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破假黄金,不能光让消费者擦亮眼睛|新闻眼

职场   2024-11-16 14:11   北京  

今日新闻眼


识破假黄金,不能光让消费者擦亮眼睛

不能限定985、211,隐性就业歧视同样不该忽略

“仅退款”应不断完善

打生长激素“卷身高”硬上“科技与狠活”是鸡娃还是坑娃

预付卡如何消费不能任由商家“一言堂”



1

识别假黄金

不能光让消费者擦亮眼睛


黄金也能注水?一名消费者拿着一个月前购买的足金999手镯,去一家回收店准备卖掉,手镯剪开后,中空部分却流出了疑似是水的透明液体,排空液体后,手镯“缩水”2.51克。除了注水,市场上还有掺铜、银、锡等金属的低纯度黄金,甚至还有用各种合金冒充的、不含一点黄金的纯假黄金。


微评

很多人都不理解,不是有鉴定证书吗?遗憾的是,只有消费者想不到,没有黑心商家办不到,诸如鉴定证书、检测报告等象征着专业认证的背书,都沦为造假产业链上的一个环节。而置身于骗局环伺之中,连行家都可能难以辨识清楚,更何况是普通消费者了。


黄金属于贵金属,价值高昂,一旦遭遇虚标纯度、克重,即便是点滴大小都对应着不菲的价格;而且黄金鉴别门槛较高,消费者举证难度较大,因此假黄金会给消费者造成严重损失,必须严格监管、整顿。假黄金的套路越来越深,光靠消费者提高警惕,显然远远不够。有关方面应继续畅通受理消费者投诉渠道,接到线索后各方协同发力,深挖造假产业链、造假团伙,依法调查和严惩这些售假商家


此外,考虑到如今线上售假泛滥,监管部门也要将线上平台作为监管重点,这实际也是当下消费者维权的重点难点所在。这也需要平台方面积极配合,对诸如乱标“足金999”、售卖虚假鉴定书、知假售假等行为进行清理和惩戒。只有斩断了各种配合造假的环节,才能真正实现遏制造假的目的。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行政执法部门应该与时俱进,积极作为,不断更新执法手段,有效查处造假商家,维护健康的市场秩序。


(光明网)


2

不能限定985、211

隐性就业歧视同样不该忽略


日前,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2025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其中提到,严格落实校园招聘“三严禁”要求(严禁发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严禁发布违反国家规定的有关性别、户籍、学历等歧视性条款的需求信息,严禁发布虚假和欺诈等非法就业信息),积极营造公平就业环境。这一规定再次引起舆论关注。


微评

说是再次,是因为早在2013年,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工作的通知》中就提出了这个“三个严禁”,之后每年教育部都会重申,而每年都会引起舆论关注。这一方面反映了教育部治理就业歧视、倡导公平就业的决心,而另一方面也暴露出大学生就业中仍存在学历歧视“老大难”问题。值得注意的是,“严禁发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这一治理学历歧视的规定还存在两大局限。


其一,这是针对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举办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招聘活动,即校园招聘,而对于社会招聘,则基本“管不着”。这很大程度影响了“禁令”的效力。其二,禁令要求的是在招聘信息(广告)中不得出现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样,这针对的是有形的、明目张胆的学历歧视,而当前存在的学历歧视,更多是隐形的。这种隐形的学历歧视是很难治理的。按学历选人,否认了普通院校学生的努力,也会进一步刺激基础教育阶段的“名校情结”,加剧高考中的高分复读现象。


因此,针对学历歧视,还需进一步加大治理力度。首先,要把“严禁发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拓宽到所有招聘中,而不只是校园招聘。全社会要意识到学历歧视的危害,按学历选人不是真正重视人才,反而会人为堵死低学历求职者的发展空间。只有对学历歧视动真格说“不”,才能真正破除“唯学历”“唯名校”的用人导向,给所有求职者平等的就业竞争环境,也让学生走出学历内卷之困。


(新京报评论微信公众号)


3

“仅退款”应不断完善


近期,“仅退款”引发消费者讨论。这种不用退货、直接申请退款的规则,初衷是好的,消费者在遭遇货不对板等情况时,可以更好地挽回损失,也得到消费者普遍称赞。


微评

但由于适用情形和规则不完善,出现了少数人恶意申请“仅退款”,直接“薅羊毛”。商家维权成本高,不少选择息事宁人,由此也产生了一些买卖合同纠纷,扰乱了市场秩序


要全力以赴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也要旗帜鲜明保障商家合法权益。比如,借助大数据模型,识别异常的“仅退款”行为;收集买卖双方反馈,为消费者和商家提供申诉通道……严格限定“仅退款”适用范围,畅通商家维权渠道,有助于找到合理解决买卖纠纷的更优途径。


各方对“仅退款”的关注,反映出对良好消费环境的共同期待。商家提供质优价美的商品、诚信经营,消费者合理运用各项规则、诚信消费,平台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保障,才能共同营造有活力、有秩序、更和谐的消费生态,合力促进行业长远健康发展。


(人民日报)


4

打生长激素“卷”身高

硬上“科技与狠活”

是鸡娃还是坑娃


鸡娃赛道“卷”向了身高?为了跟上儿童身高体重表,一些家长蜂拥前往医院,不惜花费重金、采用打生长激素等极端手段来促进孩子生长发育。随着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绝大多数孩子都可以获得不错的营养供给,个头蹿得也比过去快。但现实中,还是有孩子的身高达不到家长的期望,搞得全家人坐立难安。一些家长判断孩子“太矮”并非基于严谨的科学判断,而是从朋友圈、微信群等社交媒体道听途说了一些信息,就盲目陷入了“身高焦虑”,有的甚至误入各种“偏方”增高的骗局。


微评

一些家长被似是而非的结论带得“血压”上升,继而想着用“科技与狠活”给孩子拔苗助长。不只是身高,在当下的儿童成长教育中,这样的焦虑性内卷比比皆是。比如,一到假期,大量“xx暑假最可怕”的视频、文章就占领各大社交媒体平台,以“关爱学习”之名、行“恐吓营销”之实;再如,教育投入上“提前起跑”的概念被无限炒作,从面临高考的高中阶段,蔓延至中考、小升初,甚至入侵幼升小乃至胎教……


为什么今天的教育资源比过去好,比过去多,但今天的人比过去还着急?原因之一就是当下的家长生活在互联网的信息流中,各种育儿经验在飞速传递的同时,焦虑也在转发中不断聚集,家长和孩子通通被裹挟其中缓解教育焦虑,最重要的是需要家长摆正心态,真正认识到教育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而非加分、排名、颜值等“指标”。而修正这种认知偏差,不能靠家长自己突然“开窍”,应当是政府、学校和社会共同发力,纾解现实焦虑。


比如,以教育制度改革来减轻学生的升学压力,鼓励家校协作来提供更多心理支持,发展好职业教育拓展成才渠道,等等。在“治本”过程中,还有必要先进行一轮“治标”行动,对网上各种散播惊悚命题,炮制吸睛观点,掀起一波波“焦虑浪潮”的所谓“教育类”自媒体、营销号进行治理,帮助家长对这些“焦虑刺客”建立“免疫”。“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成长有其自身规律,顺势而为方得始终。


(北京日报客户端)


5

预付卡如何消费

不能任由商家“一言堂”


连日来,多位消费者反映用蟹卡或水果卡提货时被商家告知“过期了不能使用”。当消费者希望更换兑换券以延长使用期限时,商家则以没有延期服务为由拒绝。近年来,部分商家为了更快回笼资金、刺激消费,提供各式各样的充值卡、兑换券等预付式服务,并以“充值返利”为噱头进行推广。电影卡、蛋糕卡、健身卡等等,在节假日层出不穷。在此种消费模式下,消费者通过提前充值购买消费卡券,兑换相应产品或服务。


微评

伴随预付式消费遍地开花的,还有日渐增多的投诉举报,其中大量集中于“预付卡过期不补”问题。部分商家售卖前明确规定,消费者需在三个月或者一年内使用完预付卡,否则过期失效,有的甚至标注“解释权归商家所有”,试图免除责任;还有的商家在延期服务上设置重重门槛,“继续充值”“消费达标”……消费时间设置不合理,成百上千元的卡券凭空消失,打得消费者措手不及。预付卡的使用规定,真的由商家说了算,消费者只能吃亏吗?


其实不然,从提货卡、充值卡、兑换券的购买和消费性质来看,其本质均属于单用途商业预付卡根据商务部《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办法》有关规定,记名卡不得设有效期,不记名卡有效期不得少于三年。此期限远超过大部分卡券所标注的使用期。预付式消费要依法依规开展,不能任由商家“一言堂”。一方面,商家要依法诚信经营。不得虚构商品或者服务交易信息、进行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预付卡如何消费、何时消费、未消费如何延期或退款等售后关键问题,商家都应在销售前向消费者明确告知,不能事前一顿忽悠,事后给消费者挖坑。


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监管。相关部门应把紧预付卡发行销售和兑付服务的“监管门”。尤其是加强对餐饮、运动健身等重点行业的巡查,严肃查处违规发卡、违规设置“霸王条款”等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违规行为。同时,健全数字化监管机制,督促推出预付卡服务的相关企业及时备案,通过统一管理平台对预付卡发行数量、预收资金用途、余额等重要信息进行有效监管。另外,针对多发的消费者延期难、退款难等问题,进一步畅通投诉举报渠道,降低举证门槛,切实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检察日报)



图源 | 网络

责编 | 潘江涛 许向竞子(实习)

人民日报数字传播带您聚焦人民日报评论。扫码订阅手机报,获取每周人民日报评论集锦。

人民日报数字传播
数智融合 屏观世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