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论文对那达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下的蒙古国那达慕赛马,以及来自中国、俄罗斯、韩国等国家不同地理文化背景下的21个不同地方家马品种,共计248匹家马的DNA样品进行群体基因组学研究,深入探讨那达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如何促进蒙古马遗传资源的保护,并强调地方家马品种传统价值在遗传资源保护中的重要性。
研究结果表明,家马地方品种的杂交繁育与地区赛马传统密切相关。赛马传统浓厚且杂交监管不足的地区显示出较高水平的外来品种遗传渗入,正如我国内蒙古和新疆地区的种群。然而,在蒙古国,尽管赛马传统浓厚,但在保护蒙古马经济与文化价值的政策下,有效地减少了此类基因渗入。
谈到如何保护蒙古马种质资源,陶克涛博士认为,它的核心问题就是保护和开发蒙古马的传统价值。
虽然我区马产业处于转型期,农牧业机械化和现代化的普及逐步代替蒙古马的役用价值,但蒙古马的传统文化价值依然保留着,应结合国家家马遗传资源保护政策与战略,通过保护蒙古马在传统那达慕赛马比赛中的价值,促进蒙古马遗传资源的保护工作。
他还提到,目前我区那达慕赛马的管理不够完善,杂种马的盛行正在削弱蒙古马的传统文化价值,也削弱了牧民饲养纯种蒙古马的积极性,这对蒙古马种质资源保护带来了极大威胁。今后的研究将侧重于如何规范化管理传统那达慕赛马活动,从而保护蒙古马的传统价值以及纯种特征和遗传多样性。
为了促进我国从种质资源大国向种质资源强国转变,《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2030年)》将种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列为优先行动之一。2006年,蒙古马被列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成为首批138个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之一。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大力发展马产业,打造马文化并弘扬“蒙古马精神”,使蒙古马成为内蒙古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如何保护蒙古马种质资源,促进内蒙古马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马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芒来教授团队此项研究对于蒙古马种质资源的保护以及内蒙古重点打造以我国草原马品种为主的特色马产业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从而确保地方家马品种在农牧业中得以长期保护和发展。
该研究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作维持和保护地方家马品种经济和文化价值的纽带,为保护地方家马品种的遗传资源并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成功案例和启示,揭示传统马文化在遗传资源保护中的关键作用,为保护蒙古马种质资源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借鉴,同时对推进内蒙古挖掘和弘扬“蒙古马精神”及相关文化活动,大力发展特色马产业,促进地方经济增长,推动国家种质资源保护战略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https://doi.org/10.1111/conl.13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