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秀博物馆(Miho Museum),由著名建筑师贝聿铭(I.M.Pei)设计,是日本滋贺山中的一个主要收藏中国艺术的博物馆。美秀博物馆透过日本经纪人与Eskenazi购藏并组建了令人叹为观止的中国艺术收藏。
SACA学会宝榜曾发表过相关资料,参考:美秀吉金:开馆一周年纪念展 - MIHO 1st Anniversary Exhibition 1998
美秀動物世界
凤虎形台座
中国‧东周时代 前5世纪
青铜 H-21.4 D-39 W-34.3
底座与山西侯马出土的东周青铜作坊的风格非常接近,底部有两只平行而卧的虎,虎的背后各有一条卷鼻的龙,龙腹之间有一只展翅的凤。
龙凸起的背脊在前肢之后被切掉,露出一个长方形的榫,在这个榫上,呈 S 型站立的半边身体可能是连接起来,用来作为支撑某个东西的平台。
特别是虎形、鸟形(凤)和龙形,据说是用来作为宗庙祭祀所用仪器的支柱。 这种动物搏斗的图案,包括兽咬的姿势,是春秋末期到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和其他器物上特别明显的元素。
楕円形钵 舟
中国‧东周时代 前5-前4世纪
青铜、トルコ石、金 H-10.4 D-17
这是一件美丽的青铜器,器身以金和绿松石镶嵌为亮点。器表的图案与山西太原金胜大墓出土的春秋晚期青铜器上的蟠螭纹很相似,口沿上长方形与三角形的组合是战国漆器的特征,但包括宝石镶嵌孔的设计都与山西侯马陶器很相似。
另一方面,这件器物有非常罕见的鸟形四足。在这件先期出现的器物的球形足上使用鸟形腿,并横向伸出翅膀,是同一时期出土于江苏省仁水三里? 江苏省仁水三里等南方地区出土的青铜器和漆器中,也有同类的例子。 这件被认为是鹰等猛禽。
帯钩
中国‧东周时代后期 前3世纪
青铜、金、银、トルコ石 H-15.2
在其表面,带状钩描绘了一只身体弯曲的野兽和一只长尾羽的猎鸟,牠们互相缠绕,抓住头饰和颈部,或抓或咬身体,青铜造型并镶嵌金、银和绿松石。背面也镶嵌了这种神兽,但整体效果却不是许多其他例子的对称,而是流畅而戏剧性的,使这件作品非常华丽。
在这件作品中,类似龙的动物和类似凤凰的猛禽之间的疯狂搏斗在钩子内上演,充满了动感。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龙凤争斗的设计是周朝独有的,是有序与无序、不同文化与底层文化混杂的结果,是公元前一千年在东亚发展起来的周朝文化。 这件作品以其喧闹活泼的气氛和金银绿松石镶嵌的闪烁装饰而引人注目。 这种引人注目的元素,在周朝初期逐渐从外域传入中国。 后来又与中国艺术强调生命感和动感的传统相结合。
留金
中国‧前汉时代 前206-后9年
银、金 H-9.4
这件作品中的动物可能代表了「吉兆」的概念,意思是 「好兆头」。 这个概念在汉代以前的艺术和文学中有显著的描绘。 祥瑞是以传说中的瑞兽形式出现的预兆。 这种神兽的出现被视为长生不老的征兆,被认为是吉祥的。
此祥兽有弧形的翅膀、蹄子和长长的双尾,尾端卷曲,以高浮雕的方式表现在一件带扣的镀银衣服上。 它的身体是空心的,身体巧妙地弯曲以配合扣子的形状。 动物和搭扣是分开铸造的,再以铸造或焊接的方式接合。 一颗短轴的大钮扣从背部伸出,用来固定在衣服上。 它的小尺寸和垂直延伸的设计表明它可能不是用来固定腰带的,而是垂直地固定在胸前、肩上或其他地方。
辟邪
中国‧前汉时代 前2世纪
青铜、金、银 H-7 W-7.2
类似马的头部有一个钝鼻,而尖利的獠牙、单瓣轮生的鳞片和看似灵巧的小耳朵从头顶向后流动。 野兽站立在狮子般的爪足上,胸膛威严地向前挺,前腿笔直挺直,后腿弯曲,好像随时准备扑上前去。 逗号状的突起让人联想到翅膀的羽毛,突显了手肘,而金银镶嵌则突显了山顶、耳朵、胸部、身体、尾巴和腿部。 眼睛也曾被镶嵌。
这件作品是空心的,腹下有一个洞,可能是在铸造过程中造成的。 目前还不清楚这件传说中的动物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 在东周晚期的文学和宗教中,虚构的动物比比皆是,在秦汉时期,它们在道家思想和追求长生不老的过程中扮演了特别重要的角色。 在此时期,类似的鳞状动物,无论是想像中的还是真实存在的,通常都是用玉器和青铜器镶嵌而成的。
它们可能代表了居住在仙人岛的其他世界的动物,它们的主人希望有一天能居住在这个岛上。
帯饰板
中国北部 纪元前3-纪元前2世纪
青铜镀金 H-6 W-13.2
这件作品是一个扣子的装饰板,但它是一个镜像,形成一对,其中左边的是一个镜像。 右边的那个已遗失。 右边的那件已遗失。
它是使用「蜡铸法」铸造的,是东亚蜡铸技术的变体。 在铸造过程中,蜡的原型由一块布支撑,这样既节省了金属和金钱,又使成品更薄。 背面的扣环与表身一起铸造。 铸造完成后,仅存一侧的装饰板被合二为一。
在许多与匈奴有关的装饰带板中,有些似乎是在中国的作坊生产的。 另一方面,其他的可能是由受雇于蒙古和贝卡尔湖附近的北方遗址的汉族工匠制造的。 中国工匠参与供应奢侈品给他们的游牧邻居,说明了某些外来的艺术主题与金属加工技术是如何传入汉代中国的。
亀形陶砚
中国‧后汉时代 1-3c
灰陶制 H-10.5 W-18.8
从彩陶(如仰韶文化的彩陶)上的图案可以看出,毛笔在中国的使用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然而,需要使用砚台的墨的起源却不为人所知。
最常见的早期砚台类型是圆形三足砚台,它的表面是平的,因为墨是用磨石磨出墨圈的。 今天广泛使用的砚台形式出现在更远的时代,已知最早的例子是在前汉墓中发现的。
这件白灰笔的龟形砚,有一个隆起的山形龟壳作为盖子,颈部斜直向上延伸。 稳固地支撑整个身体的脚是弯曲的,后脚隐约向上并朝前。 鼻尖的鼻孔圆浑,加上松弛的口结,呈微笑的表情,与玳瑁图案上尖锐的雕刻形成强烈的对比。 砚的内部有类似陆地的结构,后部由后腿抬高,前部降低,分成月牙形,形成一个蓄水池。 砚面仍可看到墨迹。 从周朝末年到汉朝,神仙信仰兴盛,砚台被制成龟形。 砚的底部是方形的,代表大地,上部有拱形的壳,像天的壳。
青铜马
中国 后汉时代 25-220年
青铜に着彩 H-124 D-113 W-28.5
真正的马在商周时期就已下葬,但最后陶马、木马、有时青铜马成为二次葬的标准。 其中青铜马是最昂贵的,而这个尺寸的青铜马是一个罕见的例子。
这匹步履轻盈的马在细节上与中国西南部四川出土的一件相当粗壮的陶马非常接近,但这种优美的造型出现的时间相对较晚。
据推测,这种类型的马不是单一的子形,而很可能是拉着墓主的战车的几匹马之一。
象形罇
中国 西周时代 前1050年-前950年顷
青铜 H-17.8 W-7.2
这件造型可爱的器皿结合了两个互不相容的传统。 顶部的圆筒形器物是安阳晚期至西周早期的酒器,由大象像支撑。
这是非常罕见的象形器。 它被认为产自周朝早期的华北地区,表现了周文化受西北小国中原文化启发的独特审美情趣。
这件青铜器被认为是周初制造的,继承了商代传统设计的元素,创造了一个宁静的大象形象,象身上有龙纹,但又有一种独特的氛围,就是以大象作为器底。
其背上的器形源自商代酒器觯,通常作为单器使用。 自古作为礼器的盛酒器,其背面是敞口的,器身就是器皿,背面不置专器。可以这么说,这应该称为象器。
虎镇
中国‧前汉时代前期 前206-前100年顷
青铜、金、银、玉、トルコ石、ガラス H-3.3 D-5
这些镇用来固定地毯的四个角。 毯子似乎是铺在地上,人们盘腿坐在上面。 这件作品上兽的逼真度并没有因为丰富的金属和半宝石的镶嵌而减弱,反而奇特地增强了。
红色玛瑙的镶嵌因其下方放置的红色材料而更加突出,在老虎背脊的两侧,金色和绿松石交替镶嵌,与两排条纹形成色彩的韵律。
在它的尾巴上,金色条纹之间镶嵌了玛瑙和绿松石斑点。
水牛形罇
中国 伝扬子江中下流域 华南青铜器时代 前1200-前1000年顷
青铜 H-16.3 W-8.6
早期的华北青铜工匠对自然世界只表现出有限的兴趣。 然而,在中国南方,考古学家发现了许多以真实的动物为形状的古代器皿。
很明显,早期青铜器作者对具象造型特别感兴趣,例如形成这些器皿形状的水牛。
这种迷人的动物用四条僵硬而笔直的腿警惕地站着,它的脸部被表现为盖子正面的延伸。 这件器物的表面绘有许多继承自华北青铜器装饰的图案。
提梁卣
中国 伝河南省 商时代后期、安阳中期-后期 前1200-前1050年顷
青铜 H-32 D-22 W-25.1
这件略呈椭圆形的酒器,整个器壁都是中国古代神灵「饕餮」的强烈表现,外底浅浮雕龟形爬行动物图案。
据说当时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时,都会用这些器皿来供奉祖先的膳食,这些器皿的大部分表面都装饰有当时所崇敬的神灵的图案。
凤凰形装饰ほうおうがたそうしょく
中国‧前汉时代 纪元前3世纪-1世纪
镀金青铜、ガラス H-10.2 D-9 W-4.9
这种镀铜色的动物从鸟喙的顶端,经由头部、颈部到胸腔身体有一条 S 形的线,翅膀从背部长出,向前下弯,与从后颈部到背部的线形成一个环状。 尾羽从身体后方升起,形成另一个 S 型的流线。
腿部的附着位置比翅膀更靠前,形成猛禽所见的强壮、肌肉丰厚、脚趾锋利的纵趾,附属的腿部从下方的尾羽基部向外扇动。
头顶、胸部、兽腿基部、尾羽背面和扇形腿上镶嵌了蓝绿色玻璃,而眼窝、颈部和尾羽两侧似乎已失去了以前的镶嵌物,呈凹陷状。
这件显然是凤凰形的动物,让人联想到中国传统青铜器盖上的凤凰形,它有凤头、猛禽腿和象征性的小翅膀,也让人联想到起源于欧亚草原的狮鹫,有猛禽的头和猛禽的身体。
战国时期透过北方游牧部落传入中国的外来元素,在文学中被引进并汉化为吉祥动物,但在工艺世界中,透过与这些游牧部落的交涉,中国工匠在制作饰品的过程中学习到了以前在中国不为人知的元素,包括带钩。 中国工匠在制作带钩等饰物的过程中学习到了中国以前不知道的元素。
同一时期的例子包括 Kalon da 珍藏中的圆形装饰瓦片,上面有猛禽的头、猛禽的身体和偶蹄前脚的动物,*1 以及 P. Urdely 珍藏中有些造型的猛禽形饰物,上面有猛禽的腿,*2 尤其是后者,是猛禽的头和身体从头到身体都有装饰,动物的腿在背部。
尤其是后者,从头部到身体和尾羽的线条流动非常相似。
蜡铸,颈部左侧、右脸和尾羽下方有长方形的痕迹。 腹部可以看到一个长方形的孔,可能是用来固定东西的,下腹部有铭文,写着「公」(图 1)。
羊形灯
中国‧前汉时代 纪元前2-1世纪
青铜
帯钩(金银象嵌龙形:一対)
中国‧东周时代后期 5-3cB.C.
青铜、金、银 D-9
这款腰带挂钩的人体右臂握住龙尾的中间,龙尾扭成一个大 S 形并向后转,而手臂的另一端则是另一条小龙的头部。
反面的 S 形中间有一颗圆钮扣,用来固定在腰带上,小龙的头部则是一个钩子,用来固定在腰带的另一端。 龙的前脚从近底部开始变薄,呈松散的 S 型飘动,这大概是龙的典型代表小翅膀的表现。 龙身以半立体的形式构成,很少注意身侧的表现,俯视的因素很强。
从人的手臂到小龙的右带钩比较长,龙头、翅膀、四肢基部、人的手腕和小龙头的金银镶嵌设计有微妙的变化。
左边带钩的背面有银色镶嵌的鳞片图案,扣子的表面也有金银镶嵌,但是右边带钩的背面没有,扣子现在也丢失了。
龙的姿势、小翅膀的表情、细腻的粟粒纹、条纹和爪子都让人联想到战国时期秦朝都城陕西咸阳第一宫殿遗址出土的龙纹天心砖上所见的架空龙,*1 大英博物馆收藏的河南洛阳金村出土的东周时期的车厢配件上也有龙头的表现,大英博物馆收藏的河南辉县出土的车厢配件上也有龙头的表现,大英博物馆收藏的辉县出土的车厢配件上也有龙头的表现。
龙头与河南省洛阳金村出土、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东周车厢配件,以及河南省谷维村出土的车厢装饰配件相似。 *2
1 文物1976年第11期;考古与文物1986.4
2 梅原末冶/洛阳金村古墓聚英/京都1937 no.52; 文物1984年第10期
辟邪文様盖
中国 东周时代后期 前4世纪后期-前3世纪
青铜、金、银 H-3.6 D-13
这件圆形器物从其大小、边缘的高度以及反面边缘周围的沟槽来看,似乎是一件已经失传的木质漆器盖子。
沟槽被黑色的硬化物所覆盖,可能是黑漆的痕迹。 垂直边缘有四个等距的长方形孔,孔上有青铜把手的痕迹,但现在都已破损、遗失。
鸟形装饰盘
中国‧春秋时代末期-戦国时代初期 5cB.C.
青铜、颜料象嵌 H-23.3
这件鸟支板的柿形口沿饰有双鸟图案,板中央圆环浅刻所谓景泰蓝与雷纹结合的图案。 圆柱形,顶端开光呈六角星形,从圆盘外底中央向下延伸,吞吐柱身,鸟头直指上方,背上垂下丝带状头饰,顶端分为三瓣。 它强壮的颈部形成一个 S 型,通往结实的身体,翅膀和尾羽在顶端弯起,形成流畅的流线。 鸷鸟健壮的腿部从身体向下支撑着整个上半身,腿部的爪子抓着两条蛇,以浅线条雕刻的方式呈现在下方鼎的表面上。 蛇以镜面对称的方式交缠在一起,鸟抓着的部分特别凸出,呈现出三维的效果。 板的边缘和鸟的身体镶嵌蓝色、绿色和红色的颜料。 这种颜料镶嵌装饰非常罕见,在纽约和香港的私人收藏以及陕西省宝鸡的花瓶上都可以找到。 1
鸟和蛇的图案在整个东周王朝都很普遍。 河南省谷县琉璃河汉墓出土的一件狩猎图案罐,据说是公元前五世纪早期的作品;
哈佛大学福格艺术博物馆出土的一件动物图案罐,外壁纹饰的最上端有一只鹰抓蛇的鸟。 头饰上有饰带,翅膀和尾羽的顶端上翘。 在同一座栗阁墓出土的壁板外壁上,鸟翅膀羽毛的动作与本作品上的鸟翅膀相当相似。 *2
在中国山西省长治支126号战国坟墓出土的竖板上,可以看到同类型的竖板,上面支撑着一个站在犀牛上的人物*3。 类似立体鸟的例子还有江苏省水山里出土的一件东周时期的罐盖上附着的鸟。 4 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收藏了一件与此件几乎相同的木板。 *5
1 J. J. Larry/Arts of Ancient China/Spring 1990;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精华大全/1994香港
2 Charles D. Weber/Chinese Pictorial Bronze Vessels of The Late ChouPeriod/Artibus Asiae XXIX 2/3, XXX 2/3
3 文物1972年第4期
4 考古1973年第2期
5 J. Keith Wilson/A recently acquired archaic sculptural bronze/Oriental Art Winter 1992/3
卧牛形镇(一対のうち)がぎゅうがたちん
中国‧东周时代后期 4-3cB.C.
青铜、银 H-5.7 D-15 W-8.4
这两只折叠四肢躺着的牛,姿势和身体表面的设计都是镜子对称的。 身体表面饰以银嵌云纹鸟纹,肩部和臀部可见鸟头。 脚底和脚颈上饰有小圆圈、条纹和小米纹,眼睛上饰有小米纹和与眉毛相对应的条纹,喉部的皱纹用波浪线表示。 眼睛镶嵌黑色宝石。
这件器物被认为是用来固定毯子的四角的镇,而且可以想像是对称的一套,通常是四件或更多件。 这些镇也代表玉器,如鼎和犀牛,但从周朝到汉朝,很多镇都是金属制成的。 1
两只牛头的中间各有第三只短角,可能有某种神兽的涵义。 在河北省平山县中山国墓出土的青铜神兽上也可以看到这个短角。 2
已知的周代铜牛包括安徽省寿县邱家花园出土的铜牛、山东省平阴県孝直村出土的铜牛、巴黎私人收藏的一对铜牛,以及MIHO MUSEUM收藏的一只铜牛。 3
1 文物1983年第6期
2 文物1979年第1期
3 文物1959年第4期;刘振清编/齐鲁文化/香港1995; C. Deydier/Chinese Bronzes/New York 1980 no.65; MIHO MUSEUM 南馆図录/1997 no.92
帯钩
中国‧汉时代 3cB.C.-3cA.D.
金、トルコ石 D-10 W-5.9
这款带钩有一条大龙和七条小龙,由锤金垫圈和金线制成。 大龙在水下隐藏腹部,而在水面上露出起伏的身体,小龙则依附、紧贴或漂流在母龙周围,就像幼龙依附在母龙身上一样。 大的金粒代表龙背脊,小的金粒则构成龙身的鳞片,沿着水面上起伏的金线镶嵌,各处的水滴形框内镶嵌绿松石。 圆形的一端穿有一个月牙形的窄孔,孔中穿有一条带子,在孔的一端有一个扣子穿过带子上的孔。 整件作品的边缘是一条扭曲的金线和一条镶嵌绿松石的菱形带子,华司的两侧镶有钻孔,以便将其固定在带子上。
此处所使用的颗粒金技术是透过与中国北方游牧部落的长期接触从西方传入中国的技术之一,起源于公元前三千年的亚洲西部。 它的特点是金粒细致,金线由细金条缠绕而成,焊接方法复杂。 在内蒙古出土的东周末年至汉代初年的头饰和耳环,以及广东省出土的汉前钮扣中,都可以看到这种金器。 1
在中国,一般认为从东周时期开始使用的传统绕钩,绕钩上附有钮扣,绕钩的另一端为钩,到了汉代,绕钩逐渐被这种通过带钩环固定绕钩的绕钩所取代。 2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乐浪县和云南省出土了这种带钩的例子。 根据 Pirazoli 的说法,这些带钩可能是在中国制造,然后带给这些偏远地区,就像在诺因乌仑发现来自中国的丝绸和漆器一样。 3 在稍后的西晋坟墓中出土了一件类似的器物,但它的构图较为平面,被认为是汉代器物的复制品。 *4
1 Natural History Museum of Los Angeles County/Empires Beyond The Great Wall/Los Angeles 1994; 文物出版社/西汉南越王墓/北京1991
2 J. M. White & E. M. Bunker/Adornment for Eternity/Denver 1994
3 Michelle Pirazzoli-t'Serstevens/The Han Dynasty/New York 1982
4 J. M. White & E. M. Bunker/ibid. 1994
亀型香座(一対)
中国‧东周时代末期-前汉时代初期 纪元前3世纪-前2世纪
青铜、金、银、タカラガイ H-10.5 D-9.3 W-6.5
马小像
中国‧前汉时代 纪元前2世纪
金 H-25.4 D-6.3 W-30.9
画家运用逼真的技术捕捉了这匹洒脱的马的四肢。 修长的四肢、厚实的胸部和肌肉丰满的臀部传达出这匹马的奔跑能力,而向前伸展的长颈和颈根处隆起的胴体表明这匹马代表了一种来自西方的新品种,有别于秦始皇兵马俑中的马。 1981 年 5 月,在茂陵陪葬墓最大的一个无名冢周辺发现的铜鎏金马(高 62 厘米、长 76 厘米)上,也可以看到类似的逼真马形。 由于这座无名冢出土的许多青铜器上都有「阳信家」的铭文,因此被认为是武帝的妹妹阳信长公主之墓。
众所周知,葬于茂陵的武帝为了寻找良马,曾远征大宛(费尔加纳),在大正四年(公元前 101 年)带来的一匹马比乌孙的马优越,武帝非常感动,把武孙的马改名为 「西极马」。
顺便说一下,如果仔细观察这匹马的表征,就会发现其兔首形象、鼻梁向外突出的脸部、修长的躯干、一次上升而后向臀部下降的腰部、尾根部向后突出很远的臀部形状等特征,与图 2 中的骑兵马和图 9 中的陶马是一致的。 至于金马,有论者指出它的重量为 7 公斤,约为 30 公斤,相当准确地对应当时一磅的单位,这表示它与武帝出征大宛前,以千金赐使者以商讨良马的金马有关联。 如果可以假设图版 2 与 9 的金马与雍的共通特征重现了在大文马之前传入汉地的乌孙马的特征,那么这种联想就会更加强烈。
顺带一提,这匹马的形态特征,如长颈、高胴、长躯干等,让人联想到今土库曼斯坦(即前大宛国的西部地区)的名马阿哈尔特克,告诉我们它与大宛马有密切的关系。
鸱枭卣
中国‧殷后期(安阳期) 12-11cB.C.
青铜 H-17.9 D-13 W-15.6
这件带盖灯笼的长方形瓮,造型为夔猫头鹰,两只猫头鹰背靠背。 盖中央附有倒饕餮图案的屋顶形盖钮,长轴两端伸出猛禽的喙,形成圆圆的大眼睛。 器壁浮雕两对翅膀,两对鸟足以简洁的鸟爪图案支撑器身。 短轴上的缠绕绳状灯笼现在几乎中央破损,以简单祭祀颈的环耳固定在器皿上。
安阳时期的盂器形制大致可分为狭罃盂与扁罃盂,两者皆以鵩鸟为器物的主要设计特征。 猫头鹰图案本身也出现在安阳时期其他形式的器皿上,但猫头鹰的形式同样应用在鼓起的器腹形状上。 特别是,从安阳时期晚期的四足无梁、鸟形图案朝内的器型,到短轴上有锛的师父足型(与此类型相似),再到盖两端以鵩鸟喙为主要图案的圈足型(如MIHO博物馆所藏的一件安阳时期晚期的玉*1,其盖上有鵩鸟喙的痕迹,并以饕餮图案为主要图案),可以认为是一系列扁平的玉器的发展。 本壶的盖上有猫头鹰喙的痕迹,并以饕餮纹为主图案。 *2
安阳时期晚期的师父鵩鸟形玉,有的布料上填有雷纹,有的如本玉,则没有雷纹,环耳上的简化祭祀头像图案也不一定比安阳时期晚期的低。 类似的例子有山西省石楼県二郎坡出土的*3。
卧豹形镇(一対)
中国‧前汉时代 纪元前3世纪-1世纪
青铜、金、银 H-4.5 D-6.5
獣形脚
中国‧东周时代后期 纪元前4世纪-前3世纪
青铜、银
这件从尾部到颈部呈 90 度劈开的虎形端配件,似乎是支撑着长方形的板状器的四角。 器身的口部有一环,尾部镶嵌虎纹图案,从器身架的前肢根部沿着器身可以看到镶嵌的翅膀图案。
山西省侯马峪村出土的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的陶器上也有这种带翼虎的表现,但这种元素是起源于中国的晋代,再加上鸟头兽身上的虎纹、翼纹也是起源于类似的晋代,这就表明受到了来自欧亚草原、西亚等地的外来元素的影响。
这样的虎图像或许导致了战国时期建立的四神中包含的白虎的心理形象。
铜虎(一対)
中国‧西周时代 纪元前9世纪-前8世纪
青铜
这件青铜虎身上的{{{{,是西周虎纹,青铜虎四肢底部的龙纹也显示是西周晚期的形式。
此外,此处所见的虎背向的姿势很可能来自欧亚草原,从春秋末期到战国与这些地区的交流更加活跃时,中国北方的青铜器上又出现了这种姿势。
自商代以来,虎与龙的头部造型有很大的相似性,这种四肢和舌头修长的虎可能与人们心目中龙的形象重合。 这些被认为是战车的装饰。
写在美秀博物馆成立一周年之际(1998)
美秀博物馆盛大开幕已经过去一年了。正是因为我们的朋友和同事们的大力支持、关心和鼓励,我们才得以庆祝我们的一周年。
我必须再次向贝聿铭表示感谢:是他最先将我们的博物馆设想成一个艺术、建筑和自然和谐共处的地方。感谢他鼓励我们将博物馆建设成为一个具有国际视野的机构。
感谢那些在博物馆建设过程中辛勤工作的人,以及所有在博物馆建设过程中帮助我们的人。
起初我们非常担心是否会有人会愿意花时间来到这样一个美丽而偏远的地区来参观一个博物馆。然而,参观者的数量远超过了我们最初的预期。过去的这一年,我们的许多客人特地从国外赶来,许多人强烈推荐他们的朋友在日本停留期间来参观我们的博物馆。
这让我们非常感动。
我特别推荐通体错金银的中国汉代 "龟形香炉」。虽然它很小,但却是一件令人印象深刻的强大艺术品。
我也希望我们的客人会在博物馆的茶室和餐厅停留。在那里,他们可以放松并花时间享受美秀特别准备的食物和饮料。所有提供的食物和饮,所有的食物和饮料都是由在日本各地收获的原料经自然农业法制成的。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获得了许多新的和有益的经验。似乎随着一年的时间过去,美秀博物馆已经很好地融入了自然美景之中,获得了一种更深的宁静感。
在规划美秀博物馆时,我们的雄心壮志是要创造和维护一个人们会在乎和喜爱的地方 —— 一个人们愿意一次又一次造访的地方。
一年后,我想重申这一目标。我们感谢大家对我们的热情支持。并期待着在未来接待更多的游客。
小山
1998年
美秀文化基金会主席
MOA美术馆创办人 冈田茂吉 Mokichi Okada (1882 – 1955)
小山美秀子(Koyama Mihoko)女士在1910年生于大坂,成长于对日本四季节庆活动与习俗极为重视的家庭。女子学校毕业后,因向往高尚情操而进入东京自由学园就读。小山女士深受「人生在世,就应为社会奉仕」这句教诲感动;透过住校生活学习到的「生活即教育」及「独立与协调的精神」,奠定她往后人生的基础。
其后,小山女士结识哲学家暨精神性导师冈田茂吉(1882~1955)先师,并终身奉其为恩师。冈田先师提倡「真正的文明世界,换言之即为『美的世界』,也就是『艺术的世界』」,小山女士也在其带领之下一心一意踏上艺术之路。
小山女士承继了冈田先师的思想,秉持着「追求并接触美丽的事物,可培养出高尚情操,进而孕育出美丽社会」的信念,为世界和平与幸福奉献出自己的一生。
SACA學會網站已上線
加入讨论群,添加茶茶顾问号微信:
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