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头梵志:敦煌北朝佛窟中的神秘外道人 - Nothern Wei Dynasty Mrgasirsa, Cleveland.

文摘   2024-08-28 11:29   中国香港  
鹿头梵志
敦煌北朝佛窟中的神秘外道人
Nothern Wei Dynasty Mrgasirsa, Cleveland

这个呲牙咧嘴的人物可能是鹿头梵志(Mrgasirsa),尺寸并不大,传承十分显赫,曾为东方陶瓷学会会员Sir Neill Macolm所藏,参加过1935年伦敦艺展,尽管尺寸并不大,但由于其手持骷髅,形象特殊,在1935年时代就曾被喜龙仁(Osvard Siren)等众多学者讨论,这件雕塑来自北朝,短外套、流苏裙子(dhoti)下摆,肚腩突出,束头,手持骷髅。

克里夫兰博物馆认为手持头骨的人物被认定为 Mrgasirsa,鹿头梵志曾向佛陀请教如何判断阿罗汉的因果报应与转生。在敦煌莫高窟的一些壁画中,鹿头梵志 Mrgasirsa 与 婆薮仙Vasistha 同时出现。


收藏家 Sir Neill Malcolm,东方陶瓷学会成员。

该簋为少将 Neill Malcolm 爵士所有,他是英国军队的重要成员,曾于 1896 年前往中国和西藏,退休后担任中国协会会长和大学中国委员会主席,该委员会成立于 1925 年,是一个由赔款资助的拨款机构。

Malcolm 也是 OCS 的成员,他建立了相当不错的中国艺术收藏,并由他的儿子 Dugald Malcolm 上尉继承。Dugald Malcolm 经常被认为“收藏”了《康侯簋》,但《康侯簋》最初是由其父亲购得的。

本文撰写重点参考了王惠民的论文《婆薮仙与鹿头梵志》

其他参考:

张元林:莫高窟北朝窟中的婆薮仙和鹿头梵志形象再识

喜仁龙:1935年伦敦艺展的中国雕塑

鹿头梵志:

北朝至初唐的中国佛教造像,一度流行婆薮仙、鹿头梵志图像,现存的造像碑、金铜像和若干石窟中都可以见到。

敦煌壁画中的婆薮仙、鹿头梵志图像是在北魏、西魏、北周、隋、初唐时期,共 29组,王惠民通过考察,将它们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并考证其经典依据和分析其所体现的佛教教义。

犍陀罗艺术中的鹿头梵志基本位于佛陀右侧,与之相对分布的多是一位手拿骷髅头的沙门,雕刻沙门可能是为了平衡画面。

鹿头梵志的头顶有一缕头发,这与涅槃图中的须跋陀罗类似。库木吐拉石窟中的鹿头梵志是沙门形象,画面中未出现执雀尼乾子。北朝流行鹿头梵志可能与当时佛教宣传五戒十善的思想有关。


鹿头梵志皈依佛教前是一位修行者。《增一阿含经》卷20记载,外道鹿头梵志曾与佛在墓地讨论骷髅问题,大意是:一次,释迦带鹿头梵志至一墓地,共同分析五个骷髅,判定男女、死亡原因、治疗方法、死后往生之处等,五人死后分别往生地狱、畜生、饿鬼、人道、天生等五趣(五道,佛教还有一种六道的说法,则是加上阿修罗道)。

鹿头梵志一一知晓,但最后佛示以罗汉骷髅而鹿头梵志不能判定罗汉往生何处,于是佛向他解释佛教能断轮回,劝其“快修梵行,亦无有人知汝所趣向处。”佛教通过这个故事来体现佛陀的智慧超群。

有鹿头梵志的敦煌洞窟:

敦煌299窟:

修建年代:北周(五代、清重修)

洞窟形制:覆斗形顶,西壁开一龛

内容:前室西壁门上五代画说法图一铺;门南五代画不空绢索观音变一铺,下模糊;门北(即第300窟门南)五代画如意轮观音变一铺,下模糊。

龛壁画火焰佛光,两侧各画一飞天、一弟子,下南侧鹿头梵志、北侧婆薮仙。

莫高窟第254窟


莫高窟第254窟建于北魏,隋代重修,位于九层楼以北的石窟群中段。窟形平面呈长方形,前部人字披顶,后部平棋顶。中心塔柱东向面开一圆券龛,内塑交脚如来,龛外有胁侍菩萨。

东壁门上开明窗。同时在南北壁前部各开一龛,内塑交脚弥勒菩萨,后部各开四龛,内置如来禅定相或说法相。此窟塑像神态自然,体态匀称,比例适度;壁画内容丰富,构图巧妙,线描熟练,色彩凝重。

北壁绘有“尸毗王割肉贸鸽本生”、“难陀出家因缘”,南壁绘有“萨埵以身饲虎本生”和“降摩变”等故事。这些故事画都是在一幅画面中绘出许多复杂曲折的情节,从佛陀的前世到降魔成道、再到白衣涅槃,讲述了释迦牟尼前世今生种种不平凡的经历。

人物表情刻划很有特点,如“尸毗王割肉贸鸽本生”中,操刀取肉者的凶狠,尸毗王的平静大度,眷属的悲痛,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

此外,在中心柱东向龛内两侧还绘有两个常见的人物画像,一个是尼乾子,一个是鹿头梵志。

莫高窟第419窟


此窟开凿于隋代,洞窟平面呈方形,前部为人字披顶,后部为平顶,西壁开一龛。龛内塑一佛二弟子二菩萨,画尼乾子、鹿头梵志,龛外画维摩诘经变。

人字披画法华经变、须大拿太子本生、萨埵本生,后部平顶画弥勒上生经变、东王公、西王母,东、南、北壁画千佛,南北壁千佛中央画说法图。

莫高窟第329窟  

初唐时开凿,此窟的窟形平面为正方形,窟顶是覆斗形顶,四面斜披内收至中心形成一个方形倒斗,故称覆斗顶。

西壁开一敞口龛。龛内塑一佛、二弟子、四菩萨,这些塑像经清代重修,已非唐代塑像原貌。

西壁龛内佛光两侧绘佛弟子、飞天,下画婆薮仙和鹿头梵志。龛顶画佛传故事乘象入胎、夜半逾城。乘象入胎讲的是:传说两千多年前喜马拉雅山脚下有一个十分富饶的国家——迦毗罗卫,其国王净饭王是释迦族的首领,妻子是摩耶夫人,他们婚后一直没有儿子。

有一天摩耶夫人做了一个梦:梦中她在菩提树下乘凉,突然一朵洁白的云自远方飘然而来,云端站着一头大象,一菩萨骑在大象背上,头戴宝冠,饰璎珞。摩耶夫人看着菩萨心里一阵紧张,恍惚间,菩萨好像变成一个男孩钻入她的右腋下,于是,摩耶夫人孕怀了太子悉达多。

莫高窟第204窟    

窟顶 平瓣莲花飞天纹藻井  此窟开凿于隋末唐初。覆斗顶,窟顶藻井画飞天莲花井心,四披画千佛,南北壁中央画说法图各一铺,下画供养菩萨各十六身。  

龛顶画飞天与骑龙天人,在此图中,流云飞动,与隋代龛顶的装饰有相近之处,但艺术上更为成熟。

唐代飞天的画法有了很大的改变,由浪漫夸张步入现实,由天人转变为楚楚动人的宫娥舞女,粉壁丹青完全进入了人物画的范畴,工笔勾勒,重彩平涂,形象鲜明,体态生动。

唐代前期的飞天,在造型上具有世俗化倾向,贴近现实生活,甚至把飞天的造型描绘成一种颇具时尚的女性,完全成为一种以线描定型、用色彩写实的仕女画,具备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民族风格。无论头部发式、服装首饰,衣裙飘带,还是脸部的贴花,都反映出了当时的社会风俗。

不仅如此,飞天的脸型也转为中原人物的面孔,西域面相已荡然无存。依然保存的飞天基本特征是半裸、露臂、赤足、带有臂钏装饰等,天人与世人融合的形象,把佛界与人间的思想感情也融合在一起,因此深受世人的青睐,恒久不衰。

龛内北侧下部画尼乾子,南侧画鹿头梵志

莫高窟第418窟   

西佛龛全景  C207 P136G  修建年代:隋(西夏重修)  洞窟形制:前部人字披顶,后部平顶,西壁开一龛  内容:前室西壁门上模糊,门南西夏画普贤变(模糊),门北西夏画文殊变(模糊)。 

 甬道顶中央西夏画团花图案(模糊),南披西夏画模糊。  主室窟顶前部东、西披西夏画莲花椽条图案各十条,底层各有隋画。  后部平顶西夏画团花图案,底层有隋画。  西壁斜顶圆券龛内塑一趺坐说法佛、二弟子(迦叶执钵)、二菩萨(西夏重妆)。  龛顶隋画飞天六身(西夏重涂色)。  

龛内西壁隋画火焰化佛佛光,下南侧画鹿头梵志、北侧画婆薮仙(西夏重涂色);佛光南侧隋画五弟子、三菩萨(西夏重涂色)。北侧隋画六弟子、二菩萨(西夏重涂色)。  龛上隋浮塑龛楣,西夏画火焰莲花;两侧隋浮塑龙首龛梁、莲花龛柱。  龛下西夏画供器,两侧西夏画比丘、供养菩萨各一身。  龛外南、北侧西夏各画一飞天、二天王、二供养比丘。  南壁前部人字披下露出隋画千佛一部,西夏画药师经变一铺,下存男供养人三身、女供养人四身(被清凿一穿洞)。

后部西夏画药师佛一铺,下男供养人六身。  北壁前部人字披下西夏画说法图一铺,阿弥陀经变一铺,下存男供养人三身、女供养人四身(被清凿一穿洞)。后部西夏画药师佛一铺,下男供养人五身。  东壁门上西夏画五趺坐佛;门南西夏画二菩萨,下男供养人四身、女供养人二身;门北西夏画二菩萨,下男供养人二身、女供养人三身。

犍陀罗鹿头梵志:

云冈石窟鹿头梵志:

婆薮仙一般都与鹿头梵志成对出现,在云冈石窟始见于第二期洞窟,如第9窟明窗两侧的显要位置就雕刻二婆罗门像。东侧婆罗门(婆薮仙)左手持鸟,西侧婆罗门(鹿头梵志)右手持骷髅头。

又如第12窟前廊西窟顶南侧龛坐佛两侧各有一婆罗门像,其中右侧婆罗门右手持骷髅头,左侧婆罗门左手持鸟。受云冈模式影响的山西高平大佛山摩崖造像也是成对出现。

敦煌莫高窟北朝洞窟中的相同题材也均如此。因此,可以推测,由于北壁东侧椁板仅残存下部小部分,原有鹿头梵志已毁。与云冈高颧骨、深目高鼻的外道形象不同,婆薮仙面部丰圆、八字胡、下颔少须髯,表现的似乎是汉人形象。

云岗石窟第9窟前室北壁明窗西侧


SACA學會網站已上線

www.artsaca.com


*** 扫码阅读,别忘记填写email加入我们的订阅,第一时间获得最新古代艺术消息。

加入讨论群,添加宝榜创始人微信:‍‍‍‍‍‍‍



关注 ➕

       

宝榜 RANK
全球拍卖竞标情报实时播放解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