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何以破内卷

文化   教育   2024-02-20 08:18   上海  

读书何以破内卷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 王召强

近年来,统编版普通高中语文教科书在全国范围内陆续推广使用,其在语文教育届引发的最为广泛的讨论话题就是围绕着“整本书阅读”这个学习任务群,以至于连总主编温儒敏教授都坐不住了,屡次出面给“整本书阅读”降温,警惕语文老师们“好心办坏事”,把整本书阅读又异化成了琐屑饾饤之学,反而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令学生陷入更为“内卷”的精神内耗境地。如此以来,就完全违背了“整本书阅读”的初衷。

而在我看来,“整本书阅读”若是实施得当,正是破除“内卷”的一剂良药。因为导致学生内卷的主因在于严峻的升学压力,而来自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种种重压严重压榨了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破坏了学生的阅读趣味。据我调查,在我校高一新生当中,居然存在从小到大没有读过一本课外书的学生,这位学生的情况虽然属于个案,但是他初中四年学习使用的毕竟是统编版普通初中语文教科书,这套教科书每册均有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然而它们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在近六年的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整本书阅读的推进其实并不困难,关键在于要选择恰当的经典书目,对于中学生而言,最容易引起大多数学生阅读兴趣的作品,主要还是故事性比较强的中长篇小说,像沈从文的《边城》,余华的《活着》,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这种体量的作品,最适宜开展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活动;在此基础上,可陆续引导学生阅读其他体裁的文学作品,如木心的散文集《哥伦比亚的倒影》,海子的诗文选《神的故乡诗在言语》(燎原编),老舍的《茶馆》等,逐渐拓宽学生的阅读领域;在大量阅读文学作品的基础上,可以逐渐引导学生阅读人文学科各个学科领域的经典著作,如费孝通的社会学名著《乡土中国》,黄仁宇的历史学名著《万历十五年》,宗白华的美学名著《美学散步》,汉娜·阿伦特的政治学名著《艾希曼在耶路撒冷》,加缪的哲学名著《西西弗神话》等,要给学生设计出一种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阅读序列,由此才能达到从“读懂一本书”到“读懂一门学科”的学习效果。

整本书阅读对于语文学习而言,不单单是将课文由单篇短文拉长到长篇整本那么简单,虽然对于师生而言,他们在课内外要处理的信息远远超出了单篇教学和单元学习,但是真正的挑战来自于如何在最有限的课时之内——通常只有2-4个课时——完成整本书阅读的学习任务。作为教师而言,必须在师生共读完一本书之后,及时收集学生的问题,从中提炼出阅读这本书的核心问题,从而拟定出最有价值的教学目标。相对于单篇课文或单元学习而言,学生在阅读整本书的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往往既分散又杂乱,教师要能够精准确定整本书阅读的核心价值,并通过整体设计将之有序地分解到有限的课时之中加以实施,让学生真正做到读有所得,学有所获,这样才能持续激发学生参与整本书阅读这种高强度和高难度的学习任务。

至于师生普遍担心的整本书阅读应当如何评价的问题,也就是如何考查学生的整本书阅读能力的问题。2023年上海秋季高考的语文试题已经给出了一个令人满意的答卷,整本书阅读考查的不是学生是否识记了《乡土中国》中的主要概念,或者《红楼梦》书中的具体的故事情节,而是学生是否掌握了阅读整本书的主要技能,例如是否掌握了目录和书籍内容之间的内在关系,是否掌握了书评和书籍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如此以来,学生就不必死记硬背《乡土中国》的主要概念,也不必缩略简化《红楼梦》的故事情节,只要勤于读书,善于总结读书经验,就足以应付高考题目。

此外,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与其通过摘抄精彩段落、撰写读书札记等常规形式来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还不如通过创意写作或者批判性写作的方式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因为摘抄是最不用动脑筋的,而经典作品的评论铺天盖地到处都是,学生很容易借鉴甚而抄袭各种评论。但是创意写作的学习任务,是学生几乎没有办法抄袭的。例如我在组织学生整本书阅读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集《罗生门》的过程中,就从中提炼出创作推理小说的核心知识,再让学生根据近年来的社会热点案件,如江歌案、佘祥林案等,查找相关资料,创作出一篇“罗生门”式的推理小说。开始布置这份作业的时候,我还有点担心学生创作不出来,结果作业提交上来以后,我才发现学生创作的热情非常高,不但模拟写出了“法医秦明”体的推理小说,还模拟写出了柯南·道尔体,东野圭吾体,阿加沙·克里斯蒂体等等,总之让我大开眼界。其实中学生是很热衷于阅读各种通俗题材的小说的,像科幻小说、玄幻小说、推理小说、校园小说等,都可以让学生尝试着创作一下,说不定下一个创意写作的天才编剧,就藏身其中。

整本书阅读虽然不是语文教学的灵丹妙药,组织起教学来还困难重重,但是它真的值得我们广大中学教师,勇敢地迈出一大步来,从引领学生共读一本书做起,做一个真正的读书人,做一个无限的人。因为每一部经典的背后,都有一个自足的人,都有一个自足的世界和时代。每读懂一本书,就是读懂了一个人,就是读懂了他身处的时代,就是读懂了他身处的世界。你就可以打破时空的局囿,成为一个无限的人,成为一个无须内卷的人。

本文原刊于《中国教师报》


强誌语文
推进公民教育 弘扬普世价值 启迪理性精神 塑造独立人格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