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翠亨村文化遗迹寻找
探访少年孙中山
成长之路
读书、劳动、革新
成长智慧就在
你不经意经过的角角落落
行走与阅读
『孙中山在翠亨村出生并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代,在这里留存着他读书、劳动、探索、革新的痕迹,让我们按图索骥走进孙中山的少年时光。』
模拟的孙家
了解少年孙中山
艰辛而充满温情的家庭生活
1
孙中山出生的祖屋位于孙中山故居的前院北侧,1913年后,孙家将其拆除。我馆利用此处的陆姓人家房子模拟了孙中山出生前后的家庭场景。那时孙家家境贫寒,全家五六口人挤在约四米宽、八米长的夯土房子里生活。
孙中山父母亲的画像
孙中山父亲孙达成早年曾前往澳门做鞋匠,直到三十多岁才返回家乡,以种田为生。孙中山母亲杨氏相夫教子,勤劳节俭,受人敬重。
虽然孙中山小时候经常只能以番薯充饥,甚至没有鞋穿,但他对父母和家庭的回忆是这样的:“他们是真正的中国人,很以民族的旧俗自豪,他们俩终身相爱,在家庭中是很快乐的。”
孙中山的兄长、姐姐和妹妹
孙中山5岁时,17岁的长兄孙眉远涉重洋前往檀香山打拼,在那里艰苦创业,开办牧场和商店致富,定期汇银回乡,奉养父母和弟妹,是家庭中的经济支柱。长兄勇于拼搏、仗义疏财的性格也深深地影响了孙中山。他与孙中山姐姐孙妙茜、妹妹孙秋绮共同构筑起和谐的家庭氛围。
豆腐制作家庭
了解少年孙中山
倔强正直的秉性
2
此处展示的是一户以做卖豆腐为生的家庭。相传,这家人的两个儿子经常用弹弓裹着石子弹射欺负孙中山。一次,孙中山忍无可忍用石头将他们家做豆腐的锅砸了,表现出强烈的反抗精神。正直倔强是孙中山的秉性,遇到不合理的事情总是能奋勇以待。
更楼
了解孙中山
倾注满腔热忱效力家乡建设
3
更楼是村中瞭望村里村外,存放水车、水枪、水桶等消防用具的场所。孙中山的父亲孙达成为帮补家计,兼作村里的更夫。1883年,回到翠亨村的孙中山曾建议改良乡政,设置街灯和组织青壮年巡逻防盗。
▼街灯和消防用的水车
17岁的孙中山
此次归来,孙中山在翠亨村中演讲,讲述夏威夷的见闻,将进步思想带到家乡。他被乡中父老推举参与村中建设、防病、筹办教育等事务的管理。
“瑞接长庚”村门
了解少年孙中山
学以致用,立志改革
4
翠亨村原有东、南、西、北四个村门,当地人称为闸门,白天打开出入,晚上关闭,闸门上树以粗大的木柱加固,防止盗匪以及坏人在夜晚混入村中。现存有东门和西门。“瑞接长庚”村门是村子西门,青年孙中山与陆皓东等人曾学习了一些炸药知识,在西门附近试验炸药,门上的“瑞接长庚”石匾是当时所震裂的。
龙田
了解少年孙中山
劳动的情形
5
这是孙中山参加农业劳动的地方。孙中山6岁起帮忙家务,及至年长一些,就开始下田干活,插秧、薅草、收割、打禾,无所不能。农闲时跟随外祖父的小船,出海捕捞生蚝,每年还替人放几个月的牛,以换得牛主人借牛给他家耕地。
艰苦的劳动不仅使孙中山拥有了强健的体魄和刻苦的精神,还培养了他对劳苦大众的深厚感情,他说:“中国农民的生活不应该长此这样困苦下去。中国的儿童应该有鞋穿,有米饭吃。”
冯氏宗祠(翠亨村村塾)
了解少年孙中山
学习传统优秀典籍
6
由于家贫,孙中山9岁才入翠亨村村塾读书,学习的课本为《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幼学故事琼林》以及四书五经选读等传统儒家典籍。读书时,孙中山善于独立思考,当塾师只要求背诵课文而不讲其中要义时,他就大胆问老师:“我天天读书,却不知书中讲些什么道理,读来有什么用呢?”当他得不到答案时,就打算:“这个经书里面一定有深刻的道理,我总有一天要寻求出来。”这种勤于思考的特质也使孙中山后来成长为一位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革命领袖。他身边的人曾说:“我们读书是弯着腰去接近书,中山先生则是挺着胸膛在读书,合于他需要的便吸取之,不合于他需要的便等闲视之。我们是役于书,而他则是役使着书。”
北极殿遗址
了解少年孙中山
追求科学,引领进步
7
此为翠亨村村庙北极殿遗址。翠亨村民虔诚信奉着村神北帝,祈求村神给全村带来庇佑。孙中山对此不以为然。1883年秋天,孙中山与陆皓东等几个同伴到北极殿损毁了北帝和金花娘娘的神像。他对村民说:“你看我把北帝的手指掰断了,胡子扯掉了,金花娘娘的脸划花了,它们都不能阻挡和躲避。它们自己都不能保护和帮助自己,又怎么能够保佑我们呢?”他们的行为被认为是亵渎神灵,将会给全村带来灾难。孙中山的父亲孙达成答应重修被捣坏的神像,并责令孙中山离开家乡,这场风波才算平息。
孙中山故居
了解孙中山
创新求变的思想
8
孙中山故居是孙中山亲自设计并主持建造的。此屋宇坐东朝西,有别于翠亨其他民居朝东的做法。建筑正立面为欧洲柱廊式风格,每层有七个连拱,赭红色外墙个性鲜明,拱券及廊柱边角则用白线条勾勒。内部设计与装饰是当地传统样式,大厅设有雕刻精美的贴金神龛。整个建筑体现了外洋内中、中西合璧的独特风格。故居东西南北都开门户,视野开阔,气流畅通,这种多门多窗的设计在村中也是别具一格。成年的孙中山运用所学设计房屋,这种延续一生的革新求变理念可能来自于少年孙中山一贯的积极思考与创新。
绘图/李敏宁
供图/刘小杭
编辑/佘凤英
一审/王 芬
二审/麦嘉俊
三审/黄 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