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写作 | 家族史之干家的百年历史

文化   2024-10-14 14:33   上海  

干家的百年历史

编者:王艺晨 讲述者:外婆、大外婆

(以下是外婆口述)

我的父亲名叫干某,1924年正月初九出生在宁波镇海一个富裕家庭。我的奶奶生了很多孩子,结果存活下来的只有三个。我的父亲是最小的,他有一个比他大了21岁的哥哥,还有一个比他大了11岁的姐姐。很不幸,我的爷爷在我父亲只有三岁的时候就去世了,然后奶奶就带着她的三个孩子生活在家乡。

我父亲读了三年小学,就开始参加农村的劳动了。那个时候家里条件还是比较好的,农村有很高的墙,里面还有一个很大的院子,家里还有一头牛。我的爸爸每天放牛,到山上去割柴,生活虽有些辛苦,但也简单快乐。

在他15岁的时候,我的姑妈嫁到了上海,把我父亲从宁波接过去谋生。当时还没有飞机、汽车,他们乘的是轮船,用上海话叫“小舢板”,俨然大海上的一叶小舟。他们在海上漂了几天几夜,才到达上海,这样的冒险精神也传承给了我们。

到了上海以后,他买了一根棒冰,因为从来没有见过,看着它冒气,他就说太烫了,他不敢吃,然后一吃,哎哟,这么冷啊,可以看得出他完全还是个孩子。

别人给他介绍到一个外国人开的工厂里面去学徒。那个时候的学徒很苦,什么活都要干,拎马桶,生炉子,有一次他打扫完铁屑倒错了地方,还被老板打了一个耳光,真的很苦的。车间里都是铁渣,席子一铺,就成了他的床。虽然很辛苦,但是他一直坚持不懈,也凭借着聪明好学,一步一步做到了钳工,他也是中国的第一代产业工人。

快要解放的时候,外国老板就撤退了,他当时已经非常优秀了,老板也有意培养他,让他当股东。但是那个时候他还拿不出这么多钱来做股东,就放弃了。

他在一九四七年的时候就结婚了,我的妈妈也出身于镇海的大户人家,父亲用了一个月的工资租了房,买了家具,就有了一个家。

(以下是大外婆口述)

儿时的记忆中跟母亲有关的还有在读幼儿园时的事。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能上幼儿园的孩子很少。由于我是家里孩子们中的老大,而父亲是在外国人开的厂子里工作,就像现在的外资企业,所以他的工资相对较高,于是我被送到一个私立幼儿园就读。我清楚地记得我们每人穿一件白色的围兜,上面绣着“嘉仁”两个字。幼儿园就在我家隔壁的弄堂里,所以每天上学我都是自己来回的。我从小没有午睡的习惯,直到现在都是。在幼儿园下午我睡不着,老师同意我回家睡,于是每天下午吃过午饭我就回家。其实在家也不好好睡,有时玩,有时给妹妹摇摇篮。有一天下午,老师要来家访,看我午睡情况,我不知怎么事先知道的,记不清是妈妈告诉我的还是邻居看到老师走进弄堂告诉我的,我马上爬到床上,跟妈妈说“不要跟老师讲我不睡觉”,然后就闭上眼睛装睡。老师来了跟妈妈的讲话我听得清清楚楚,妈妈告诉老师说我在家也不好好睡。老师走后我气得哭着跟妈妈讲“侬作啥要跟老师讲我不睡觉?”妈妈说:“你是不睡午觉,我怎么能说你睡的呢?”这就是要讲真话,不讲假话,当然这是长大后的感悟。

虽然不肯睡午觉,妈妈还是会给我吃点心的。有一次妈妈蒸了两个山芋给我吃,当我第二个吃到一半时,忽然想到妈妈怎么一口没吃,我就问:“妈妈你要吃吗?”妈妈说:“你已经快要吃完了才想到问妈妈啊?”我顿时感到有点不好意思,虽然那时人小,只是一点朦胧的感觉,但这也是“人不能自私,要想到别人”的一种启蒙。

(以下是外婆口述)

妈妈很辛苦,到一九五六年为止就已经生了四个女儿。也许是因为重男轻女的思想,妈妈又怀了第五个孩子,结果她生完了儿子就没有出医院,最后因为肝病去世了,很可惜。

因为小孩多,需要人管理,爸爸很快又娶了我的后妈。我小时候是家里最乖的孩子,家务总是我干的最多,有次为弟弟妹妹烧了早饭,却被后妈一盆冷水把炉子浇灭了,类似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我不愿再回忆这段伤心事……

后妈与父亲后来又生了个儿子,但他17岁骑自行车时被公交车撞死了。父亲幼年丧父,中年丧妻,老年丧子,人生中最大的磨难都被他经历了。在这样困难和艰苦的情况下,他能够做到这么好,在一九六几年的时候获得了国家发的五一劳动奖章,我也很佩服我的父亲。

我的大姐毕业于上海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技术专业,因文化大革命,她被分配到安徽黟县的新安店工厂工作,那里是生产炮兵指挥仪的。记得文革结束后她回到上海,准备重新高考,她大着肚子坐在宿舍的床上温习功课,通过高考进入了南京炮兵学院。因为她数学很好,毕业以后就走上了数学教师的道路。一九八零年就被调到金山区教育局去,做了高等数学教师。到退休以后,他又来到一个专门培训外语的学校担任校长,一直做到今年75岁了才刚刚结束工作。

她也将女儿培养得很优秀,她女儿在上海理工大学读外贸英语,期间兼职给外国人做翻译,认识了德国五百强企业的老板。毕业后去了同济大学读了德文,然后又到德国去留学,在认识的老板的公司打工,这时积攒人脉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毕业后在Zara市场部工作,现在一直生活在西班牙。

我的二姐到宁波插队落户,19岁时就与当地农民结婚,生了两个女儿。大女儿初中毕业后进入镇海石化总厂技校,毕业后被分配至石化建安焊工岗位至今,她也很优秀,从一名初级工成长为技师,成为焊工五班的班长,企业的核心技术骨干,并在2019年获得了“全国五一巾帼标兵”。

我那时被分配到了上海工艺品进出口公司工作,文革结束后被单位报送到上海外贸学院,带薪读了三年外贸英语。毕业后就在公司财务部门做外汇账,还去参加了广州交易会,负责样品部,我把公司财务这方面管理得很好,回来以后还受到了领导表扬,获得了公司的三八红旗手,被奖励了一套房子。在一九七九年的时候,我就结婚了,生下了女儿,也就是你妈妈。她也认真读书,很听话,现在也在做学校的艺术总辅导员。

其实我感觉我们家族的孩子都挺聪明的,我的表弟是宁波镇海中学的,保送进了复旦大学电子工程系,又公费到美国加州大学留学,现在他是中山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的教授,他是我们家族的骄傲,也希望小辈能以他为目标继续奋斗。

这大概就是我们干家的历史,以及几位重要家族成员的介绍,他们的艰辛奋斗也激励着下一代前行,希望你们能带着家族的爱与期望,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同伴评语

干家的百年历史,经王艺晨和外婆的访谈口述成文,读起来有种气势磅礴而又跌宕起伏的感觉,那些年,那些事,发生的一幕幕,一个个人物,逝去的,现存的,就如一部电影般,活生生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先辈的坚强不屈与命运抗争、干家孩子们努力学习、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事例,给我们很大的触动,对王艺晨这一辈,一出生就拥有丰富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无疑是天壤之别的,可以想象外婆在口述当中,回忆自己的父亲、母亲悲惨的遭遇和不堪回首的历史,这是一个很好的家庭教育与亲情的维系啊。感谢老师给这么好的一个题目、一次机会,让祖孙两代人有一次深入的沟通,心灵的荡涤,相信孩子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都能有所裨益,值得点赞!

——爸爸

本文通过作者对外婆和大外婆的讲述进行整理,较为详细地记录了干家的家族发展历程。文章内容丰富,涵盖了家族成员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经历和奋斗故事。从家族先辈在艰苦环境下的生存与发展,如父亲干某从农村到上海的谋生经历,展现了其坚韧不拔和聪明好学的品质;到后代在教育、工作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如大姐的学业和职业发展,二姐的工作成就,以及表弟的优秀学业等,体现了家族传承的积极向上精神。同时,文中还涉及一些家庭琐事和情感故事,如大外婆童年在幼儿园的回忆、母亲的早逝以及家庭关系等,使文章更具生活气息和情感深度。

——金彬倩同学

王艺晨同学的家族史,无疑是极精彩的。这不仅是一篇家族史的记录,更是一段关于坚韧、奋斗与爱的赞歌。文章以一个个深刻而又不失细节的故事,让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背景下普通人的生活艰辛与不屈精神。总的来说,这篇文章让我感受到了一个家族的兴衰起伏和个体生命的坚韧不拔。它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也让我明白了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挑战,都要保持一颗勇敢、坚韧的心。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以他们为榜样,努力前行,不断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程乐祯同学

王艺晨同学用两位外婆的口吻写下干家这段从宁波小镇到上海的百年历程。干家人,尤其是外婆们的父亲,面对人生多次打击仍旧吃苦耐劳勤恳工作,培养出优秀的后代。这段生动、亲切的口述历史里,穿插着国家的进程、时代的变迁和朦胧又真实的生活细节,让我感受到了别样的南方风情以及一段独特的家族史。

——贾芷璇同学

采访后记

外婆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有些许局促,也许是因为我很久没有和她促膝长谈过了吧。她在我小时候常为我讲家族的老故事,因此文中有些她不愿提及的伤心事是我自己凭借着久远的记忆加入的(当然也向妈妈求证过),避免外婆因为想起那些事又感到痛苦。这次采访也让我对干家的历史有了更充分的了解,毕竟念过往,才能向未来。


强誌语文
推进公民教育 弘扬普世价值 启迪理性精神 塑造独立人格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