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平城风格供养天的艺术线条与表达
以纳尔逊博物馆、坂本五郎金铜佛为例
the Kneeling Apsara
SACA學會網站已上線
www.artsaca.com
*** 扫码阅读,别忘记填写email加入我们的订阅,第一时间获得最新古代艺术消息。
平城是北魏的首都,在未遷都洛陽之前的平城風格是鮮卑文化與當地文化交融的藝術綻放時刻。雲岡石窟的造像,如曇曜五窟中的造像便是北魏早期的典範,其實這個時候的佛像並不是瘦骨清像,而是更加渾厚滂薄的開臉與造型。
納爾遜博物館的供養天,以及蘇富比2016年坂本五郎金銅佛專場的供養天,是存世僅有的兩件這個時期題材的大尺寸金銅佛。相信都在上世紀20年代-30年代被售賣到美國、日本,兩件風格類似,極有可能是同一個大佛上的一個部分。
年代上,納爾遜博物館給出了470 - 490年的精確估計,也就是與北魏曇曜5窟(460-465年)幾乎同時期。坂本五郎、佐藤玄玄收藏的供養天,雖被定為東魏,但是從風格、工藝,特別是身上的老鑽孔的手法判斷,應同為北魏早期的作品。
— 寶榜
納爾遜博物館 供養天
納爾遜博物館收藏的供養天年代是北魏,是1934年Laurence Sickman由北京的華古山房購入。
Hua Gu Shan Fang,據1999年北京出版社出版,陳重遠編寫《鑒賞述往事》中《古董出口公司和祝續齋之起落》的記載,華古山房的主人是民國著名古董商人祝續齋。根據陳重遠記述,祝精於金石鑒定,和洛陽、安陽一帶文物商的聯繫尤為緊密,在北京古董行業聲譽頗佳,還一度和盧芹齋合作,負責盧氏在北京的業務。華古山房是祝氏停止和盧芹齋合作後自立門戶創辦的古董行。
Kneeling Apsara
Culture: Chinese
Date: ca. 470-490 C.E.
Medium: Gilt bronze
Dimensions:
Overall: 4 1/4 × 2 3/4 inches (10.8 × 6.99 cm)
Credit Line: Purchase: William Rockhill Nelson Trust
Object number: 34-48
Description Kneeling figure resting on right foot and left knee and toe. Right arm rests on knee with hand upright. Left arm next to body, bent, hand down. Plain hair with high ushnisha. Full robe. Part of altar group.
Exhibition History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University Museum. November-December 1936.
Chinese bronzes in American collections,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NYC, October 13-November 27, 1938.
Buddhist Art, The Detroit Institute of Arts, 1942.
Chinese Buddhist Bronzes, Museum of Art, University of Michigan,1950, no. 16, fig. 7.
Provenance
Hua Ku Shan Fang (Beijing), 1934;
Purchased from Hua Ku Shan Fang through Laurence Sickman by The Nelson-Atkins Museum of Art, Kansas City, MO, 1934.
Published References
Hugo Munsterberg, Chinese Buddhist Bronzes (Tokyo, 1967), pl. 97 (repro.).
坂本五郎、佐藤玄玄供養天
坂本五郎收藏的供養天,年代定的是東魏,但根據風格判斷,應該是與納爾遜博物館同時期的北魏時期的作品。曾為佐藤玄玄的收藏,其入藏時間未明,但據信早於1963。坂本五郎在其過世後,收入其生前收藏,並長期供奉在京都自家佛堂直到過世後2016年送拍蘇富比。
神仙下凡撒花或演奏天樂的形象被用來和石窟壁龕的氣氛。佛陀與隨從菩薩和羅漢的主要形象在描繪和圖示方面受到原始文本和佛經的嚴格控制。與此相反,工匠們則利用各種媒介的雕塑和石窟壁畫來描繪外圍元素,以顯示他們的技藝,並嘗試突破繪畫傳統的界限。這件雕塑雖然殘缺不全,而且最初是一個更大的楣板的一部分,很可能是一件祭壇作品,但它本身就是一件精緻而引人注目的雕塑。
堪薩斯城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收藏的另一件青銅阿普薩拉斯雕塑見 Hugo Munsterberg,《中國佛教青銅器》,東京,1967 年,第 97 頁。這兩件雕塑上的大羅金仙都處於類似的動態運動狀態,將魏派雕塑的線性重點與深刻的精神內涵相結合。關於石雕中的飛天,請參閱阪本五郎收藏的北齊石灰石殘片,2013 年 10 月 8 日,蘇富比出售,拍賣品號 115。
曇曜五窟
北魏太武帝灭佛后,正平二年(452),太武帝拓跋焘被宦官中常侍宗爱所杀,年四十四岁。宗爱再被杀,太子晃的儿子拓跋濬继位,兴安元年(同在452 年),立刻下诏启用佛教。
此前在太武帝灭佛时逃散隐匿的北凉僧团立即现身,师贤成为以前寇谦之担任的道人统,也就是宗教总管,这时的宗教由道教转为佛教。之后,从460年开始,昙曜受命开始在平城武周山建造巨型佛窟,最著名的“昙曜五窟”是第一期工程。
雲岡石窟最重要的五窟就是這曇曜五窟(洞窟編號16-20),西元460年開鑿,當時的君主拓跋濬才20歲。高僧曇曜在拓跋濬出巡時,拓跋濬的馬咬住曇曜的衣袖不放,甚是奇異,於是拓跋濬把曇曜請到宮中,促膝長談,希望透過佛教和皇權合一來統治中原,之後曇曜就幫拓跋濬主持雲岡石窟佛像開鑿的工程。
继续阅读曇曜五窟的5个洞窟,请访问: artsaca.com
或点文末“阅读原文”按钮
或扫码以下图片:
加入我們的討論群,扫码添加茶茶,备注入群:
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