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流产背后的“神秘杀手”—沙门氏菌

2024-09-14 10:32   河北  

01

临床特征:

马流产沙门氏菌病又称为马副伤寒,是主要由马流产沙门菌引起的以马属动物中后期流产为特征的传染病。马流产沙门氏菌病的主要污染来源是病畜带菌畜



马沙门氏菌病的潜伏期长短不一,短的10-15天,长的可达4-8周。

 

孕马:流产特征。流产前通常无先兆而突然发生,妊娠后期的病马可有轻微腹痛,频频排尿,乳房肿胀,阴道流出血样液 体,有时有战栗、出汗等先兆。流产时,通常是胎儿、胎衣一起娩出,很少有胎衣停滞现象。流产后,恶露由红色变为灰白色,逐渐自愈。如继发子宫内膜炎,则体温升高,全身症状转重,阴道流出污秽不洁的红褐色腥臭液体。如不及时治疗,可因败血症而死亡。 



幼驹:体温升高达40℃以上,呈稽留热或弛张热,精神沉郁,食欲减少或废绝,呼吸、脉搏增数。有的出现肠炎、支气管肺炎;有的于四肢发生多发性关节炎,有热有痛,触摸有波动,跛行,严重的卧地不起;有的在臀、背、腰或胸侧等处出现热痛性肿胀,有时自然消散,有时化脓坏死;个别发生眼前房蓄脓。症状严重者可转为败血症而死亡。 


公马(驴):病初体温升高,结膜潮红、黄染阴囊、睾丸发生热痛性肿胀,病程长的变得硬固;有的病马发生关节炎,鬐甲部出现脓肿,脓肿破溃后很容易形成瘘管。 



此外,鼠伤寒沙门氏菌和肠炎沙门氏菌可引起马的急性胃肠炎,若治疗不及时,病死率很高。




02
流行情况:


全球流行情况:


1893年首次详细描述了该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上世纪中期,美国通过实施消毒、疫苗接种等一系列防控措施,成功的控制了该病。然而,该病在许多欧洲、亚洲国家和其他地区仍不断发生。


20世纪90年代日本频繁报道该病的发生。HONG针对1988-1989年母马繁殖能力丧失的原因展开了流行病学调查,通过对1211份样品(包括流产胎儿、死胎、早产幼驹等)进行病理学和微生物学检查,结果发现导致母畜繁殖障碍的传染性因素仅占总体的1/3,而沙门菌的占比非常少。随后,1997年日本学者MADIC报道了一起马场流产疫情,该马场共有38匹马,流产率高达80.76%。在26匹怀孕的马中,有21匹马在没有任何症状情况下流产,且主要发生在妊娠中后期(5-10个月)。作者通过对4例流产胎儿进行细菌学检查,最终确定导致流产的病因是马流产沙门菌感染。同期,日本学者AKIBA报道了在1987-1998年间,从流产胎儿组织中分离到20株马流产沙门菌。自21世纪以来,该病在日本依然流行。2016年,日本报道了4例孕马流产的病例,经细菌分离鉴定,同样将病因确定为马流产沙门菌感染


21世纪以来,该病在阿根廷的报道也频繁出现。2012年,阿根廷学者报道称,他们从3匹流产马胎儿和胎盘中,通过病原分离的方式,在胎儿肝脏、心脏、脾脏分离出了马流产沙门菌。同年,BUIGUES报道阿根廷暴发了由马流产沙门菌感染导致的大量孕马流产现象。近年来,阿根廷仍持续出现因马流产沙门菌感染导致的流产情况,其中2020年,阿根廷的学者报道称,在2011-2016年间,他们先后分离出27株马流产沙门菌,并对病原体的毒力基因进行了测定。目前该病已经成为危害阿根廷马业发展的重大传染病。


1997年克罗地亚学者曾报道过由马流产沙门菌感染导致马匹出现高达72.96%的流产率,其中26匹孕马中有20匹马出现了流产。到21世纪,马副伤寒在克罗地亚仍未消失。2016年,ŠTRITOF报道了两起由马流产沙门菌感染导致的马匹流产事件,其中一起发生在18匹孕马中,流产率较低,为11.1%(4/18);而另一起流产率较高,达44.44%,发生在同样有18匹孕马的养殖户中,有8匹出现了流产。



马副伤寒同样在意大利也经常发生。MARENZONI分析了意大利中部103例导致马流产、死产和新生儿死亡的原因,发现除了EHV感染是导致马匹出现流产最重要的传染病原因外,马流产沙门菌也是导致马匹出现流产的重要因素。GRANDOLFO随后报道了一起由马流产沙门菌感染导致的马匹流产事件,34匹孕马中有10匹出现了流产,流产率为29.4%。其余的马匹虽没有流产,但产下来的幼驹感染马流产沙门菌的几率较大,且病死率较高。其中,24匹产下的幼驹中,有11匹先后出现了严重的关节炎、跛行和腹泻等副伤寒症状,发病率达到45.83%,而在发病的11匹马驹中有死亡7匹,病死率高达63.64%。对于该养殖场来说,34匹孕马中所产的幼驹最终只有13匹存活,幼驹整体存活率仅为38.23%。


此外,该病在俄罗斯印度等国家也有相关报道。其中NEUSTROEV统计了俄罗斯4个感染马流产沙门菌的牧场生产情况,其生产率范围仅为34.0%-44.0%,这意味着超过50%的母畜会因感染马流产沙门菌而流产,流产的暴发给牧场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印度研究学者也报道了该国的马流产疫情,并相继开展了针对马副伤寒弱毒疫苗的研究,以减少马流产沙门菌感染对该国马属动物产业造成的经济损失。此外,该病在澳大利亚、哈萨克斯坦等国家也有报道。



中国流行情况: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华北西北东北等养马地区也陆续爆发马流产沙门氏菌病,并造成了比较严重的经济损失。建国后马副伤寒曾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流行,但自上世纪80年代至2010年前间,国内几乎没有该病的报道,也导致科学界对这一传染病的忽视。自2010年以来,由马副伤寒导致的大面积马流产在中国再次暴发我国关于该病。2014年我国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最先出现大批马流产,流产率66.7%,之后5年陆续在呼伦贝尔市点状暴发,流产率20-100%。自2017年以来,本团队通过对全国送检流产样品进行检测以及结合国内文献报道发现,目前该病在我国新疆、内蒙古、黑龙江、河北、山东、吉林、辽宁、河南、甘肃多个省份流行。自2024年3月份以来,本团队对近20家马场(驴场)流产病例进行了确诊,所有流产病例均确诊为马流产沙门菌感染,目前该病仍在不断蔓延,将对我国马属动物产业产生严重影响,该病的防控刻不容缓。



03
防控策略:


该病的防控需要采取综合策略。目前马驴流产疫情严重,为防控规模化养殖场马流产沙门菌病的发生,可以采取“养、检、封、免、隔、处、消”七字防控策略,即:


1.加强饲养管理,提高马驴自身对疾病的的抵抗力;


2.对疫病进行检疫检测,明确群体对特定疾病的抵抗状态;


3.采用封闭群体饲养模式,减少不必要的外来引进的风险;


4.对马驴进行疫苗免疫接种,有效防止传染病发生;


5.对新引起场的马驴进行隔离,结合疾病发生时动物隔离措施;


6.妥善和及时处理疾病发生时的传染源和疾病传播危害


7.加强日常消毒并在疾病发生时对污染区域的彻底消毒处理



采取综合疫病防控策略,可有效防止或降低传染病的发生,挽回并且增加养殖效益。



疫苗接种是防治马流产沙门菌病最有效的手段,上世纪70年代房晓文等科学家用醋酸铊培育成的沙门氏菌C355弱毒菌苗,应用广泛。为解决当前马(驴)流产疫情问题,疫苗已于2019.8月在哈兽维科公司恢复生产。


END



参考文献:

[1]胡哲,郭奎,王金慧,初晓雨,王垚鑫,王晓钧.我国马、驴流产沙门氏菌病的研究进展[J].中国畜牧业,2022,(12):49-50.

[2]王欣.马沙门氏菌病的流行与诊治方法[J].现代畜牧科技,2017,(04):129.

[3]蔡红红,张莉英.马沙门氏菌病的临床症状和综合防治[J].吉林畜牧兽医,2021,42(10):70-71.




E马网
您身边的马属动物疫病防控专家,分享关于马的一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