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媾疫是媾疫锥虫所引起的慢性原虫病,
寄生于马属动物的泌尿生殖器官黏膜内。
马媾疫锥虫是一种单形性虫体,长18-34微米,宽1-2微米。呈卷曲的柳叶状, 前端尖锐,后端稍钝,虫体中央有一个椭圆形的核,并有由后向前延伸的鞭毛和波动膜。
锥虫在宿主体内进行分裂增殖,一般沿体长轴纵分裂,由一个分裂为二个虫体。它的传播主要是因病畜与健康畜交配时,由于生殖器官黏膜的接触而感染。
马媾疫锥虫为一种鞭毛虫,在形态上与伊氏锥虫无明显区别,以无性分裂法进行繁殖,只感染马属动物(马、骡、驴),人工感染各种实验动物均不易成功,需经盲传数代才能感染成功。
临床症状按时间顺序可分为水肿期、皮肤丘疹期、神经症状期、全身症状期。
· 公马一般先从包皮前端开始发生水肿,逐渐蔓延至阴囊、阴茎、腹下及股内,触诊呈面团状,无热无痛。尿道黏膜潮红肿胀,流出黏液,尿频,性欲旺盛。
· 母马阴唇水肿,阴道流出黏液,后期可出现水疱、溃疡及无色素斑。
在生殖器炎症后1个月,出现皮肤丘疹期。
病马颈、胸、腹、臀部等特别是两侧肩部的皮肤出现扁平丘疹,圆形或椭圆,直径5~15 cm。中间凹陷,周边隆起,称“银元疹”。
特点是突然出现,多在中午,消失迅速(数小时到一昼夜),然后再出现。
以局部神经麻痹为主:
1、腰神经及后肢神经麻痹,表现为步样强拘,后躯摇晃,跛行。
2、面神经麻痹时嘴唇歪斜,耳及眼睑下垂。
3、咽麻痹时呈现吞咽困难。
全过程中体温一时性升高,后有稽留热。后期病马逐渐贫血、消瘦,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最后极度衰竭而死亡。
如有以上症状可做初步诊断,确诊应采取尿道或阴道分泌物或丘疹部组织液发现锥虫。形态与伊氏锥虫无明显区别。
病料接种于鼠、免等盲传1代可有助于诊断,但未必成功。
补体结合反应中的补反抗体在感染3~4周出现。该方法为国际贸易指定试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马媾疫的IFA也用于定性试验,或用于CF试验中可疑结果的进一步检测。ELISA技术已建立。
还用过放射免疫试验、对流免疫电泳和琼脂凝胶免疫扩散试验(AGID)。AGID用于确诊阳性反应试验和检测补体血清。可应用0.8%Tris缓冲液琼脂糖7孔型试验方法,将CF试验抗原加到中心孔,阳性对照血清和被检血清加人外周孔。
可试用治疗伊氏锥虫病的药物进行诊断性治疗。
目前,我国基本消灭本病,如发现病畜,除非特别名贵种马,否则应淘汰处理。
开展人工授精、引进马匹先隔离检疫、公马在配种前用喹嘧胺预防盐进行预防(公马的生殖器可用10%的碳酸氢钠溶液或0.5%氢氧化钠溶液冲洗)、公母马分开饲养、阉割无种用价值的公马。
治疗用药物同伊氏锥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