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和陈毅什么时候才认识到了毛泽东的伟大?

文化   2024-10-14 10:32   福建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秋收起义余部上井冈,开创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那时,朱德、陈毅带着南昌起义残部,也会师于井冈山,红军第四军自此诞生。

朱德为军长,毛泽东为党代表,陈毅主掌政治部。

不过,红四军虽成立,三人之间并非从无矛盾。

毛、朱、陈三人,君子和而不同,亦时有争论,或是理念相左。

可正因如此,这段革命情谊方显真切。

朱德和陈毅什么时候才认识到了毛泽东的伟大?

君子和而不同

毛泽东与朱德二人的革命友谊,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

从1928年至1976年,五十载风雨同舟,朱德与毛泽东的合作时间之久,已成党史、军史的一段佳话。

若论起名声,红军之中,非“朱毛组合”莫属。

可是,天下哪有全无争论的友谊呢?

朱德和毛泽东,纵然有过争执,但朱德最终还是坚定支持毛泽东,拥戴其领导,维系毛在党内的核心地位。

是的,“君子和而不同”。

正因这不尽相同,才显友谊的真诚深厚。

所谓“朱毛矛盾”,一度在党史中避而不谈,但二人之争在革命的大潮面前,争执自会消弭,问题终得解决。

1928年12月,彭德怀、滕代远率领的红五军也来到了井冈山,这一下,井冈山声威日隆,红旗更为鲜明。

蒋介石三次调兵遣将,试图围剿这座山头。

井冈山,一时间风声鹤唳。

1929年1月4日,敌军兵临城下,毛泽东召集了一场前委与红军领导层的联席会议,会上,毛、朱二人展开争论。

毛泽东主张巩固井冈山,依托险要地势,以波浪式的方式缓缓推进,敌人来则集中应对,敌人走则发动群众,这方针自有其章法。

而朱德则不同意,他认为井冈山地势狭长,难以纵深发展,主张远征开展大规模游击战。两人各执一词,难分高下。

朱德觉得毛泽东过于保守,毛泽东则认为朱德过于冒进。

柏路村的会议室中,气氛剑拔弩张,陈毅站出来提议了“围魏救赵”之策。

他的分析极为精到:井冈山虽好,却也人口稀少,经济匮乏,若只守不攻,恐怕终将被敌围困。此时,分兵去外打游击,不仅能牵制敌军,还能为井冈山赢得喘息机会。

陈毅的建议正合时机,被大会采纳,这才化解了毛、朱之争,红军得以另辟蹊径。

1929年1月14日,红四军的主力部队,约3600余人,在陈毅、朱德与毛泽东的带领下,悄然告别了井冈山。

此时,山里的风刮得寒冷刺骨,但他们无暇顾及。

夜色未褪,队伍已急行至大汾,猛然发动一场突袭,守敌尚未反应,瞬间溃败。

他们继续马不停蹄地向大余县进发。

大余县未设防,红军轻而易举地占领了这座小城。

可大余县毕竟没有共产党的组织,更没有群众的支持,就像一个四面漏风的屋子。

此时,赣敌李文彬旅静悄悄地逼近,红军毫不知情。

于是,敌军出其不意,攻破了林彪指挥的红28团的防线。

紧急时刻,毛泽东和朱德带着少数人急速向城南撤离,仓促之间,这一仗的代价却已然惨重。

两个营长和一位团党代表在撤离过程中相继牺牲。

而更为艰险的时光接踵而至。

红四军不得不撤至广东北部的南雄县,为了摆脱追兵,白昼黑夜,他们在恶劣的环境中拼命行军。

敌军如影随形,沿途又无党组织接应,红军成了一支孤军。

在这段日子里,陈毅突围时的棉大衣被敌人抓住,他反手一抛,将大衣罩在敌人头上,自己则疾步脱逃。

红军的困境愈加深重。

朱德的妻子伍若兰不幸被俘,最终英勇就义;毛泽东的弟弟毛泽覃腿部中弹,险些不保。

那时,红军的日子,可谓是艰难至极。

不仅是战斗艰苦,就连给养和栖身之处都成了问题。

人们开始纷纷议论,或许将部队一分为二,能更好地适应复杂的战场环境。

于是,部队计划改编为两支纵队:一纵队由28团与特务营组成,陈毅任党代表,林彪任纵队长;三纵队则由31团组成,蔡协民任党代表,伍中豪任纵队长。

然而,毛泽东却不同意立刻分兵,他看着局势,深知分兵会让敌人有机可乘,逐个击破的风险太大。

此一言论在罗福嶂的前委会议上引发激烈争论,朱德和毛泽东针锋相对,各执己见,场面颇为紧张。

两人争论得口干舌燥,最终也没能得出结论。

几日后,随着物资短缺,部队已连吃饭都是问题,加上大军行进目标明显,愈发暴露在敌人的眼线下。

值此寒冬,红军身着单衣,在冰天雪地里行军,咬牙坚持,着实令人动容。

于是,分兵的声音再度响起,连会议上的干部们也强烈要求。

然而,毛泽东却坚定不移地压下了这股呼声,认为此刻分兵如同火中取栗,绝非良策。

这样的决定,自然引发了不少人的不满。

朱离不开毛,毛离不开朱

1929年,红四军内部,毛泽东与朱德围绕军委和前委关系问题争得不可开交。

这场争论将积蓄已久的矛盾彻底激发出来。

毛泽东一气之下,索性离开红四军,南下闽西,指导地方工作。

不久,身体抱恙,陷入病榻。

争论最白热化之际,朱德反倒说,虽我们意见不一,然“心心相印”如常。

朱毛矛盾,终究在党中央和陈毅的调和下,化险为夷。

红四军八大期间,朱德表示欢迎毛泽东重归前委,朱德心悦诚服,面对全军将士,郑重表态:“大家都说朱毛红军,朱离不开毛,朱离开毛过不了冬。”

如此坦荡,让原本受伤的情感得以修复。

随后,朱德、陈毅亲赴病榻,恳请尚未痊愈的毛泽东复出前委。

朱德更是当面表示:“过去那些话,我都收回。”

毛泽东见到两位老战友,心中也是一片暖意,他坦诚承认,自己因病情不好,情绪难免低落,曾写下过几封“伤感情”的信件。

话到此处,两人相视一笑,昔日的芥蒂化为烟云。

朱毛二人,愈加团结,就如朱德所言:朱离不开毛,毛也离不开朱。

两人联合,便是一股无坚不摧的力量。

时间荏苒,便是到了1935年。

那一年,张国焘在四川卓木碉召开高级干部会议,攻击党中央,妄称其路线是“右倾机会主义逃跑路线”。

他多次逼迫朱德表态,要求反对中央北上,还试图阻断朱德与毛泽东的一切联系。

朱德却立场坚定,未有丝毫动摇。

他当众表示,我们这个‘朱毛’,在一起好些年了,全国、全世界都知道。要我这个‘朱’反对‘毛’,那是万万做不到的。

陈毅请毛泽东出山

毛泽东的卫士长李银桥曾回忆,毛泽东与人交往间,态度各异:对民主人士,多为私交,对党内同志,则公事公办。

然而,在这严肃的公务往来中,唯有陈毅是例外。

在朱毛矛盾中,陈毅起到了非常大的调和作用,同时在这个过程当中,陈毅也愈发了解到毛泽东的伟大之处。

当年毛泽东前往闽西后,由陈毅接接手前委书记。

1929年8月间,陈毅前往上海,汇报红四军的种种情况。

于是,8月下旬,陈毅历尽艰险,终于抵达上海的党中央机关。

8月29日,中央政治局为陈毅的报告专门召开了一场秘密会议。

会议上,陈毅详尽阐述了红四军的现状与问题,其报告之全面、透彻,令与会者为之动容。

鉴于红四军的经验与争论事关重大,政治局决定由李立三、周恩来、陈毅三人组成一个特别委员会,深入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案。

事实上,早在8月21日,中央政治局便已收到红四军前委寄来的七大决议案,并针对此案发出了一封至关重要的指示信。

信中对红四军党内争论的诸多原则性问题做出了全面而准确的回应。

这封指示信,在之后的9月讨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结合全国形势、中央的指示,以及毛泽东多封重要信件,逐步理清了红四军的路线与方针,也促使陈毅在许多问题上思想得到飞跃提升。

多年以后,陈毅回忆起这段时光时,常常感慨,在上海那两个月,简直像上了两个月的训练班。

“九月来信”这一封重要的信函,是在周恩来主持下,由三人小组集体讨论,最终委托陈毅亲自执笔起草。

陈毅在这一个月的深思熟虑与反复斟酌中,愈加感受到毛泽东在政治路线上的独到见解和果敢决断,远胜其他同辈。

于是,陈毅在“九月来信”中,毫不避讳地指出了红四军“七大”及前委扩大会上出现的诸多问题,实际上,这是一次对自己的深刻剖析。

他不仅毫无抵触,反而主动参与决定“仍为前委书记”的决议,从路线的高度认可了毛泽东的领导。

中央的决策一出,陈毅毫不迟疑地接受了党中央的委托,重返红四军,准备向相关同志解释并说服他们。

9月28日,中央政治局正式通过了这份 “九月来信”。

1929年10月中旬,陈毅历经周折,终于回到了红四军。

抵达之后,第一件事便是派人将“九月来信”送往皎洋,亲手交给毛泽东。

陈毅还两次致信毛泽东,诚恳地邀请他回前委工作。

11月26日,毛泽东终于从皎洋启程,前往红军占领的汀州。

面对朱德、陈毅等前委委员,毛泽东诚恳地接受了党中央的批评,并明确表示愿意按照中央的指示,回到前委继续工作。

陈毅也在毛泽东面前坦诚地检讨了自己的不足。

11月28日,前委扩大会在热烈而融洽的氛围中召开,这是半年多来红四军第一次如此团结和谐的会议。

毛泽东、朱德、陈毅三人共坐一堂,气氛难得的融洽,仿佛此前的纷争从未存在。

毛泽东更是在同一天写给党中央和李立三的信中,满怀信心地说道:“我病已好……遵照中央指示,在前委工作。”

他坦然表明,红四军党内的团结,已在中央的正确指导下不再是问题。

他还在致李立三的信中,充满友情地写道:“多久不和你通讯了,陈毅同志来才知道你的情形。我大病三月,现全好了,但精神未全复元。”

字里行间,既有对中央的感激,也透出了对陈毅的深厚情谊,二人之间的隔阂已然消弭于无形。

这次党中央之行,不仅让陈毅对毛泽东的非凡才干有了更深的体悟,也让他成为促成毛泽东重返前委的关键力量。

反复敦请毛泽东复出,并协助毛泽东召开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终于迎来了著名的“古田会议决议”,为红四军乃至全国红军的发展方向定下基调。

若说毛泽东在红四军“七大”上黯然退职,陈毅的态度未免有些原因,但毛泽东重回前委书记的荣誉与责任,陈毅却居功至伟。

晚年时,陈毅偶然翻阅党中央文件,看到那句“陈毅同志已到,中央的意思已完全达到”,不由得老泪纵横。

这泪水,不仅为过往的艰辛和情谊,更为他们共同走过的漫漫革命长路。

参考资料:

试析古田会议前朱德与毛泽东之争

窦春芳 苗体君

毛泽东三赞陈毅_苏振兰

英雄所见略同——毛泽东和朱德在革命征程中的惺惺相惜_刘英志

说说你的看法

↓↓↓

赵氏宗亲
传承五千年华夏文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弘扬中国姓氏文化;定位打造人类族谱大数据,记录百姓家族历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