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新闻眼
●政府大院因“随便进”火了,背后期待也要读得懂
●大学包车组团求职,不只对“I人”毕业生友好
●“123456”蝉联最糟密码榜首绝不是好现象
●感情的深度,看回消息的速度
●献血100次免费吃自助?暖心奖励不该这么设门槛
政府大院因“随便进”火了
背后期待也要读得懂
舒城县政府大院火了。据报道,11月15日,“掌上六安”账号发布短视频称,安徽六安市舒城县政府大院近日在网上火了,网友亲切地表示,这是比自家小区还容易进出的政府大院。据介绍,舒城县政府大院随意进出无门卡,自由停车不收费。众多网友点赞,“这才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对此,舒城县县长王万喜在11月16日晚间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大院会继续开放,舒城县政府大院一直以来也都是开放的。
微评
县政府大院“随便进”这样的场景,在不少人心目中,无疑是对“人民政府为人民”理念的生动诠释。因为,这表面看是物理空间的开放,实则是心灵距离的拉近,不仅让民众感受到政府的亲和力,更重要的是打破了政府与民众之间的隔阂,也赢得了群众的好感。这样的亲民举措,值得肯定。当然,政府大院“随便进”只是第一步,真正的考验在于如何在这种开放的基础上,实现群众办事的“超便利”。
毕竟,政府的最终目的是要为人民服务,而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才是衡量政府工作好坏的金标准。如果大院虽然开放,但群众办事依然需要跑断腿、磨破嘴,这种开放也就失去了意义。这首先就需要政府转变观念,把大院“随便进”的开放服务理念,落实到每一个政策制定、每一个窗口服务、每一个问题解决的具体行动中,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效率,让政府门好进、群众事好办,切实提升民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同时,也不能忽视政府大院开放可能带来的管理挑战。比如,如何保障政府办公秩序不受干扰?如何确保政府财产安全?这些问题都需要认真考虑和妥善解决,方能把政府大院开放这件事真正做好并持续下去。政府大院因“随便进”火了,更多地方也要读得懂这背后的民意期待。也希望能够有更多的政府大院加入到开放行列中来,让门好进、事好办,把政府与民众之间的距离拉得更近,将“人民政府为人民”理念真正落到实处。
(新京报)
大学包车组团求职
不只对“I人”毕业生友好
眼下,正是大学毕业生和各高校抢抓秋招关键时期,求职面试也成了毕业生们的必修课。但在当前的就业市场中,尤其对于那些性格内向、不善社交的“I人”毕业生而言,求职面试更像是一场考验心智的“战斗”。为此,一些大学就通过创新举措来帮助毕业生应对求职面试关。近期,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就带着“I人”毕业生包车组团去求职。
微评
这不仅解决了毕业生求职应聘的出行问题,更为这些内向的毕业生创造了一个宽松、友好的环境,帮助其克服面试焦虑。这一做法,也展现了大学在助力毕业生就业方面所做出的积极努力。
求职季,企业招聘会和面试频繁举行,但对于许多内向的“I人”学生而言,独自面对陌生的面试官和竞争对手,无疑是一种巨大的压力。大学包车组团带毕业生去求职,就是通过集体出行的方式,将“单打独斗”的求职面试变为“团队作战”,帮助“I人”学生克服面试困难。与自己熟悉的同学一起参加面试,有助于缓解求职毕业生的紧张情绪,不仅让他们更加坦然地面对面试,也提高了他们的求职积极性。
同学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还能营造出一种互助友好的环境,使得即使内向的学生也能够更加自然、自信地展现自己,有效提高面试表现。当然,除了包车组团,该大学还采取了一系列细致入微的措施,为毕业生们提供求职培训。从如何撰写简历、发送求职邮件,到分组模拟面试,贴心的服务和全面的准备工作,大大提升了学生们的求职信心和面试能力。这些积极举措,不只是对“I人”毕业生友好,也彰显了大学的社会责任。
(新京报)
“123456”蝉联最糟
密码榜首绝不是好现象
在数字化生活日益普及的今天,密码作为个人信息保护的第一道防线,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网络安全公司NordPass的最新报告却揭示了一个触目惊心的现实:“123456”这一极易猜测的数字组合,竟连续多年稳居最糟糕密码榜首。这一现象不仅暴露了公众在密码设置上的疏忽,更是对数据安全意识缺失的一次深刻警醒。
微评
为何“123456”会如此顽固地占据最糟密码的宝座?这背后折射出的问题值得深入剖析。毫无疑问,这与公众对数据安全的重视程度不够脱不了干系。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许多人往往更倾向于选择简单、易记的数字或字母组合,以图一时之便。然而,正是这种对密码安全的轻视,为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使得个人信息如同不设防的宝库,随时可能被窃取。
密码设置的繁琐性和复杂性也是导致简单密码泛滥的重要原因。在现代社会,无论是银行账户、社交媒体、电子邮件还是各种应用程序,都需要用户设置密码。面对如此众多的密码需求,许多人感到力不从心,为了记忆方便,他们往往会重复使用同一个或几个简单的密码。
人们对忘记密码的恐惧心理也是选择简单密码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会遇到忘记密码的尴尬情况,有时甚至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找回。为了避免这种麻烦和不便,一些人会故意设置简单的密码,以便在需要时能够快速找回。这种做法虽然减少了忘记密码的烦恼,但却增加了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可谓得不偿失。
面对这些问题,不仅需要加强数据安全知识的普及和教育,提高公众的数据安全意识,更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共同构建更加安全的网络环境。政府、企业和学校应携手合作,加大对数据安全知识的宣传力度,通过举办讲座、发放宣传资料、开设课程等方式,普及密码设置的重要性及技巧,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密码安全观念。
(北京青年报)
感情的深度
看回消息的速度
屏幕前的你,不知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发完一条消息,对方却迟迟没有回复,自己在等待中不自觉变得焦虑;又或许,你是那个被等待的人,明明在忙,但因为对方“秒回”的期待,感受到了一股无形的压力,担心对方觉得自己冷漠。如今,人们越来越依赖社交媒体沟通。有网友调侃:“回消息的速度,就是他对你的态度”。
微评
结合时代背景来看,即时通讯的普及,加剧了人们对及时回应的期待。不再迷恋“从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的浪漫,越来越多人习惯了信息秒传的速度,不仅发出去的消息没有滞后,而且似乎回应也不能延迟。久而久之,“秒回”成了无形中“最高的社交礼仪”,甚至成为工作认不认真、感情真不真挚、交往密不密切的度量衡。
需要看到,“秒回”固然高效,弊端也显而易见。一旦根据在线的时长和互动的频次来衡量双方的关系,就有可能变味、走偏,在亲密关系中丧失回旋的空间。特别是,这种对于“秒回”有可能形成一种偏执的“虚拟依赖”、“回应即关心”的错觉,让人忽略关系的真正内涵,造成了彼此间事实上的疏远。
世界上没有两颗完全相同的心。友谊的深度,不在于回消息的速度,而取决于彼此相互理解的程度;人际关系的网络,也并非永远要在“随时在线”的框架下维持,反而更需要在舒展的状态下自然延伸。今天的世界与时代,每个人有自己的节奏,也有自己的一小方心灵的天地。有的人手机不离身,随时秒回;有的人整日忙碌,有空再回;有的人字斟句酌,“三思而后回”……消息回复的“快慢”背后,是具体而生动的个体,是丰富而多元的生活。大可不必为此惆怅,为之心伤。
(人民日报评论微信公众号)
献血100次免费吃自助
暖心奖励不该这么设门槛
“10年谁能献100次啊?”近日,江苏常州市中心血站发布的一则奖励消息引发争议。消息称,2014年1月1日至2024年11月30日期间,在常州献血达到100次及以上的市民,可在12月免费享受某酒店自助餐一次。有网友认为奖励献血市民值得点赞,也有不少网友提出疑问:"这么高的门槛,是否只是个噱头?"
微评
无偿献血是无私奉献、救死扶伤的崇高行为。近年来,为了让更多公众加入无偿献血的队伍,各地出台了不少政策,给予献血者一定的优待和激励。常州市中心血站工作人员表示,一顿自助餐价格没有多么昂贵,也算不上什么大奖,但表达的是一份心意,是对献血者的真诚感谢。奖励献血者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奖励方式似乎有欠考虑。
10年内献血100次及以上,这个数字乍一看确实离谱;献血100次才能自助餐免费一次,也让人觉得力度太小了。国家明确规定献血间隔期不得少于6个月,1年献10次血明显不可能。网友对血站的活动提出疑问,既是在行使正常的监督权,更是怕“热血”被商业化的铜臭气污染。据常州中心血站解释,奖励活动主要面向捐献单采血小板人群。只要身体允许,血小板每半个月就可以献一次,一年最多可献24次。
这样的奖励措施,显然没有顾及献血1次乃至99次市民的心理感受。无偿献血不是换自助餐积分,暖效应本该覆盖所有献血市民的身上。近年来,献血问题经常牵动公众神经,也考验职能机构组织管理水平。奖励公民无偿献血,活动组织的类型、合作宣传的商家、献血次数认定的标准,有没有进一步讨论的空间?献血自助餐风波,对公众是一堂献血知识普及课,对献血管理机构也是一次活动组织课。没有人献血百次是为了一顿免费自助餐。回报一腔热血的暖心奖励,不该设这样一道高门槛。
(北京晚报)
图源 | 网络
责编 | 潘江涛 许向竞子(实习)
人民日报数字传播带您聚焦人民日报评论。扫码订阅手机报,获取每周人民日报评论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