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闯入大熊猫基地:如何捂住隔空之眼

科技   2024-10-09 16:43   湖南  
10月8日,一架无人机闯入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惊吓到大熊猫“花花”和“和叶”。随后,无人机被工作人员击落9日,该研究基地工作人员接受采访时说,基地系禁空区域,他们会将相关问题向上反馈并处理。
无独有偶,不久前,全红婵回老家过中秋,一台窥探其与家人隐私的无人机引众怒。

拍摄他人隐私,扰乱公共秩序,危害公共财产安全……乱飞无人机的“隔空有眼”、任性妄为,早已刺痛公众神经。

对乱飞的无人机无法约束?并非如此。今年11日起施行的《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就对无人机使用有了明确规定。

既然如此,为何还有乱飞的无人机频频闯入公众视野?

原因来自多方面。

第一,在适飞区域内操控微型无人机无需报备,且微型无人机易携带,隐蔽性强机动性高,就算违例操纵无人机,也很难及时被制止。部分无人机操纵者心中正是 “飞完就跑你奈我何”的侥幸心理。

第二,条例规定,发现有人违反飞行管理规定、扰乱公共秩序或者危及公共安全的,可向空中交通管理机构、民用航空管理部门或当地公安机关举报。但三方权责如何划分,具体该如何举报,没有掌握相关条例的普通人恐怕难以明晰,也分不出所以然。

但难管,并不是听之任之的理由。

虽然微型民用无人机的机动性强、隐蔽性高,但它的出现并非毫无规律可循:只有值得拍摄的地方,才会有人去拍摄。因此,重点关注景区和集会场所内的禁飞区域并做好预防,可以有效避免无人机乱飞乱拍行为。

有关部门也应该增强法规条例的威慑力,提高其落地执行的能力。

比如,条例第四十一条规定,对空中不明情况和无人驾驶航空器违规飞行,公安机关在条件有利时可以对低空目标实施先期处置,并负责违规飞行无人驾驶航空器落地后的现场处置。那么如何有效缩短从发现到处置的时间?

如何提高群众意识、鼓励群众举报违规行为,如何简化流程、高效锁定违规人员及涉事无人机?

如何确保监管惩罚落地,让违规人员受到该有的惩罚

违规盘旋在高空的“眼睛”,侵犯的是公民人身权益,危及的是公共财产安全。谁都不希望自己的隐私会变成他人的饭后谈资。

如何捂住肆意妄为的隔空之眼,是大家值得思考的问题。

撰文|范盛杰

主编|李锦

审核|朱宗威

*文章为主编有态度原创出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出品 | 潇湘晨报


主编有态度
换种姿态看新闻,换种角度观世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