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花粉过敏、登革热……有些病与气候有关
“气候敏感疾病”指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大的疾病。登革热等传染病、花粉过敏、中暑等非传染性疾病,乃至悲秋综合征等,都与大自然的更迭变化有着紧密关系。
2022年春节期间大降温,随之而来的是急诊出车量明显增加:心脏病急性发作、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脑卒中的患者增多,甚至还有因天气过冷而失温导致反应迟钝、发生车祸的司机……夏天常常接到被狗咬伤的患者,冬天开始出现被蛇咬伤的患者。
把这些问题用气候变化的视角进行重新审视,背后的原因也随之一一浮出水面:天气变暖,花期跟着延长,花粉过敏季的时间就被拉得更长;夏天更热了,动物也更容易出现烦躁情绪,冬天变暖,蛇的活动随之更为频繁……
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教授蔡闻佳多次组织《柳叶刀倒计时中国报告》的撰写。讨论风吹来的方向、沙尘暴席卷的地区,乃至南极的冰川是否在融化,在许多人眼中是遥远的事。但在蔡闻佳看来,气候变化与身处地球上的每个人的健康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环球同此凉热。
“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气候敏感疾病的疾病负担会加重、延续时间可能会变长,甚至多发地区的范围也有扩大趋势。”蔡闻佳以登革热举例,以往只在我国海南、广东等南部地区蔓延的传染病,随着全球变暖及降雨增多,也有着北上的趋势。
02
脆弱的老年人,艰难面对气候变化
目前,我国的疾病谱已转向以高血压、心脏病、脑卒中及癌症等老年人群患病率较高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这些疾病中,不少都是气候敏感疾病。加上老年人的抵抗力相对较低,常常伴有多种并发症,因此在面对气候敏感疾病时,老年人往往更加脆弱。
不少人缺乏从气候变化的视角去审视疾病的意识。以秋冬高发的心脑血管疾病为例,冬季气温下降,血管收缩,部分降压药中有一类利尿剂,本身会促进排汗和电解质流失,秋冬季出汗少,饮水的需求量相对减少,利尿剂可能会加大体内水分的流失,增大血栓和中风的风险。受天气影响,高血压患者容易出现血压突然升高的情况,起效快的短效药成为需要预备的药品。如果能够提前考虑到天气变化的因素,及时更换药物或调整剂量,许多疾病发生的概率便能随之降低。
03
从治病到防病,气候是可预测的“锚点”
从气候变化角度去审视疾病到底有何意义?在蔡闻佳看来,这为医防融合中“防”的实现提供了具体实践措施。
哪怕是非常简单的一句提醒,都可能帮助到认知不足的人群:过敏季节一定要戴口罩,夏季天太热一定要开空调……“这些知识比较细枝末节,但老人们没有认识到重要性。”
目前,天津、上海、济南等地已将气候变化的健康风险纳入监测,与脑卒中、过敏等特定疾病挂钩,在高危时节进行预警。
9月18日,国家疾控局等13部门公布《国家气候变化健康适应行动方案(2024~2030年)》,提出到2025年,健全完善多部门气候变化与健康工作协作机制;到2030年,气候变化与健康相关政策和标准体系基本形成。这意味着,我国将开展专门行动,更好防范气候变化给百姓健康带来的不利影响。
气候变化可能很遥远,但对健康的影响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