在满足了较低层次的需求之后,会自然地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
01
对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存在深刻的误解
但这种理解有时会被误解为一个严格的阶梯模型,即认为必须完全满足低层次需求后才能追求高层次需求。实际上,马斯洛本人也指出,需求的满足并不是一个绝对的“全有或全无”的状态,人们可以在不同层次的需求之间灵活地调整和跳跃。
当我们谈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时,我们常常将其想象成一个金字塔,每个层次的需求都必须被逐级满足。然而,这种理解可能过于简化了马斯洛的原始理论。马斯洛本人将这一过程描述为波浪式的推进,而非一个严格的阶梯模型。
马斯洛在谈到“需要层次的动力学”时指出:在低级需要满足之后“其他(更高级的)的需要”会立即出现,这些需要(而不是生理上的饥饿)开始控制机体。当这些需要得到满足后,又有新的(更高级的)需要出现了,依次类推。我们说人类的基本需要组成一个相对优势(prepotency)的层次,就是指这个意思。
在这个理论中,“优势需要”(dominant need)是指在特定时期对个体行为影响最大的需求。这意味着在不同的生活阶段,不同的需求可能会成为主导。
例如,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可能首先关注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但随着职业生涯的发展,他可能开始寻求更高层次的满足,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在职业生涯规划中,这意味着我们不应该仅仅关注于找到一份能够满足基本生理和安全需求的工作。相反,我们应该鼓励个人去探索和追求那些能够满足他们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的职业机会。这种全面的视角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职业选择的复杂性和个人动机的多样性。
02
自我实现的需求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
在马斯洛的理论中,除了自我实现的需求外,其他需求在得到满足后会逐渐减少其对行为的驱动力。这是因为,一旦一个需求达到一定的满足水平,它就不再是激励个体行动的主要因素。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这些需求会完全消失,它们可能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再次成为优势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求则有所不同。对于追求自我实现的人来说,这种需求不会随着满足而减少,反而会变得更加强烈。拥有自我实现信念的人,只有死亡才能终止他们的信念。这种需求的特点是,它不会随着满足而趋于零,而是持续地推动个体追求更高的成就和更深层次的满足。
这种理解对我们的职业生涯规划具有重要的启示。它告诉我们,我们不应该将职业生涯规划仅仅看作是满足基本需求的手段,而应该看作是一个不断追求自我实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需求会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我们需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目标和策略,以适应这些变化。
在实际应用中,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帮助个体识别他们当前的优势需要,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资源,以帮助他们满足这些需求。同时,我们也需要鼓励个体发展长期的职业生涯规划,以实现更高层次的需求满足。
03
警惕“生存需求至上”的单一视角
在当前充满挑战的社会经济环境中,我们经常听到就业难、职场竞争激烈的声音。许多年轻人在这种压力下,可能会认为只有先解决生存问题,才能谈及其他。然而,这种观点忽视了个人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重要性,可能会导致个人在职业生涯的早期阶段就放弃了对更高层次需求的追求。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和“优势需要”概念提醒我们,人们在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需求成为主导。在职场中,这意味着员工在满足基本的生理和安全需求后,会开始寻求更高层次的满足,如尊重和自我实现。这种需求的转变,对于雇主和政策制定者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
国家在促进大学生就业方面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旨在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支持。这些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需要考虑到个人的需求层次和“优势需要”。提供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机会,可以帮助员工提升技能,满足尊重需求;创造一个积极的工作环境,鼓励创新和个人发展,则可以帮助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
在劳动力市场的趋势中,对高技能和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这不仅仅是对技能的需求,更是对能够满足这些人才更高层次需求的工作环境的需求。企业需要认识到,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和福利是重要的,但同样重要的是创造一个能够激发员工潜力、鼓励创新和个人成长的文化。
然而,现实情况是复杂的。许多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可能会感到必须接受任何能找到的工作。这种压力可能会导致个人在职业生涯的早期阶段就放弃了对更高层次需求的追求。因此,作为职业生涯规划的一部分,我们需要帮助个人认识到,即使在就业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也不应该忽视自己的长期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我们鼓励每个人在追求生存的同时,也要关注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通过深入理解自己的优势需要,我们可以设定与个人成长和外部环境相匹配的职业目标。我们学习了如何通过发展必要的技能、规划职业路径,以及平衡工作与生活来实现这些目标。我们也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地评估和调整。
04
保持对“低层和高层需求”同时规划的可能性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不应仅仅被视为找到一份工作的过程。相反,它是一个持续的自我探索和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人不断地评估自己的需求、兴趣和能力,并寻找与之相匹配的职业机会。这种自我探索的过程,本身就是对自我实现需求的一种追求。
其次,我们需要重新定义“成功”的含义。在许多人的心目中,成功可能意味着高薪、高职位或者在某个领域内的知名度。然而,这些外在的标志并不一定能带来长期的满足感。真正的成功应该包括个人的幸福、满足感以及对社会的贡献。这种成功的定义,更符合马斯洛关于自我实现的理念。
再者,我们必须意识到,职业生涯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受到个人经历、社会环境和经济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个人的需求和目标可能会发生变化,而“优势需要”也会随之转移。因此,职业生涯规划应该是灵活的,能够适应这些变化。
此外,我们还必须考虑到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职业生涯规划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它也与社会的需求和发展紧密相关。在这个意义上,个人的职业选择和发展规划,应该考虑到对社会的贡献和影响。
案例分析可以为我们提供宝贵的洞见。例如,我们可以研究那些成功实现了自我实现的个人,分析他们的职业路径和决策过程。这些案例可以揭示,成功的职业生涯规划不仅仅是找到一份好工作,更是一个不断追求个人成长和社会贡献的过程。
最后,我们必须认识到,每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都是独特的。虽然理论可以提供指导,但最终的规划必须基于个人的需求、能力和价值观。因此,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应该是个性化的,需要考虑到每个人的独特情况。
通过这些多角度的分析,我们希望能够引发读者的顿悟,促使他们重新思考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如何在满足基本需求的同时,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满足。
05
识别“优势需要”,把“自我实现”当作努力方向
在职业生涯规划的旅程中,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和“优势需要”概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强大的框架,帮助我们理解个人在不同阶段的需求,并据此制定策略。以下是如何将这些理论具体应用到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一些方法。
1. 自我认知:识别当前的优势需要
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步是进行深入的自我认知。这涉及识别你目前生活中哪些需求最为迫切,哪些需求正在成为你的“优势需要”。例如,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可能首先关注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而一个资深专业人士可能更关注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通过自我反思和职业评估工具,你可以更清晰地了解自己当前的需求层次。
2. 目标设定:与需求层次对齐
一旦识别了你的优势需要,你就可以开始设定职业目标,这些目标应该与你的需求层次相匹配。例如,如果社交需求是你的优势需要,那么你可能希望在工作中寻求团队合作的机会,或者寻找需要广泛人际互动的职位。如果你正处于追求自我实现的阶段,那么你可能需要设定更具挑战性的目标,比如领导一个创新项目或在专业领域内进行深入研究。
3. 技能和能力的发展
根据你的优势需要,识别并发展那些能够帮助你实现这些需求的技能和能力。这可能意味着回到学校深造,或者参加专业培训以提升你的专业技能。对于追求自我实现的个体来说,这可能意味着不断寻找新的挑战和机会,以推动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4. 职业路径的规划
在规划职业路径时,考虑哪些职业道路最能满足你的优势需要。这可能涉及转换行业或职业角色,以更好地与你的需求层次相匹配。例如,一个追求自我实现的个体可能会选择创业或从事咨询工作,这些工作提供了更多的自主性和创新机会。
5. 持续的评估和调整
职业生涯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你的优势需要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因此,定期评估你的职业满意度和生活满意度,定期评估自己的需求变化状态,并根据需要调整你的职业规划。这可能涉及重新设定目标、改变职业路径或寻求新的职业机会。
通过这些具体的步骤,我们可以将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和“优势需要”概念应用到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中,帮助我们在满足基本生存需求的同时,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满足,实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06
小结:
有关“工作”的观念需要一个更全面、更深层次的职业生涯规划视角。
每个人的职业生涯都是独特的,都是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仅追求生理和安全需求的满足,更追求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职业生涯规划不仅仅是找到一份工作,而是关于如何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如何实现个人潜能,以及如何对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大学生在思考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时候,鼓励在满足基本需求的同时,勇敢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满足。让我们不仅仅为眼前的苟且而努力,更为诗和远方的梦想而奋斗。因为职业生涯不仅仅是一系列生存活动的集合,它是个人人生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人成长和实现自我的旅程。
“偷感”背后:大学生可能面临的生涯危机
原创 RND 仁能达生涯 2024年11月11日 16:30
网络时代日新月异,热点新词不断涌现。
近期,“偷感”一词在大学生群体中流传,这是继“i人”(内倾型的人)和“e人”(外倾型的人),“淡人”(情绪平淡的人)和“浓人”(情绪浓烈的人),“钝感力”和“高敏感”之后,又一热度很高的互联网词汇。
01
“偷感”是什么?
“偷感”从字面意思理解,就是像小偷一样“偷偷摸摸、畏畏缩缩、瞻前顾后”,进而被年轻网友用来描述一种心理状态的词汇,即在工作和生活中谨慎小心,不希望被人关注,只想默默把事做好、达成目的。
“偷感”包括以下方面:
1.社交回避:
在公共场合或社交活动中,有些人可能会感到不自在,害怕成为他人注意的焦点,因此会尽量避免引起他人注意。
2.内在羞耻感:
与“偷感”相关的还有内在的羞耻感,这种感觉可能来自于对自我价值的质疑,或者是对他人评价的恐惧。
3.自我隐藏:
有些人可能会在社交场合中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受,以避免冲突或不必要的关注。
4.避免竞争:
在某些情况下,人们可能会选择不参与竞争或比较,以减少压力和可能的失败感。
5.选择性参与:
在群体活动中,有些人可能会选择性地参与,只参与那些他们感到舒适或能够控制的活动。
6.自我设限:
为了不引起过多的注意,有些人可能会限制自己的行为,不展示自己的全部能力或才华。
7.对外界评价的敏感:
有些人对外界的评价特别敏感,因此会采取各种措施来避免负面评价,包括避免成为焦点。
8.对成功的恐惧:
有些人可能害怕成功带来的额外责任和压力,因此宁愿保持低调,避免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
9.对失败的恐惧:
与对成功的恐惧相似,有些人害怕失败后受到批评或嘲笑,因此选择避免参与可能失败的活动。
图源:新浪新闻热榜
02
“偷感”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1.社会压力与期望:
当代社会对年轻人有很高的期望,无论是学业成绩、职业发展还是社交能力。这种压力可能导致个体感到不安和焦虑,而“偷感”正是一种压力应对机制,通过降低自己的曝光度来减少外界的关注和评价,以获得一种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稳定感。
2.羞耻心在作怪:
羞耻心可能源于对个人努力和成就的自我意识。一些人可能害怕他们的努力被他人视为过度竞争或“卷”,也可能担心努力后未能取得预期成果而受到嘲笑。因此,他们选择在不被注意的情况下悄悄努力,以避免可能的羞耻感。
3.互联网的匿名性,为偷感行为提供了便利:
互联网提供了一个相对匿名的环境,使得个体可以在不暴露真实身份的情况下与他人交流和分享。这种匿名性为“偷感”行为提供了便利,使得个体可以在虚拟世界中释放压力,而不必担心现实生活中的社交风险。
4.默默努力的价值追求:
有些人更倾向于在不被注意的情况下努力工作,他们认为这样的努力更纯粹,更能体现个人的价值和独立性。这种“偷感”反映了一种对内在成就的追求,而不是为了外界的认可和赞誉。
5.自我价值认同缺失:
当个体在追求学业、社交或爱情等方面的成功时,如果未能达到预期目标,可能会对自己的价值产生怀疑。这种自我价值的不确定性可能导致他们通过观察他人的生活来寻找自我安慰或动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自我价值的危机。
6.心理素质不够强大:
一些大学生可能过分关注学业成绩,而忽视了心理素质的培养。在面对挑战和压力时,如果缺乏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可能会导致他们感到焦虑和不安。在这种情况下,“偷感”可能成为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帮助他们暂时逃避压力和不安。
03
“偷感”会带来哪些影响?
“偷感”的影响
并非全然消极
适度的“偷感”可以激励大学生在内心默默积累力量,努力提升自我。他们可能选择在角落默默学习,或在人群中保持低调,但在不被注意的地方,他们正悄然地过好自己的人生,不断追求进步与成长。然而,如果“偷感很重”,它可能会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造成危害:
1.社交技能的退化:
长期避免社交可能导致社交技能的退化,影响个体在未来职场和生活中的人际交往。
2.错失机会:
过度的“偷感”可能使个体错过展示自己才能和获得认可的机会。
3.自我封闭:
过度的“偷感”可能导致个体自我封闭,不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从而感到孤独和隔离。
4.自我价值的忽视:
个体可能因为过度低调而忽视了自己的成就和价值,导致自我价值感的降低。
5.心理健康问题:
长期的“偷感”行为可能会导致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等。
6.职业发展受阻:
在职业发展中,适度地自我推广和展示是必要的。过度的“偷感”可能会阻碍个体在职场上的发展和晋升。
7.团队合作能力受损:
团队合作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技能。过度的“偷感”可能影响个体在团队中的参与和协作。
04
如何做才能
避免“偷感很重”带来的危害呢?
1.增强自我认知:
通过自我反思,了解自己的需求和动机,识别“偷感”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
2.设定合理目标:
为自己设定清晰、可实现的目标,这有助于保持动力和方向,减少因目标不明确而产生的逃避行为。
3.培养自信:
通过小事件的成功体验来增强自信,学会认可自己的成就和价值。
4.提高社交技能:
通过参与社交活动和团队合作,提高与人沟通和交流的能力,减少社交焦虑。
5.学会压力管理:
学习有效的压力管理技巧,如冥想、运动、时间管理等,以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挑战。
6.寻求支持:
当感到压力过大或情绪低落时,不要独自承受,可以向朋友、家人或专业心理咨询师寻求支持和帮助。
7.适度自我展示:
学会在适当的时候展示自己的成就和才能,这不仅能够获得他人的认可,也能增强自我价值感。
8.保持积极心态:
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将挑战和失败看作成长和学习的机会。
9.参与社会活动:
积极参与社会和社区活动,这有助于建立社会联系,提高社会参与感和归属感。
10.培养兴趣爱好:
通过兴趣爱好,找到自我表达和放松的途径,这有助于缓解压力,同时也能在社交中找到共同话题。
05
结语:
随着对“偷感”现象的深入分析,我们能够洞察当代大学生如何在社会快速变化的环境中寻找自我定位和心理平衡。
这一现象不仅反映了个人的内心世界,也是对外界压力的一种适应。关键在于识别“偷感”何时是有益的自我保护,何时可能成为个人成长的阻碍。
在追求个人成长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应找到适合自己的步伐和方法,既不过分追求外界认可,也不回避社会的挑战。通过提升自我认知、设定切实目标、加强社交技巧、掌握压力管理等方法,我们可以更有效地利用“偷感”,将其转化为促进我们前进的动力,而非成长的阻碍。
收藏了就等于学会了?揭秘大学生生涯探索中的“知识囤积”现象
原创 羊林驼 仁能达生涯 2024年10月21日 16:30
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智能手机和其他数字设备已经成为我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些设备在为学习和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其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的担忧。它们如同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可能成为沉迷和依赖的源头。
数字设备,尤其是手机,因其强大的信息处理和存储功能,被视作人类记忆的延伸,有时甚至被称作“外部大脑”。它们能够存储大量的数据和知识,使得人们在处理复杂信息时变得更加高效。然而,这种便利性也可能导致人们在接收信息时趋向于依赖这些设备,而不是自己的思考和直觉。这种现象被称为“认知吝啬”,即人们倾向于使用认知捷径来处理信息,而不是深入思考。
随着数字设备在日常生活中的普及,它们对人类的认知功能,包括记忆、注意力、思维和认知处理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些研究指出,过度依赖数字设备可能会导致认知能力的下降,因为人们可能会变得不再习惯于独立思考和记忆信息。
生涯教育领域也注意到了这一趋势。教师们反映,学生在探索职业世界和获取相关信息方面的能力较弱。他们可能知道如何通过数字设备获取信息,但往往缺乏有效利用这些信息的能力。在学生群体中,这种现象表现为信息被收藏后很少被回顾,导致信息的积累并没有转化为实际的学习成果。这种现象被叫做“知识囤积”。
01
那什么是“知识囤积”呢?
知识囤积(knowledge hoarding)这一概念最初是研究者在研究组织知识管理时提出的,其本意是指知识拥有者对知识或信息实施有意隐瞒的行为。这一概念强调知识不共享行为的欺骗性,而未突出“囤积”一词中“持续收集、难以丢弃”的内涵。
我们现在探讨的是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利用数字设备持续收集、不愿删除且不学习吸收知识信息的行为现象。这一现象是数据囤积行为在知识信息领域的具体体现。因此,在数据囤积概念的基础上,将知识囤积定义为学生对于生涯知识信息表现出持续收集、不愿意删除且不学习吸收的行为。
02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错失焦虑是导致知识囤积的一个重要因素。研究表明,青年群体中的错失信息恐惧和错失情景恐惧会正向影响他们的知识类数字囤积行为。这种囤积行为可能是对知识缺失的一种补偿机制,以防止未来可能的损失。
然而,
知识囤积并非总是有益的。
一些研究指出,单纯的信息囤积并不能有效提升学习效能。信息需要经过大脑内部处理才能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如果只是简单地囤积大量信息而不进行深入理解和应用,最终可能导致“只收藏不学习”的现象。
03
这种学习行为导致的结果是什么?
答案是认知失败——认知失败(cognitive failures)是指学生在完成通常能够胜任的简单任务时出现了基于认知的错误,引发了行为过失,它可能是学生知识囤积的潜在不良后果。
首先,知识囤积的学生往往过度依赖数字化设备储存知识,将数字化设备作为记忆伙伴。
例如,生涯课堂中,学生往往会拍摄老师的ppt内容,对学生来说,他们只是记住了生涯中会用到的一些概念,这会导致记忆的“谷歌效应”,即学生只记住了知识的存储位置(在手机的哪个位置),而未记住知识内容本身,并因此无法顺利完成简单的认知任务。
其次,知识囤积学生也会过度依赖数字设备进行抽象思维加工,进而表现出较高水平的“认知吝啬”,这会导致认知失败。
第三,根据“用进废退”原则,长期依赖于数字设备囤积知识的学生的认知加工能力可能因“缺乏锻炼”而下降,这也会增加他们认知失败的可能性。
04
高校生涯指导老师
面对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
在面对“知识囤积”现象及其引发的认知失败问题时,高校生涯指导老师可以采取一系列可操作且能落地的措施,以帮助学生更有效地管理和应用知识。以下是具体的解决办法:
1. 引导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
通过在课堂上引入批判性思维训练,指导老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获取信息时进行分析和判断,而不是单纯地进行信息存储。例如,老师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或讨论环节,要求学生对自己所收集的信息进行评价,并提出自己的见解。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升信息的筛选能力,还能促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的学习和应用中。
2. 实施阶段性信息复盘和应用
指导老师可以通过定期的复盘环节,帮助学生回顾已收集的信息,进一步促使学生对信息进行消化和吸收。例如,每周或每月进行一次信息复盘会,要求学生分享他们在某一阶段内收集的生涯信息,并探讨这些信息如何与他们的学习或职业规划相关联。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减少“只收藏不学习”的现象,还能促进信息转化为实际的知识储备。
3. 借助生涯规划工具,提升实践性
生涯规划软件或应用程序(如AI辅助生涯规划师)可以帮助学生将所收集的职业信息与个人生涯发展目标联系起来。通过使用这些工具,学生可以将信息分类,并结合自己的职业目标制定学习和行动计划。例如,使用一个生涯规划软件来设定目标,并通过任务提醒系统引导学生定期复习相关知识,提升学习的实际效果。
4. 加强数字素养教育,倡导信息简化
指导老师可以通过数字素养课程,引导学生合理使用数字设备。可以教会学生如何高效地搜索、分类和存储信息,避免不必要的信息积累。此外,提倡“少而精”的信息管理理念,鼓励学生在信息收集过程中保持简化原则,只保留与自己生涯发展密切相关的内容,这有助于提高信息处理效率。
5. 定期开展生涯工作坊,提升实战经验
通过定期组织生涯工作坊,指导老师可以帮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应用他们所收集的知识。比如,工作坊可以模拟真实的职业面试场景,要求学生运用他们收集的生涯信息制定面试策略,或者结合行业报告进行案例分析,这种方式可以将知识转化为实际的职业技能。
通过这些可操作且能落地的措施,生涯指导老师能够帮助学生从“知识囤积”向“知识应用”转化,减少认知失败的发生,提高学生的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能力。
如何将教练技术应用到新生的生涯规划中?
原创 冬蔷 仁能达生涯 2024年10月18日 16:30
通过上篇文章,我们已经大致了解了教练技术是什么以及将教练技术运用到新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重要性,那应该如何把教练技术有效地应用到对新生的生涯教育指导中呢?
下面将从新生刚入学、逻辑层次、工作坊三个方面进行分享:
01
新生刚入学时用教练技术辅导生涯规划
从新生入学之初,我们就将教练技术融入生涯辅导的全过程,运用教练技术的方法和技巧,引导大一新生制定并实施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这一过程分为以下几步:
第一步: 建立关系。
新生来学校报到当天,老师全程参与,当天晚上去学生宿舍和同学们近距离接触。通过对学生基本情况的了解,和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第二步: 澄清愿景。
其实很多同学有梦想,但是不够具体,这个过程也是对自己梦想的一个梳理。大一入学之初可以召开“仰望星空: 我的白日梦”主题班会,同学们可以闭上眼睛,用心聆听内心的声音,尽情想象自己的未来。你的梦想是什么?目标是旗帜,有了目标就有了奋斗的动力。大一新生要树立一个发自内心的、自己愿意为之而努力奋斗的目标。
第三步: 找出差距。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老师帮助学生找出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看离自己的梦想还有多远。
第四步: 制定计划。
引导学生从现在起制定一个为期四年的生涯规划,以实现他们的长期目标,并指导学生将大目标分解为阶段性目标,并进一步细化为日常可执行的小目标。定期检查学生的进度,提供反馈,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计划。在整个过程中,老师需为学生提供持续的激励和支持,帮助学生保持动力,克服挑战,确保他们能够逐步实现每一个小目标,最终实现他们的职业梦想。
第五步: 付诸行动。
just do it!
行动起来,梦想便触手可及。老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四年后的愿景:是追求学术深造的考研之路,还是步入职场的就业之旅,抑或勇敢创业的冒险征程......?目标一旦确定,关键在于迈出那一步。老师可以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认识,深入了解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引导他们正确地进行职业认知,明确职业定位;协助他们确定职业目标,并将其转化为具体的行动计划。同时,教授学生如何加强自我管理,包括情绪、时间和压力管理,确保他们能够按照既定计划,逐步而坚定地向目标迈进。
第六步: 定期督导。
在整个职业发展和目标实现的过程中,老师建立一个督导机制,定期进行检查。对达到自己预期目标的同学给予肯定和鼓励,帮助未达标的学生找出存在问题,分析原因,并不断调整,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02
应用逻辑层次
唤醒新生的内在动力
“慢就业”“缓就业”是当前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普遍现象,而新生刚进入大学校园还意识不到就业的严峻以及生涯规划的重要性,需要通过逻辑层次的应用来激发新生的内在动力。
使用教练技术时,教师首先要放下心中的预设和目标,真正地倾听学生表述的事实、感受和意图,卸下学生的防御心理;
其次,不要聚焦当下就业形势严峻的问题,而要关注未来,询问学生“当你完成你的学业,获得学位的时候,最理想的画面是什么?”如果学生脑海中很难出现画面,可以询问“听到或感受到什么?”接着询问“你如何看待自己?别人如何看待你?”“什么对于你是重要的?那对你为什么那么重要?”充分让学生感受到愿景、身份和价值观带来的内在能量;
最后,通过询问“需要具备什么能力?”“你如何做的?具体会采取什么行动?”“那是什么样的环境?什么时间?在哪里?你如何迈出第一步?”
通过唤醒学生内在能量
引导学生迈出关键的第一步
03
通过工作坊让新生参与体验
刚踏入大学校园的学生们,面对未知的大学生活,往往感到既兴奋又迷茫,缺乏对生涯发展目标的清晰规划。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启航,老师可以通过工作坊的形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目标、挖掘资源、明确行动,从而有效地推动学生主动而积极地进行生涯规划。
可以参考下面的
活动主题和活动内容:
references
参考文献
[1]杨柳,严荷君.教练技术在辅导员开展高校生涯教育中的应用探析[C]//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24年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研讨会论文集.华东交通大学;2024:6.
[2]代莉.教练技术在大一新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应用——以河南农业大学为例[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04):131-133.
[3]陶剑飞.基于教练技术的大学生生涯规划工作坊设计研究[J].就业与保障,2021,(20):57-58.
教练技术助力新生规划生涯
原创 冬蔷 仁能达生涯 2024年10月17日 17:01
教练技术起源于美国,1930年~1959年期间,主要是由相关顾问、组织心理学者对企业高管提供咨询。
添·高威(Timothy Gallwey)将教练的方法从体育领域带入商业领域、教育领域,开发出教练式领导的人才培育新观念。1999年,香港人黄荣华在深圳注册成立汇才人力技术(深圳)有限公司,将教练技术正式引入内地并在深圳得到推广。
01
教练技术是什么?
(一)教练技术的概念
教练技术是一种教导、指导、辅导的方法、技巧和艺术,是优化人们心态、潜力、目标的引领技术。该技术可有效帮助被教练者聚焦努力目标,寻找支持资源,确定行动方案,付诸实际努力。也就是教练有针对性地启发被教练者澄清自我目标、发现自我潜能、利用自身资源、制订行动计划,从而创造性地达成目标的过程。简单来说教练技术是一种个性化的指导方法,教练需要以受训者为中心,深入理解其问题和需求,从而进行精准引导。
教练不是指导者、建议者,而是无条件地接纳与欣赏被教练者,陪伴被教练者自主探索与赋能成长。生涯教练与传统教师不同,他不会给你提供现成的答案和方法,而是通过抛出一系列问题,并针对被教练者表现的有效性给予一定回应,促使与被教练者建立信任、探索思路、聚焦目标、制定计划、积极行动、获得成果。这些方法与理念在解决学生学科困难、适应困难、学习能力差等方面都有积极的效果。
(二)教练技术的核心理念
02
为什么要将教练技术应用
到大一新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中?
1.学生生涯目标不清晰,合理运用教练技术可以帮助学生厘清目标
刚进入大学的学生,遇到陌生的环境,全新的学科专业学习,遥远的未来,其实他们是茫然并且慌乱的。有的学生能迅速地调整自我,积极融入新的环境,面对不熟悉的领域,积极地进行探索,主动寻求帮助来达到自己的目标;有的学生却因为环境的变化,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茫然,以走一步算一步的心态来开展校园学习生活,不知道自己做这些事情是为了什么,也无法制定自己的目标。
教练技术中的目标导向,就是要通过一些技术和方法引导同学们挖掘自我潜能来制定自我目标。所以在完成目标之前的目标明晰、自我认知、有效资源辨析,评估决策等都是生涯规划课程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将教练方法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能够帮助学生们迅速、有效澄清目标和决策,帮助他们掌握探索过程的方法,而不仅仅是自我探索的结果。
2.学生自我定位不清晰,运用教练技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知道目前的状态和位置
大一是学生从高中过渡到大学的重要时期,处于自我探索和自我认识的关键阶段,并开始形成自己的职业观念和职业目标。合理运用教练技术可以帮助学生知道目前的状态和位置,包括学生的信念、行为、情绪等等,从中洞悉现状与目标的偏差和距离,区分事实与真相。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自我认知的误导及心理情绪的不良影响等等都会对生涯规划的实现产生阻力。
教练技术的核心就是为了激发内在潜能,改变心态和理念,引导学生从积极的角度来看待变化,保持存在即合理的理念,通过情绪释放等方法,帮助他们另辟蹊径,开拓思维,跳出原有的框框,发现新的发展方向。教练技术的有力引导及自我实现,突破思想中的不可能,从而迎接与发现新的可能。
3.新生易被新鲜的大学生活所迷惑,教练技术可以帮助学生改善心态,督促其行动
态度决定行动,行动决定成果。迁善心态就是选择更有利于目标的心态,并贯彻到行动上,保持行动与目标一致。迁善心态也包括拓展信念的成分,很多时候我们看不到新的可能,往往因为我们拥有一些固有的信念。
教练会要求拟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并跟进和检视学生的成果。没有计划和行动,目标永远不会变成成果,同时教练会像催化剂一样促使学生提高行动力。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潜能以及行动的可能性,支持学生在实践中不断自我学习,令学生真正做到并挑战做得更好。
我们已经知道了教练技术的概念,也了解了把教练技术运用到新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中的重要性,那么教练技术的典型技术都有哪些呢?一起来看一下吧。
03
教练技术的有效工具
1. 逻辑层次
这6个层面存在着等级关系,每一层级会指导其下面层级中各种活动的发展,所以高层级上发生改变,低层级上也会产生相应的改变。环境、行动、能力与策略称为低三层,而价值观、身份、愿景称为高三层。高层次会影响低层次,反之低层次叠加会导致上一层发生改变。教练技术的信念是相信学生有能力、有资源解决遇到的问题。
2. 3F倾听
优秀的教练在人们说话的时候,甚至不说话的时候都能直觉地感知对方想要说的事实、情感以及意图。在信息收集阶段,特别是在学生处于自我探索阶段的时候,3F倾听能更好地挖掘出言语背后的真实意图。可以和学生共同探讨她真正的兴趣、能力和价值观集中在哪里,帮助学生确立自己的能力优势和职业贡献区,澄清学生在职业生活中最看重的和最想要的。
3. 强有力提问
强有力提问是教练技术中最能体现其成果导向特征的一种应用工具。有两大特点和作用:其一是通过问话技巧引导学生关注应该“要什么”; 其二是通过提问帮助学生挖掘自身的资源,明确知道自己“有什么”。教练技术就是通过不断地提问,推动对方自我觉察。
教练技术是一种有效的个性化指导方法,教学工作者可以将其运用到指导学生进行生涯规划的过程中,做好学生生涯规划的“教练”,帮助学生在快速变化的教育和职业环境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references
参考文献
[1]许璐颖.教练技术对提升高校资助工作育人成效的应用研究[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24,37(03):115-119.
[2]杨柳,严荷君.教练技术在辅导员开展高校生涯教育中的应用探析[C]//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24年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研讨会论文集.华东交通大学;2024:6.
[3]郭秀更.基于教练技术的中学生生涯辅导开展初探[C]//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网络研讨会论文集(三).河北辛集中学;2022:4.
[4]梁霞.教练技术在高校生命教育课程中的应用研究——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视角[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22,37(03):50-57.
[5]陈晓玲,孙光旭,高寒.基于教练技术的大学生生涯教育模式研究[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21,29(S2):129-131.
[6]陶剑飞.基于教练技术的大学生生涯规划工作坊设计研究[J].就业与保障,2021,(20):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