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写作佳作选四 | 流放地(2034.9.4.)

文化   2024-09-21 00:00   上海  

流放地(2034.9.4.)

高一(6)班 程乐祯


今天是2034年9月4日。也是“流放地”的一岁生日。

没错,二十四岁的我,开了一家名为“流放地”的书店。

准确来说,是这座城市的最后一家书店。

那时,刚刚大学毕业的我,不顾父母阻拦,疯魔似的,执意开了这家书店,当时的世界似乎将看纸质书视作了一种落后、原始而低效的方式.。是啊,有了AI,人类不仅可以在一分钟内知道一本书的全部信息,更可以通过苹果的智能手环,随时随地打开微型弹窗,刷视频,发消息,阅读。我永远记得苹果手环召开发布会的那一夜,他们的总裁打开那个小小的,飘浮在屏幕上方的阅读弹窗时,我知道,属于纸质书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这将是一场新的革命。

果然,不出三日,苹果手环已经走进千家万户,其总裁誓要将纸质书赶尽杀绝,美其名曰“推动人类进步,抛弃那些低效而厚重的废纸堆”。在这样的大形势下,那些书店二连三地破了产,各大人工智能公司已然占领了时代舞台。当新闻联播出现那则“我国书店数量已跌破两位数”的快讯时,我的心仿佛被揪住了,仿佛有什么东西正在慢慢地被抽离出来,最终汇聚成脑海里那个不成型的想法:

我要开书店。

纸质书于我,更像是一位青梅竹马,贯穿我的人生。家中最多的,便是书,足足占了两个房间。我爱读书,也爱收藏书,他是记忆的载体,翻开书页,便想起了某个与书相伴的夏日傍晚亦或冬日午后,一个人蜷在单人沙发里,伴着窗外雨声,和猫咪的呼噜声,捻开纸页,享受指尖上传来的颗粒感,贪婪地汲取着新观念,新思想,也期待和书中字句产生灵魂共振——那是我最快乐的时光。

面对昔日老友即将被时代遗忘的惨况,我决心做些什么来留下他。不顾家人的反对,我租下了街角的一间小铺,双层。铺面不大,只够放下几排书架与两套桌椅——对于现在的人来说,倒也足够。书店外墙是我亲自选的颜色,苔绿,充满生机,也代表着我对于纸质书这一被遗忘的物件的美好期盼。店名叫“流放地”,对书,对看书的人都运用。就这样,我把家中藏书转移阵地,搬来几盆绿植,带上猫,在二十三岁生日那天,正式地拥有了一家属于自己的,书店。

转眼,已是“流敌地”的一岁生日。在这三百六十五天中,光顾书店的人,竟也保持着每天五至六个的可观数量。他们大都是老人,或是旅人,来这儿歇脚,顺便同我也聊会几天。对于这样的现状,我仍有一点儿遗憾,没有一个小孩光顾我的书店。我多么希望能看见一张干净而白嫩的、不带眼镜的孩童的脸,出现在我的门口呵!让书店、让书籍焕发出新生。

2034年的9月4日,是我的历史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一天。

居然有二十几个孩子涌进了我的店。

门铃接二连三地响起时,我的第一反应是,猫又在乱跑。起身察看,却发现他懒懒地躺在窗边,不屑地冲我“喵”了几声,把头摆向门口:我顺着他的视线看去,是一群约莫八九岁的孩子。惊讶之余,我不禁好奇地问为首的小男孩:“你们从哪儿来?”男孩努努嘴,“喏,那边的公寓。”他探头探脑,尖声道:“这就是流放地?”我哑然失笑:“嗯,是书店的名字喔。”孩子们齐刷刷看向我:“什么是书店?”红衣服的小女孩怯生生地发问,“这不是监狱吗?像手表上说的,用来看管犯人的地方。”我当即明白,是店名引起了误会。“不是喔,这儿是书店。就是把你们平时在手表上读的东西,印刷在纸上。”我随手抽出一本,是《窗边的小豆豆》,递给了女孩。“试试看,用心读,你会喜欢的。”

很快,这群年轻的访客便人手一本书,也同我熟络起来:“我们打赌,要来这里看看到底有没有犯人。我说没有,他们偏不信。”胖乎乎的男孩得意洋洋。“那你觉得,我这儿和手表比怎么样?”“还不错”,男孩咂咂嘴。“新鲜,纸上的味道挺好闻的”。红衣女孩也道。孩子们七嘴八舌地炸开了锅,有说这儿座椅舒服的,有说这儿的书本新奇,没见的。这些书仿佛打开了孩子们新世界的大门,让他们意识到,原来生活不只有摸不着的手表弹窗,生活中也可以有这些飘着墨香的书。

电子弹窗是没有温度的,可书籍有。从精心设计的封面,到其间绘制的插图,无不给人一种安全感与满足感。它们不只是工具,更是精神与文化的载体。它们不该被遗忘。

他们一直读到黄昏。临走时,为首的小男孩朝我挥挥手:“我们明天还会再来的!你这儿比屏幕有意思多了!”我怔住了,幸福与喜悦如潮水般淹没了我。

说不定,若干年后的历史书上,会出现这样一段文字:

“2034年9月4日,人类重拾了书籍。”


同学短评

文章通过想象十年后的9月4日世界上最后一家纸质书店发生的故事,展现了随着科技的进步,新的事物逐渐取代旧事物的必然发展,体现了程乐祯同学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与担忧。作者逆着时间浪潮而行,克服艰难险阻开了一家纸质书店,却在在家被时代抛弃的“老东西”里遇见了属于未来的孩子们。这既是作者对纸质书超越时代的意义的肯定,也是作者坚信在未来,人类一定会再次拾起纸质书。这是历史的必然,因为纸质书本是文明火种的延续,是文化最本质的展现。文章的最后,作者写下“2034年9月4日,人类重拾了书籍。”与上文无数次的强调相呼应,再次重申纸质书的历史意义,这不仅是对这家书店来说意义重大的一天,而是对于整个人类。于是,对于当下就以崭露头角的纸质书逐渐消失问题,作者再次给出了她的答复。

——陈依乔

程乐祯同学的这篇文章写的非常好,用细腻的笔触写下温柔的反抗。将十年后的自己置身于书店,在AI、电子化阅读的浪潮下,选择了做一名反抗者、先锋者,开一家名为“流放地”的书店。纸质书是那个时代里被遗弃的流浪者,而书店老板和所有读者就是他们的同行者。文中最后一句,对纸质书创造历史,重拾“纸质书”的愿景代表着对阅读的纯粹热爱与追求,启示着我们珍惜、传承这一历史悠久的文化载体。

——贾芷璇

文章中主人公成为书店店主重拾纸质书的市场,其背后既是为纸媒延续火花,也象征着无数个从现在的文明溜走的文化遗产,我们毫无疑问需要进步,也需要发展,但留存着岁月的事物,也不应该在退下时代主流的舞台后彻底消散,无论是时代还是文明,人类还是社会,记忆都应为珍贵之物,想来这就是作者对于畅想科技的未来,交出的现在时的答卷。

——金漪霏


强誌语文
推进公民教育 弘扬普世价值 启迪理性精神 塑造独立人格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