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安排
课程安排:🔗 深度思辨课:哲学37本原著导读-辩论方法预备
传统哲学旋风之旅
公元前5世纪,柏拉图《理想国》 什么是正义呢?对个人来说,当理性、欲望与激情各就其位,正义的人比不义者更加幸福。在城邦中,公民依照天赋各司其职,便能实现合理的政治制度。哲人率先走出了洞穴,是统治者的最佳人选。 课堂拓展:洞穴喻的象征;柏拉图的正义城邦是极权主义吗?从《理想国》到《法律篇》;《会饮篇》与古希腊的爱情观;雅典的牛虻,苏格拉底反诘法 |
公元前4世纪,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 美德即中道(golden mean),正如勇敢是怯懦与鲁莽的中道、慷慨则位于挥霍和吝啬之间。理智德性主要来自教导,而伦理德性产生于习惯,需要日常的不断践行。正确运用能力会帮助我们接近一种圆满的生活(Eudaimonia)。 课堂拓展:亚里士多德知识分类;《形而上学》讨论四因说;Martha Nussbaum's capability approach;穷人的经济学家Amartya Sen |
公元5世纪,奥古斯丁《忏悔录》 曾经的日子腐坏又脆弱,身上的罪让我痛哭不止,此刻传来孩子的声音:“拿起来,读吧,拿起来,读吧”。我随手翻开一章:“不可耽于酒食,不可溺于淫荡,不可趋于竞争妒忌,应被服主耶稣基督,勿使纵恣于肉体的噬欲”。不需要再读下去了,我读完这一节,顿觉一道恬静的光射到心中,溃散了阴霾笼罩的疑阵。 课堂拓展:摩尼教善恶二元论、新柏拉图主义、教父哲学家奥古斯丁对基督教的贡献、上帝之城与世俗之城的轮回 |
1641年,勒内·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录》 我怀疑目前为止的所有感知都是恶魔的欺骗,唯有“我”的存在可以通过思考确定。我闭上眼睛、捂住耳朵,用理性审查观念。我由不完美的观念推定出完美实体的观念,它必然来自上帝。
课堂拓展:我们都是“缸中大脑”;思维与广延,沿着前辈的道路,斯宾诺莎《用几何学的方式证明伦理学》、莱布尼兹认为“世界由单子构成”;身心二元论 |
1651年 ,霍布斯《利维坦》 竞争、猜疑以及追逐荣誉让人类陷于无休止的战争(nature state)。出于保全自我的理性,我们让渡部分权力,通过契约形式(social contract)形成了统一的人格利维坦(Leviathan)。它的身体由无数臣民组成,处在最高位置。主权者左手拿着牧杖,用以抵制教会权威对主权的侵蚀;右手执剑,象征国家高于贵族的法律与军事权力。 课堂拓展:自然状态下的人性较量,宛如刘慈欣笔下的《黑暗森林》;从君权神授到国家的利维坦形象,为什么说霍布斯是自由主义者;对比霍布斯、洛克和卢梭,不同的自然状态与社会契约;霍布斯在当下,米尔斯·海默的进攻现实主义(offensive realism) |
1690年,约翰·洛克《人类理解论》 心灵是一块白板,知识来自经验,经验是现实的表象(representative realism)。物体的能力性质分第一性(如大小、形状和位置)和第二性(如颜色、气味等)。外部经验提供简单观念(sensation),简单观念经过分析综合成为诸如独角兽、无限的数字、以及上帝等复杂观念(reflection),从而形成人类的知识。 课堂拓展:莱布尼兹《人类理解新论》——心灵不是白板而是大理石? |
1710年,乔治·贝克莱《人类知识原理》 贝克莱批判洛克的表象实在论,指出形状、大小等第一性的质并不比第二性的质更可靠。既然对象与观念间的关联无法确定,不如消灭物质,只保留观念,反正有上帝的感知做背书(To be is to be perceived)。 课堂拓展:奥康姆剪刀:“如非必要,勿增实体”;薛定谔的猫,主观唯心主义(idealism)和现代物理学有何联系? |
1748年,大卫·休谟《人类理解研究》 知觉分为印象(impression)和观念(idea)。根据经验得来的推论是习惯(habit)的结果,而不是理性的结果。怀疑主义的精髓在于悬置判断(agnosticism)。无论由经验而来的知性知识或是的情感意义上的道德判断,理性在观念的起源上的都不具有优先性。 课堂拓展:唤醒康德的“好人大卫”以及苏格兰启蒙运动先驱;温和怀疑主义(mitigated scepticism),桌球比喻消解因果律(causality),怀疑“自我”却不走到极端,不可知论;区分“实然”与“应然”,休谟的情感主义及好友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 |
1781年,1789年,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通过对理性本身、即人类先天认识能力的批判考察,确定它有哪些先天的、即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要素,以及这些要素的来源、功能、条件、范围和界限,从而确定它能认识什么和不能认识什么(phenomena vs. noumena),在这基础上对形而上学的命运和前途作出最终的判决和规定,其使命是为真正的、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提供坚实可靠的基础。一言以蔽之,康德给理性划定了边界,为信仰出了空间。
课堂拓展:回应“休谟难题”,哲学界的哥白尼革命、心灵的时空构成与十二大范畴;绝对律令的三个公式“普遍立法”、“人是目的”、和“意志自律”;《判断力批判》“美是自由的快感” |
1811--1816年,黑格尔《逻辑学》 大逻辑分为“存在论”、“本质论”和“概念论”。“存在论”研究直接性的认识阶段,在这一部分中范畴推演的特点是"过渡",亦即从一个直接性的东西过渡到另一个直接性的东西。在这个阶段,概念还处在"自在的"或潜在的阶段,其内容是尚未展开的。“本质论”研究的是间接性的认识阶段,在这一部分中范畴推演是"自为的"或处于展开过程中的阶段。"概念论"研究的是直接性与间接性的统一、自在与自为的统一,相互对立的概念现在消融为一个概念,在这一部分中范畴推演的特点是"发展",这是逻辑学的最后也是最髙的阶段。 课堂拓展:《哲学史讲演录》,绝对精神与辩证法;黑格尔论中国历史;黑格尔论法国大革命 |
1819年,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人受意志驱使,未满足时很痛苦,欲望实现了又倍感空虚。人生本就是一场的悲剧,对此,叔本华开出的药方是禁欲或审美(asceticism or aesthetics)。或者,我们还可以想象西西弗斯是幸福的。 课堂拓展:《奥义书》的佛家智慧;何为世界意志?联系道金斯《自私的基因》和弗洛伊德的《文明与破坏欲》;瓦格纳的音乐;喜剧与悲剧 |
1859年,密尔《论自由》 功利主义的目标是“给最多人带来最大的幸福(或最小的痛苦)”,为此,密尔界定了个人自由与社会权力的边界——只要不对他人造成伤害,个体应该不受干涉地做出选择,即便该选择违背常理或者十分愚蠢。以言论自由为例,正当的言论提供正确意见,而错误的言论也能带来讨论和纠正的机会。 课堂拓展:严复翻译的《群己权界论》;伤害原则;密尔的女权思想 |
1912年,罗素《哲学问题》 世界上有没有一种如此之确切的知识,以致于一切有理性的人都不会对它加以怀疑?在本书各章中,我主要限于谈论那些我认为可以发表一点肯定的和建设性意见的问题,因为单纯否定的批判似乎是不适当的。为了这个缘故,本书中知识论所占篇幅就比形而上学更多些,而哲学家们讨论得很多的一些论题,倘使加以处理,也处理得非常简略。 课堂拓展:从理发师悖论到《数学原理》;诺奖作品《婚姻与道德》;三种激情,学术、政治与爱情 |
1931年,库尔特·哥德尔《<数学原理>及有关系统中的形式不可判定命题》 数学无法被还原为一个完备和相容的系统。这是否意味着也不可能有一个的相容而完备的哲学信念?如果数学不是绝对真理,是否意味着没有任何东西能够作为绝对真理?人类心智是否可以用机械表达进行解释,或者本身就是一个相容状态机? 课堂拓展:假设我们存在于一个自然数的数字宇宙?推导Goodstein数列;希尔伯特的公理化设想 |
1953年,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 《逻辑哲学论》以命题的形式澄清了由事实组成的世界图景,对于美学、伦理学和形而上学这些无法用逻辑形式表达的问题,则需要通过“显示”来认识。而《哲学研究》重新将语言哲学捡回到日常语言中,将语言的实际运用、语言的功能作用作为出发点。书中“语言游戏”和“家族类似”等概念对语言哲学的发展意义深远。 课堂拓展:不可说的如何用“显示”表达?维特根斯坦前期与后期的转折 |
疯狂哲学家:擅闯者与局外人
1844年, 克尔凯郭尔《恐惧与战栗》 阿伽门农牺牲女儿的行为可以在伦理层面得到解释,但亚伯拉罕的献祭却十足荒谬,直到举起刀子的那一刻,他都深爱以撒,并且只能由自己承担一切后果。他在自由的悬崖边上感到焦虑与恐惧,最终义无反顾的跳了下去(the leap of faith)。 课堂拓展:《非此即彼 》,A先生与B先生的人生轨迹,主观真理与人生三阶段 |
1886年,尼采《善恶的彼岸》 “善恶”是虚假的价值,是庸众陷害强者的工具。道德是虚无的,我们必须重估一切价值,方能成为超人。 课堂拓展:如何理解“上帝已死”,《道德的谱系》与《快乐的科学》;永恒轮回和强力意志;尼采和瓦格纳 |
1942年,阿尔贝·加缪《局外人》 世界在本质上毫无意义。上帝并不存在,我们应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无论后果如何,人都应当真实地面对自己,而不被他人影响。世界对我们的个人价值莫不关心,正如我们对它那样。 课堂拓展:理解主角默尔索;何为荒诞?精读《局外人》片段 |
哲学与沉思
1793年, 威廉·布莱克《天堂与地狱的婚姻》 离经叛道通向智慧之宫。审慎是无能所追求的一位富有而丑陋的老处女。永恒爱上的是时间的产品。愚蠢的时间由钟衡量,但智慧的时间没法衡量。愚蠢是无赖的斗篷。羞涩是骄傲的外衣。监狱由法律的石头砌就,妓院由宗教的砖块造成。过悲笑,极乐哭。永远准备说真话,卑鄙的人就会避开你。卑鄙之于卑鄙者,正如风之于鸟或海之于鱼。——威廉·布莱克《地狱的箴言》(节选) 课堂拓展:浪漫主义;神秘主义,Tyger vs. Little Lamb |
1923年,纪伯伦《先知》 先知穆斯塔法在返乡途中驻足,为我们布施他心中的智慧,“爱......散布在每个存在周围,并慢慢扩散,包裹所有应然之物”,“生活的两个主要嘉奖——美与真理,我发现第一个在爱人心中,第二个在劳动者手中”。 课堂拓展:联系西方哲学史,无条件的爱、叔本华“刺猬的婚姻”等 |
1943年,圣埃克·苏佩里《小王子》 小王子与玫瑰吵架,负气出走,在各星球的漫游中,他遇到了国王、酒鬼、商人和地理学家..... 这些大人可真是怪。直至遇到一只情愿受到驯服(tamed)的狐狸,小王子明白了什么是爱。 课堂拓展:何为驯服?小狐狸的秘密;C·S·路易斯《四种爱》;龚苏萝·德·圣埃克絮佩里《玫瑰的回忆》 |
1974年,波西格《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对我来说,自己动手保养摩托车再自然不过,约翰却反对这么做,这一分歧呈现了两种思维的分裂。古典思维联系着理性和法则,浪漫思维有丰富的灵感与想象力,却对科技冷眼旁观。最终,我用“良质(quality)”调和了古典与浪漫、形式与功能,跟自己达成和解。 课堂拓展:quality vs. squareness |
心理剧:你该怎样生活
1905年, 弗洛伊德《性学三论》 弗洛伊德将性本能称作“原欲(libido)”,其心理学理论都是围绕这一概念展开的。《性学三论》可谓是“原欲”理论的代表,由三篇论文组成,详细论述了性倒错(Inversion)、神经症患者的性冲动、幼儿期性欲、青春期变化等主题。同时,在研究人类性欲的本质及发展过程方面,本书也提出了许多至今仍值得借鉴的精辟见解。 课堂拓展:理解弗洛伊德的时代背景和问题意识;解析艾玛的梦境、心理学的六种防御机制;阴茎妒忌(penis envy)和阉割情节(castration complex);弟子荣格的精神分析,《记忆、梦境与反思》 |
1956年,弗洛姆《爱的艺术》 智慧果实让人类意识到自身的差异与孤独,我们尝试以狂欢、从众或者创造来取得和谐,然而这些方式都无法实现人与人的结合。爱是一们艺术,其本质包含了照顾、责任、尊重与了解。关于爱的实践,我们必须自律、专注、耐心,体察到爱对己身的重要性。 课堂拓展:爱为何来源于耻感;弗洛姆批判工业社会的假爱情 |
2000年,德波顿《哲学的慰藉》 有这样一小群思想者,他们的共同爱好在于就人生最大的痛苦根源向我们说一些宽慰而切合实际的话。他们可以帮你度过一些艰难的时刻——比如没有钱支付房租、或者软弱尴尬的时刻,甚至是一次心碎。 课堂拓展:苏格拉底的与世不合,塞内卡的从容赴死 |
20世纪的“主义 ”:政治与个人
1848年,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资产阶级曾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它创造了奇迹,也产生出自己的掘墓人。当资本回报大于经济增长,贫富差距会持续扩大。共产党人就是要消灭私有制,把资本变为公共的,让劳动者获得自由。全世界的无产者们要联合起来,你们失去的只有枷锁,获得的将会是整个世界。 课堂拓展:从青年黑格尔主义到历史唯物主义;以“阶级(class)”为单位的历史分析,路易·拿破仑的雾月十八日;工人的异化(alienation)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美好向往;托马斯·皮凯蒂《21世纪资本论》 |
1923年,萨特《存在与虚无》 萨特划分了自在的存在(being-in-itself)和自为的存在(being-for-itself)。自在的存在是其所是,如一块杯子打碎了也还是杯子,它的存在总和它本身相符合。作为自为存在的人却不一样,人没有预定本质,以虚无的形式存在。无法抵制的虚无让我们担负着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并在他人注视下感到焦虑,但也正因为虚无,才有了自由选择的可能性。 课堂拓展:咖啡店侍者的bad faith;自在与自为;他人的注视如何让你感到不适?;为何一定要自己下决定?萨特给一个青年的参军意见;他人即地狱,萨特和波伏娃的open relationship |
1979年,彼得·辛格《实践伦理学》 平等的考虑(equality of consideration)可以理解为一种最低保障。随着科技进步,许多关键问题应该以自己的头脑去探索,不要被传统的沉重锁链妨碍我们用科学和技术给每个人带来最大的益处。在本书中,作者沉入许多具体的论题,考察人际平等的意义、援助穷人的义务、安乐死、人类与其他物种界限的道德意义。他试图表明,理性可以在伦理学中扮演一个角色。 课堂拓展:功利主义和援助的义务,为什么要帮助陌生人?;物种主义(speciesism)和动物的权利 |
1991年,沃尔夫《美貌的神话》 女权主义历经四波浪潮,诉求不断演化。作为第三波女权的发言人,沃尔夫抨击了上世纪90年代的社会状况——“法律和物质上的突破越多,社会构建的美貌压迫就越加严格、沉重和残酷..... 过去十年,女性突破了权力结构的封锁。与此同时,厌食障碍呈几何式增长,美容业一跃成为领头行业”。
课堂拓展:构建主义和本质主义;鲁迅《娜拉出走以后》;Cameron Russell’s TED Talk |
哲学前沿:活标本
1944年, 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启蒙的辩证法》 集权主义的困扰让我们反思理性,启蒙消除了旧的宗教神话,又堕落成新的更加野蛮的神话形式。统治者和大众媒体构建出世界的合理性,把对“合理观念”构成威胁的人妖魔化,正如纳粹宣传家做的一样。
课堂拓展:康德《何为启蒙》;柏拉图“高贵的谎言”;批判以好莱坞为代表的文化工业 |
1971年,约翰·罗尔斯《正义论》 罗尔斯付社会契约和功利主义进行改良,集中探讨了社会分配的正义问题,力图建立一个道德上值得追求、实践上可行的正义原则。他像魔法师一般拉下无知之幕(the veil of ignorance),屏蔽掉性别、信仰等诸多属性,进而确定正义的两大原则:第一、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权利去享有一些列基本自由;第二、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应当这样安排:对社会中最弱势的人最有利(the least advantaged)以及在公平的平等机会条件下,职位与工作向所有人开放。 课堂拓展:自由主义的谱系,自由平等主义与自由至上主义等对比 |
1985年,丹尼尔·丹尼特《达尔文的危险观念:进化和生命的意义》 达尔文的观念就像万能酸,它能溶解文化、伦理、政治、宗教学,使之焕然一新。自然选择作为一种算法,可以完美解释人类意识。就像道金斯所言:即使生命存在设计者,那也是一位盲眼钟表匠。 课堂拓展:图灵测试,中文屋测试,机器人休眠仓思想实验,直觉泵 |
意义与解释:欧陆哲学风影
1929--1935年, 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 革命为何迟迟没有发生呢,不是说的共产主义的幽灵早就在欧洲上空飘荡了么?对此,革命家葛兰西提出了文化霸权理论(culture hegemony):资产阶级占据着各阶层的文化领导权。人们通过购物、看电影等方式认同着(consent)主流文化,逐渐受到腐蚀。想要成为真正的革命家吗?不妨像奥威尔那样深入社区,成为有机的知识分子(organic intellectuals)。 课堂拓展:21世纪资本论作者皮可蒂新书《资本与意识形态》;乔治·奥威尔《巴黎伦敦落魄记》 |
1975年,福柯《规训与惩罚》 对比18世纪的阴森刑法和现代监狱制度,社会似乎更文明了。然而,温和的背后是深入到毛细血管的权力,“环形监狱”只是一个公式,可怕的是,它几乎蕴藏在社会的每个角落:学校、医院、疯人院中......
课堂拓展:福柯《疯癫与文明》、电影《飞跃疯人院》、福柯和乔姆斯基的辩论:关于人性、公正与权力、全景敞视主义、解构主义 |
1977年,路思·伊瑞葛来《此性非一》 女性本质或主体地位并不存在。在男权文化的构建下,她们总是和母亲角色联系在一起,作为“他者”存在着。女性形象应该怎样呢,作者没有定义,而是留出一个多面相的空间。 课堂拓展:李银河《女性主义》、奥巴马《我父亲的梦想》 |
1979年,桑德拉·吉尔伯特和苏珊·古芭《阁楼上的疯女人》 在经典中,那些疯女人们花枝招展、野心勃勃、作恶多端、自取灭亡......但本书作者桑德拉·吉尔伯特和苏珊·古芭告诉我们,每个温顺善良的女人背后,都或多或少拖着一个癫狂的影子。疯女人伯莎就是另一个简爱,正因为她一把火烧掉了象征男权的桑菲尔德庄园,简爱才得到一个真正平等的婚姻。伯莎葬身火海,简爱身上的野性部分被去除,成为符合社会规范的妻子。 课堂拓展:《白雪公主》童话的女性主义解读 |
1982年,茱莉亚·克里斯蒂娃《恐怖的权力:论卑贱》 在儿童脱离母体前,语言的法则已经以韵律、音调等符号(semiotic)形式在物质层面开始运行。作为过程中的主体,男性通过摈弃(abjection)母体成为真正的主体,而女性气质被贬抑为母体功能,被社会拒绝。 关键词:符号和象征(semiotic and symbolic) |
课程报名
教师简介
向杨,芝加哥大学社会学博士在读。四川大学生物技术基地班本科,芝加哥大学政治学与社会学硕士。“羊说”公众号创办人,专访众多政治、社会、文化界领袖。十三年持续从事英语教学和管理。
2010年外研社演讲大赛全国季军;
2009年中央电视台希望之星风采大赛四川省冠军;
屡次在国际英国议会制辩论赛获奖;
人事部口、笔译二级(CATTI);
托福118,口语写作阅读满分。
演讲、辩论教练;托福雅思词汇,GRE教学专家;留学规划申请专家。
众多学生获得各类演讲大赛全国大奖,不少考入世界著名高中大学,如全美排名第一的高中Phillips Academy Andover(菲利普斯·安多弗)。指导学生申请成绩斐然,如帮助成功申请斯坦福大学东亚系博士。
向杨的微博:向杨Alan
微信公众号:xy88chic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