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看懂少帅张学良的大智大勇,才能明白为什么他被称为千古功臣

文化   2024-10-19 10:53   福建  


张学良,这位中国近现代史上独特且饱受争议的人物,在其短暂的政治舞台上,却为中国革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有人称他为丢失东北的千古罪人,但有人又称他为“抗战的千古功臣”。

从东北易帜到西安事变的惊天一捉,再到最终的“捉而复放”,透露着他那深藏的爱国情怀。

他在风雨飘摇的局势中,求索着一条救国的道路。

只有看懂少帅张学良的大智大勇,才能明白为什么他被称为千古功臣

张学良的破局尝试

美国记者斯诺曾回忆起1929年他在沈阳第一次见到张学良时的印象:“他是公开激烈反日的,他很想实现把日本赶出中国和把满洲现代化这两个奇迹。”

斯诺的眼睛虽戴着资本主义的镜片,却不难看出张学良心底那深埋的火焰。

那是一个在风雨飘摇中,背负着家国命运的将领,压抑又决绝的愿望。

“九一八”事变之前的中国,是一个沉沉入睡的巨人,四肢僵硬、身躯疲软,经济格局可谓是一片萧瑟,恍如一座荒凉的废墟。

帝国主义列强窥伺许久,将中国视作任意宰割的猎物。

经济,便成了他们最先瞄准的肥肉。

他们操控了中国几乎所有的命脉,无论是财政、金融,还是铁路、航运、轻工业、石油、电力、钢铁等行业,无不落入外国手中。

在其掌握之下,愈发显得中国的重工业,如瘦骨嶙峋的乞丐,几乎等于空无一物,着实让人哀叹。

日本的大量资本涌入东北,倾泻而下。

他们在那里设立了足足二百九十家工厂,遍地开花,日式银行也密布于东北各个角落。

他们一边大肆投资铁路和矿山,扶植自己的工商体系,一边发行纸币,吸纳存款,将东北的金融命脉死死攥在手中。

他们不惜通过东洋拓殖会社,恣意掠夺东北的土地,将所谓的“拓殖”美化为“开拓领土,移植人民”,其实不过是霸占土地,掠夺财富的幌子。

在这掩盖不住的侵略下,那些所谓的日本侨民肆无忌惮地涌入东北,数量高达二三十万。

日本政府借口他们的“生命财产有受侵害之虞”,便以武力干涉为借口,肆意扩大侵略范围。

明面上,“满铁”不过是一个经济机构,实则与关东军狼狈为奸,成为侵略东北的核心枢纽。

它不仅操控经济,还插手政治、文化各个方面,像一条巨大的毒蛇,贪婪地吞噬着中国的肌体。

甚至,他们不惜挥霍巨额资金,收买汉奸,拉拢中国的军阀和官僚,为日本侵略中国效力,进一步推进侵华计划。

到1931年,“满铁”已经膨胀成了一个巨无霸般的存在,拥有四亿多资本、三万四千八百名职工,其规模之庞大,足以令任何一个国家为之惊骇。

在日本侵华政策的推动下,“满铁”无所不用其极,令东北的政局风雨飘摇。

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在排山倒海般的国内外压力下,决然宣布东北易帜,与南京国民政府合作,结束了那段混乱黑暗的北洋军阀割据时代。

不仅粉碎了日本侵吞我国东北的野心,也捍卫了国家的领土与主权完整。

为抵御日本的虎视眈眈,张学良可谓励精图治,整军经武,修铁路、建港口,发展工业,誓要将满洲打造为现代化的坚固堡垒。

他先后修建沈海、吉海、大通铁路,还修筑了洮索、齐昂等铁路,并扩建了沈阳东站、北站。

其野心不仅在铁路,葫芦岛港的修建更是为东北经济开辟了新的出海口,打破了对日本控制下大连港的依赖,南满铁路的运营效益因此大大削弱。

张学良不仅修路建港,还注重发展工业。

他扩建了沈阳纺织厂、肇新窑业公司、兴奉铁工厂等,更有东北大学工厂的拔地而起,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为增强国防实力,他扩大了东三省兵工厂,新建迫击炮厂,支持该厂生产汽车,并计划建设东北飞机制造厂和沈阳汽车装配厂。

张学良未必是个纯粹的军人,倒更像是一个为了对抗日本的经济和军事侵略,在危局中奋力求生的筑梦者。

丢土非不抗,揽责为顾全

1930年,刚刚经历了“中原大战”的动荡,冯玉祥、阎锡山背叛南京政府,拖着军队四处横行,给本已摇摇欲坠的局面又增添了几分混乱。

此时,张学良率领东北军入关,勉强让蒋介石得以稳住局势,结束了中国军阀时代最后一场大规模的厮杀。

然而,冯、阎二人心怀不甘,广东、广西的军阀也在一旁虎视眈眈,静候东山再起的机会。

国势,实在如同风中残烛,一触即灭。

蒋介石忙于“剿共”,心力交瘁,哪有余暇去理会日本在东北的威胁?

再看张学良,东北军虽然骁勇善战,但面对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关东军,孤立无援之下,无异于以卵击石。

若此时冯玉祥、阎锡山等军阀趁机兴风作浪,掀起一场新的混战,蒋介石刚刚苦心经营的统一局面也将瞬间瓦解,四分五裂。

如此局面,国不成国,民不安生。

张学良固然对蒋介石言听计从,未曾逞一时之勇,但“九一八”的噩耗终究还是来了。

“不抵抗”政策断送了整个东北,也把张学良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成了背负“不抵抗将军”骂名的罪人。

东北是张学良父子数十年辛苦打拼的根基,丧失东北,对他来说,几乎等同于失去一切。

谁能料想,他竟甘愿在这样的局面下退缩?他岂能不想守住这片祖宗之地?

只是他认为东北军的力量不足以与日本抗衡,倘若孤军奋战,便是送命之局。

正如他在东北军请求出战时所言:

“我爱中国,我更爱东北,因为我的祖宗庐墓均在东北,如由余手失去东北,余心永远不安。但余实在不愿以他人的生命财产,作余个人的牺牲,且不愿以多年相随、屡共患难的部署的生命,博余一人民族英雄的头衔。日本这次事件,其势甚猛,我们必须以全国之力赴之,始能与它周旋。如能全国抗战,东北军在最前沿是义不容辞的。”

张学良内心希望蒋介石能够以大局为重,号召全国共赴抗战。

无论是公开通电,还是私下交谈,他一再表露出希望依靠全国之力抗击日本的坚定信念。

“九一八”事变之后,张学良遵从蒋介石的旨意,行的不抵抗的政策,实则是听命于全局、顾念国家大计的无奈之举。

倘若当年没有张学良的东北易帜,如今的山海关怕是成了国境线上的口岸城市了。

东北是否独立成国且不论,单凭当时的局势,两方势力谁都无力将其收回。

外蒙古已是前车之鉴,且一旦东北这头开了裂口,新疆恐怕也难保完璧。

单凭这一点,称张学良为民族功臣,未免也不算过誉。

至于后来的丢东北,追根究底,责任恐怕该归到蒋介石头上。

在这样的动荡中,张学良至少曾有那一瞬,试图挽狂澜于既倒。

可蒋介石呢?

东北的沦陷激起了全国的愤怒与责难之声,而那“不抵抗”的方针,首当其冲,成了众矢之的。

蒋介石本该承担起这份责任,但他却轻轻将这口锅抛给了张学良。

张学良非但没有推诿,反而大度揽责,将自己置于风口浪尖之上,1933年,他甚至以“引咎辞职”之姿黯然退出政坛。

而蒋介石,虽处在风口浪尖,却仍是全中国唯一能够号召各派、调动全国力量的人物。

张学良之所以甘愿背负“不抵抗将军”的骂名,正是为了不让蒋介石的威信瓦解,让中央政府继续稳住大局。

张学良认为,只有蒋介石能整合南北各派军阀、调动全国之力,与强敌周旋,抵抗外侮。

他并非不愿以一战挽回东北,但他更知道,若无全国之力相助,此时贸然出击,无异于以卵击石。

为照顾大局,张学良按蒋介石的意图辞职下野,在一片谴责谩骂声中登上了驶往欧洲的轮船。

千古罪人还是千古功臣

1936年12月4日,蒋介石亲临西安,声色俱厉地逼迫张学良、杨虎城继续“剿共”,不把西北这片土地搅个天翻地覆,他便决不罢休。

12月9日,西安的学生们为了纪念“一二·九”运动一周年,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爱国请愿游行。

蒋介石却毫不犹豫地下令张学良动用武力镇压。

张学良为学生们那种炽烈的爱国热情所深深打动,反倒在10日、11日接连向蒋介石进谏。

蒋介石不仅不为所动,反而怒斥他“犯上作乱”。

形势急转直下,张学良别无选择,只得与杨虎城密谋,决定以“兵谏”方式逼蒋抗日。

12月13日,张、杨向全国通电,陈述兵谏动机全然出于抗日救国,且保证蒋介石的安全,愿促其反省,提出了包括“改组南京政府”在内的八项抗日救国主张。

西安事变无疑是一次胆魄惊人的创举,但光有事变,还不足以使国民党立刻放下内战,与共产党携手抗日。

若只有西安事变,而没有张学良的从容周旋与最后的圆满结局,这一场大戏未必能收得住场。

日本帝国主义在事变后,立即试图把事件推向国民党与西北军之间的大规模内战,意图坐收渔利。

与此同时,亲日派也见风使舵,何应钦等人打着“救蒋”的旗号,积极鼓吹讨伐张、杨二人,甚至扬言炸毁西安,以取蒋而代之。

更为复杂的是以宋氏兄妹为首的亲英美派。

他们一心寻求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保蒋之命为先。

毕竟,随着日军侵华行动日益加剧,英国和美国在华利益受到严重侵害,而蒋介石是他们在中国推行统治的最佳代理人。

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国内局势,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果断提出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

张学良顺水推舟,将蒋介石安全送返南京。

及时扑灭了列强干涉中国的火苗,还巧妙化解了南京政府内部可能引发内战的两派争斗。

如此一来,国共两党再度携手,中华大地终于由四分五裂的内战走向了团结抗日的篇章。

张学良的送蒋之举,既消弭了事变后的紧张局势,又无形中加速了中国革命的进程。

当时,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仍是老调重弹,面对日本帝国主义步步逼近,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边缘,他却依然一门心思将兵力集中于“剿共”内战。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踏上漫漫长征之路。

1936年12月初,蒋介石再一次调集了飞机七十余架,集结三十余万大军,围困陕甘的红军,企图一举歼灭。

然而,他万万没有料到,西安事变的横空出世,彻底粉碎了他的第六次,也是最后一次“剿共”妄想。

张学良的历史功绩,远不止于捉蒋,更在于他那放蒋的明智抉择。

捉是壮举,放则为大智。

1937年1月,张学良幽居于奉化雪窦寺时,西北与南京之间的剑拔弩张已是山雨欲来,内战的火药味儿弥漫在空气中。

当他得知西安方面为解救他准备采取行动的消息时,心头不禁一沉。

他深知,若为救自己而再起内战,抗日的希望将化为泡影。

于是,1月3日,他致函东北军高级将领,恳切叮嘱他们“为国家、为西北、为东北,请详计之”,更直言:“凡有利于国者,弟任何牺牲在所不惜,盼勿专为我个人谋计。”

2月17日,他又写信给杨虎城,慨然道:“为国家牺牲无所吝惜,凡有利于国者,吾辈何有尚惜乎?”

他呼吁东北军团结一致,筹备抗日,以遂其初衷。

并再三鼓励官兵:“为国家努力杀敌,为东北雪耻复土,一切以国家民族为重,勿以学良个人为念。”

张学良以自我牺牲为代价,促成了中华民族一致抗日的宏大愿景,成全了大局,舍弃了自身。

你可以称他为千古罪人,但称其为“抗战千古功臣”,他同样当得此誉。

参考资料:

爱国爱民是张学良人生的主旋律_张友坤

千古功臣——张学良将军生平事略_张连周

说说你的看法

↓↓↓

赵氏宗亲
传承五千年华夏文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弘扬中国姓氏文化;定位打造人类族谱大数据,记录百姓家族历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