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写作 | 岁月如歌:一个无锡家族的三代记忆

文化   2024-10-17 00:01   上海  

岁月如歌:一个无锡家族的三代记忆

编者:吾与同 口述者:外婆

我叫陶XX,寓意旭日东升、普照华夏。我们家世世代代都在江苏无锡。

我的爷爷亲娘(无锡方言:奶奶)生活在抗日战争的年代,爷爷在爹爹七岁时就去世了。那时无锡已经被日军占领,日本人在各个村镇横行。有一次,亲娘正在地里干活,忽听到远处有人操着日本口音大声嚷着:“花姑娘!花姑娘!” 亲娘吓得撒腿就跑。那几个日本兵穷追不舍,一直追到亲娘家。亲娘躲在阁楼上,日本兵就要进屋里搜。

这时乡里的保长也被惊动了,拦在屋前骗日本人说亲娘不在里面。日本兵不肯罢休,扬言要把屋子烧了。保长苦苦劝了好久,告诉他们亲娘是个寡妇,不是花姑娘,再加上旁边一个懂点日文的人一通好说歹说,总算打发走了日本人。

在这个兵荒马乱的年代,亲娘和爹爹相依为命,而家里唯一的土地也因为爷爷的过世被爷爷的兄弟霸占,娘俩被排挤了出去。亲娘只好到永泰丝厂①干剥茧的活挣钱。剥茧时要把茧放在滚烫的水里,再用双手把丝拉开,否则丝是拉不出的。那水真是烫得要命啊,但是为了养活自己和儿子,亲娘咬着牙也要干下去。后来亲娘一直做到退休,在党和国家的照顾下领上了退休工资,也算是享上福了。她打心眼感激共产党,常常把“感谢共产党,感谢毛主席”挂在嘴边。

爹爹打小开始就跟着亲娘逃难,往清水里放点菜皮,在撒一小把米,便是每天的饭了。爹爹知道家里艰苦,发奋读书,读完了小学,这在当时已经很了不得了。为了分担亲娘的负担,爹爹在十来岁的时候,便去到上海的一家米行帮忙记账。在米行里爹爹身体一直不好,写信给亲娘说自己常常咳嗽,浑身发冷,为此亲娘还亲手做了一件棉袄寄过去。直到很久以后做了一次体检,他才知道是得了肺结核。幸亏那时有人给了他几剂药,爹爹的病情居然没有加重,逃过了一劫。

病好了之后,亲娘的一封家信随之而来,催爹爹赶快回无锡。当时正值解放战争时期,上海局势动荡而无锡已经解放了,亲娘担心爹爹安全。同时也是因为一件人生大事:爹爹快二十岁了,到了结婚的年纪。

在爹爹外出打工的时间里,亲娘每天都去讨要自己的那块土地,费尽口舌,最后我的姑婆同情他们家的处境,将房子和田还给了亲娘。有了家产,亲娘马上给爹爹安排了个童养媳,也就是我的姆妈。姆妈的父母没有土地房子,无奈下只好将姆妈送到我们家来养着。姆妈在十二三岁进了申新三厂②,那时厂子还在日本人掌控下,厂里的女工都归拿摩温管。拿摩温凶起来就要打人,不少工人都吃过他们的苦。唯独姆妈的待遇要好些,因为她做完工后,还帮着拿摩温家里做家务,加上自己工作经验丰富,这才在拿摩温的剥削下勉强过活。

从上海回来后,爹爹成为人民公社的社员,到南站公社观音堂从事农业生产并担任会计。爹爹在公社里是多面手:在工作上,他是公社的农技员,负责育苗;每次组织里开大会,他都去做主持人;工作之外,他还帮着解决邻里的家庭纠纷、家产分配问题,深得大家信任。

1969年,为了增加粮食产量,马山开展围湖造田③,爹爹又去运输粮食,沿太湖边上兜过去。那一天,爹爹看太湖上风平浪静,就起了跨太湖抄近路的心思,他和几个工友悄悄登上一条小船,将稻谷堆到船上,启程回家,一路上都很顺利。没成想快到家时,湖面突然狂风大作,波涛汹涌,小船在层叠的浪中剧烈颠簸,溅起的水花将装粮食的麻袋都打湿了。几个工友吓了个半死,都趴在船板上一动不动,以为船要翻了。只有胆大的爹爹竭力控制船的航向,努力使船平衡。老天保佑,过了不久,风暴平息了。船上的粮食只是沾了水,一袋也没沉进湖里。后来爹爹每次回想起这件事就后怕,万一丢了一袋粮食,在当时可是极其严重的过错,甚至会影响家庭的荣誉。好运又拉了爹爹一把。

爹爹不但艺高胆大,还有极强的学习和环境适应能力。一九七六年国家征地以后,爹爹进了无锡市焦化厂,从未碰过机械的他,竟然在厂里学会了操纵起重机,当上了起重工。他还写得一手好字,在工人间名声很响。

我是一九五二年出生的,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一切都要靠双手打拼来。小时候我跟着奶奶做一些简单的家务。上小学后,每天一放学,我就要跑回家里打猪草喂猪、割野草养鸡,为了让一家人吃上饭,还要到处捡菜皮。后来我的大弟子(无锡方言:弟弟)出生了,我又帮工作脱不了身的姆妈照顾弟子,哄他睡觉,他睡醒后再给他喂饭。我养的鸡下了蛋,我就每天煮一个给他吃。

在学校里,我从小学到初中一直参加校宣传队。除了在学校里朗诵、跳舞外,每个星期天在生产队务农的时候,我们也会在休息间隙里给大伙儿跳舞娱乐,我记得最牢的两首曲子是《北京有个金太阳》和《大海上航行靠舵手》。

那时我们家里已经有好几个小孩了,爹爹和姆妈的负担越来越重,我就在生产队里多干些活。生产队里种番茄,怕中午午休的时候没人照看会出意外,我就主动报名看守番茄地,两小时站在园里不吃饭,得到了队里的补贴。虽然自己苦了点,但是作为大姐,为了弟弟妹妹们能吃饱饭,我就有了坚持下去的动力。

我十六岁时初中毕业了,正好碰上十年艰难时光,我被分配到塘南生产队红光大队务农。我什么活都干,种植和剥大蒜、收黄豆、种生姜、挑粪肥。男人一天挣十个工分,我一天也能挣八个。另外,我还在外面做兼职。我去过探矿厂做木匠辅助工,帮他们拔钉子、做漆工;到减震机械厂当泥水匠衬工,我在那里拉水泥,用板车拉,一次拉十包,每包都有一百斤重;还在船上扛煤,一箩筐也要一百多斤;当时马山围湖造田还在进展,我去马山又是种菜,又是搬运挖出来的石头。现在想来,那段时间实在是艰苦,但同样让我养成了耐吃苦的性格,让我之后的工作更加顺利。

在我二十岁左右的时候,我被选为仓库现金的保管员,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会计的事务。我一直在这个岗位上工作,直到一九七五年征地后,我又去到新风服装厂工作,从一个农民转变为一名工人。在厂里我仍然担任仓库保管员,直到书记鼓励我学习算盘,去当会计。我吃了一惊,赶紧说自己没有算账的本事和经验。他语重心长地开导我,说不用怕难,没有尝试过怎么知道自己不行呢?于是,在一九七六年,我成为了一位出纳会计。

一开始我学得并不轻松,因为那时候的老会计师傅都不肯教徒弟,怕徒弟抢了自己工作。我只好在一旁自学,看他怎么摆弄算盘,怎么记录数据。我还找来师傅做好的单据翻看学习,有不懂的地方再去虚心请教。师傅终于被我的诚意打动,愿意将经验传授给我。

成为会计后,我抓紧一切时间学习知识:一边报名了财务的课程,一边参加税务所举行的会计交流会,还到别的企业单位讨教经验。在工作之余,我还在夜校拿到了高中文凭和财政厅的大专文凭。正值改革开放,服装厂搞中外合资。我被破格提拔,担任合资厂的财务部经理,厂里的工资和贷款都由我来负责。

那时的厂里有一百来个退休工人,其中还有些带有病残。我会时不时去看望他们,关心了解他们的困难和需求。因为我是会计,能第一时间接手资金,所以我每个月都会将退休工资送到他们手中。我记得其中有一个工人瘫痪在床,家里又有两个儿子要养活,我特意申请了补贴,每年定时为他领取,他十分感动。这也树立起了我在同事间的口碑。在一九九四年,出于大家的信任和推举,我担任了工会副主席。

一九九零年的时候,我的公公生病住院,我就到医院里去照顾他。一天,我还在医院里,突然来了几个上面的领导,见到我就说:“旭华,你来做南长区的人大代表吧。”我当时真是被吓了一跳,说:“我哪里够得上人大代表的标准啊?”他们却坚定地说:“你的表现大家都看在眼里,不但工作上任劳任怨,而且孝亲敬长,家里的老人都是你在看护,你们家因此多年被评为五好家庭。你配不上,那还有谁配得上?”于是我更加用心单位的事务,也向厂里提出不少建议,如为企业贷款,发展生产;控制职工加班时间,保障他们的身心健康,为广大的劳动群众发声。这也坚定了我尽心尽力,服务人民的想法。我开始积极地上党课,终于在一九九五年,成为了一名光荣的预备党员。

在数十年的风风雨雨里,我和我的祖辈们在这一方土地上艰难地抵抗着战乱、饥饿和贫苦。现在回忆起来,那时的生活那么苦痛,我们却都把困难咽下去了,就是因为我们都有一份温暖而珍贵的亲情要呵护,就是因为我们相信只要付出的最够多,未来就会加倍地回报我们。尽管我们的身份在不停变化,但这颗充满勇敢、热情、责任和希望的心始终在我们的胸膛里跳动,鼓舞我们朝着新生活高昂奋进。

<注释>

①永泰丝厂:永泰丝厂的前身是薛南溟和周舜卿于1896年在上海七浦路合资创办的。1926年,由于上海地租上涨,工厂迁至无锡。现为中国丝业博物馆。

②申新三厂:即“无锡申新第三纺织厂”,是由中国近代著名民族工业实业家荣宗敬、荣德生兄弟于1919年创办。

③马山围湖造田:无锡马山围湖造田始于1969年,并在1971年完成。马山原是太湖中的一个岛屿,经围湖造田后,形成了现在的马山镇。


同伴点评

作为家族的一员,聆听母亲(也就是吾与同的外婆)娓娓道来的家族史,我感受到了一种深深的敬意和感动。母亲的记忆如同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带我们穿越时光,见证了家族在无锡这片土地上的风雨历程。母亲的口述充满了温情,她的每一句话都仿佛在诉说着那个年代的艰辛与希望。通过她的叙述,我们看到了她的祖母在困境中的坚韧不拔,看到了她的父亲在和平年代的辛勤耕耘,也看到了她本人在新时代的成长发展。这篇家族史不仅记录了家庭的点滴,更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是家族的力量与传承。感谢母亲带给我们如此宝贵的财富,这不仅是家族的记忆,更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精神财富。

——妈妈

建议对无锡在各个历史阶段的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进行详细地介绍,以便读者理解。总体而言,故事很有意思,展现了家族成员百年内从农民到工人的转变过程。
——王俊淇
文章感人至深,讲述了外婆一家在艰难地时期为了生活努力奋斗的故事,即使在逆境中,只要拼搏向上,抓住机遇,珍惜当下,就能迎来转机。文章是家族的历史。在历史之中,既有时代的记述,又有口述者的主观讲述。在她口中,家的故事跌宕起伏,人物形象宛若近在眼前,达到了很高的标准。

采访后记

在完成这篇家族史的记录后,我感到无比满足与感动。通过外婆的口述,我不仅了解了家族的过去,更深刻体会到了那段历史的厚重与温情。从1937年的战火纷飞,到1995年的和平繁荣,三代人在无锡的生活变迁不仅是家族的故事,更是时代的缩影。每一个故事,每一个细节,都在眼前重现,让我仿佛亲身经历了那些岁月。感谢外婆为我们留下了如此珍贵的记忆,也感谢家族每一位成员的努力与付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家族的精神与传承将永远延续下去。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从中找到力量,继续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强誌语文
推进公民教育 弘扬普世价值 启迪理性精神 塑造独立人格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