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马伊氏锥虫病的悄然来袭(上)

2024-11-13 18:00   河北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马伊氏锥虫病又叫苏拉病,是由吸血昆虫传播的血液原虫病。马一般是急性经过,不经治疗几乎可全部死亡。病马临床呈现进行性消瘦、贫血、间歇热、结膜出血、黄疽、心机能衰退,体衰和神经(主要是后躯麻痹)等症状。牛、骆驼、象等也可感染。

本病世界各地广为分布,一般多认为印度是本病流行的起源,以后随牛只的购买运输,逐步蔓延到东南亚和非洲各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本病广泛流行于我国南方各省,云南思茅民间曾流行着“十个马骡九个倒,剩下一头毛驴不吃草”这样一句话,虽然不是精确统计,也足以说明本病危害的严重情况。我国马、牛伊氏锥虫病曾发生于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福建台湾、江西、安徽、湖南、湖北、江苏、浙江、河南和山东等省(区)。目前本病在上述地区中仍有零星发生,稍不注意就有扩散、蔓延的危险,因此应加强防范。
01


病原介绍



锥虫科(Trypanosomatidae)锥虫属(Trypanosoma)的伊氏锥虫(Trypanosoma evansi)是一种原生生物,体长18~34微米,宽1~2微米,呈蜷曲的柳叶状,运动胞器是唯一的一根鞭毛。

前端尖锐,后端稍钝,虫体中央有一个椭圆形的细胞核,后端有呈小点状的动基体

动基体位于锥虫体内唯一的线粒体内,含有丰富的脱氧核糖核酸(DNA),谓之动基体DNA(KDNA),能自我复制。

动基体由生毛体和副基体组成,鞭毛由生毛体生出,并沿着虫体表面呈螺旋状地向前延伸为游离鞭毛(长约6微米)。

鞭毛与虫体之间有薄膜相联,虫体运动时鞭毛旋转,此膜亦随之波动,故称为波动膜

虫体对外界抗力很弱,干燥,阳光直射很快死亡。常水中崩解。50℃,5min死亡。

02


生活史



锥虫种类多,分别寄生在各种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血液组织液中。有个别种类如枯氏锥虫则寄生在人的细胞内。

除马媾疫锥虫是通过交媾直接传播外,所有寄生在脊椎动物的锥虫均要依赖某些昆虫(如采采蝇等)进行传播。带有锥虫的脊椎动物血液被媒介动物吸食后,锥虫因生活环境改变,在媒介动物消化道中依次经过无鞭毛体或前鞭毛体上鞭毛体后循环锥鞭毛体几个不同的发育阶段。

在媒介动物中只有这种后循环锥虫对宿主才有感染力。当媒介再次叮咬宿主时,便把后循环锥虫输入宿主体内。伊氏锥虫在媒介消化道中不进行任何发育,它靠媒介在吸血后短时间内作机械传播。锥虫的生活史因种类而异。

锥虫主要通过胞饮作用从宿主获得营养,所有锥虫均可在体外连续培养

03


流行病学



伊氏锥虫寄生在动物血液(包括淋巴液)和造血器官中,以纵二裂法进行繁殖。由虻及吸血蝇类(厩螫蝇和血蝇)在吸血时进行传播。这种传播纯粹是机械性的,即虻等在吸食病畜血液后,锥虫进入其体内并不进行任何发育(生存时间亦较短暂),当虻等再吸其他易感动物血时,即将虫体传入后者体内。

本病的传染源是各种带虫动物,包括隐性感染和临床治愈的病畜。在我国南方主要带虫动物是黄牛和水牛。据调查,过去广东当地黄牛及水牛带虫率为2%~25%,骆驼可达5年之久,此外如犬、猪、某些野兽和啮齿动物等都可以作为保虫者。




伊氏锥虫主要由虻类和吸血蝇类机械性地传播。除经吸血昆虫传播外,消毒不完全的手术器械及注射用具也可传播本病,还可经胎盘感染经过消化道的伤口感染。人工抽取病畜的带虫血液,注入健畜体内,能成功将本病传给健畜。伊氏锥虫病宿主范围广,其中以马、驴、骡、犬易感性最强。实验动物中,大白鼠、小白鼠具有极强的易感性,小白鼠在人工接种后多在10d内发病死亡。骆驼、牛则易感性较弱,少数急性发作而死亡,但多数呈带虫状态。




本病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发病季节和流行地区与吸血昆虫的出现时间和活动范围相一致。我国南方气候温暖,吸血昆虫几乎四季都有,但以7~9月份流行。


下期将为大家继续介绍伊氏锥虫病的诊断和防治,敬请期待!

END


E马网
您身边的马属动物疫病防控专家,分享关于马的一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