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第一部分】
孙中山的教育理念
1875年,孙中山在家乡翠亨村开蒙,为他打下了初步的中文基础。1879至1892年,孙中山先后在檀香山、香港、广州求学。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和求学经历,使他眼界大开。求学经历和革命实践,逐渐形成孙中山的教育理念。他极为重视学校教育,把学校作为宣传革命、进行革命活动的基地,亲自创办学校为革命培育人才。
1875年,孙中山入村塾冯氏宗祠开蒙,接受中国传统教育。图为翠亨村冯氏宗祠外景。
1879年孙中山跟随母亲赴檀香山求学,先后入读意奥兰尼学校和奥阿厚书院。檀香山的求学生涯,是培养孙中山世界意识的重要起点。图为意奥兰尼学校旧址。
1883年孙中山从檀香山回乡,不久赴香港、广州求学。图为1883年的孙中山。
1886年,孙中山考入广州博济医院学医。次年10月,转入香港西医书院继续学医,1892年7月毕业。图为香港西医书院。
1923年2月20日,孙中山从上海返回广州途中,在香港大学演讲,自述革命思想起源在香港,并勉励学生读书。图为演讲后与师生合影,及当时聆听演讲的学生朱光潜回忆演讲的盛况。
1921年,孙中山在广州任非常大总统时,翠亨村民到广州,请他从政府经费中拨款兴建翠亨学校的校舍。孙中山表示办学要靠群策群力,并题写“后来居上”勉励。
1923年8月15日,全国学生联合会第五次评议会在广东国立高等师范学校礼堂举行。孙中山出席并发表演说,鼓励学生应当担负起改革责任。图为孙中山与参会者合影。
1923年12月21日,孙中山偕宋庆龄到岭南大学演讲,勉励学生立志“要做大事,不可要做大官”。
1924年11月28日,孙中山、宋庆龄访问日本神户高等女子学校。孙中山发表关于“大亚洲主义”问题的演讲,宋庆龄也发表演讲,指出“将来欲求文明之结合,非从妇女方面教养不可”。
教育为神圣事业,人才为立国大本,故国家设立大学,实振兴教育之总键,陶冶人才之巨炉。
——孙中山《给杨庶堪等的训令》(1924年3月12日)
必须要全国的人民,都要有体育、智育、德育的人格才好。
——孙中山《在广州全国青年联合会的演说》(1923年10月21日)
爱惜光阴,发奋读书,研究为人类服务的各种学问。有了学问之后,便要立志为国家服务,为社会服务。
——孙中山《在岭南大学黄花岗纪念会的演说》(1924年5月2日)
有暇当从事于译书、读书,或从事于实地考察种种学问,切勿空过时光,盖出学堂之后乃为求学之始。
——孙中山《致孙科的家书》(1918年7月26日)
【第二部分】
国共合作的不朽丰碑——
大革命中的黄埔军校
(1924-1927)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此后,以广州为中心,汇集全国的革命力量,很快开创了一个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革命新局面。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迫切要求建立一支可靠的革命武装力量。在共产党人的建议和帮助下,孙中山决定创办一所陆军军官学校,校址设在广州黄埔长洲岛,通称黄埔军校。
第一单元 国共合作 黄埔创校
1924年的孙中山
1922年6月16日,时任陆军部总长的陈炯明发动叛乱,炮轰总统府,孙中山在永丰舰上坚守54天,后脱险赴沪。图为孙中山广州蒙难所经各地图。
越飞(1883—1927),1922年8月以苏俄密使身份来中国。1923年1月,孙中山与越飞发表《孙文越飞联合宣言》,公开确立国民党的联俄政策。左图为孙中山和越飞上海会谈旧址(今上海市黄浦区香山路7号),右图为越飞。
1923年6月12日至20日,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大会正确估计了孙中山的革命立场和国民党改组的可能性,决定采取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方式实现国共合作。图为20世纪70年代调查确认的中共三大会址区域(今广州市越秀区恤孤院路3号)。
徐梅坤(1893—1997),又名徐行之,浙江萧山人,中共党员,中共三大代表。其回忆录详细描述了中共三大会址建筑和会议情况。此为徐行之口述材料。(原件藏于辛亥革命纪念馆)
孙中山深感国民党内许多人已经日趋腐败,中国革命必须改弦易辙。1923年10月,在孙中山的推动下,国民党开始改组。图为1924年1月1日《民国日报》登载的《中国国民党改组宣言》。
1924年1月20日至30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会议对三民主义作了适应时代潮流的新解释,在事实上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图为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场(今广州市文明路215号)。
1924年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印行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及决议案》。(原件藏于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
1923年11月26日,中国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召开第十次会议,决定创立“国民军军官学校”,标志着黄埔军校正式开始筹建。图为中国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第十次会议纪要。
长洲岛四面环水,距离广州城较远,岛上有炮台要塞和广东陆军小学堂、广东水师学堂旧址,是兴学讲武的理想地点。1924年1月,孙中山指定以长洲岛上原广东陆军小学堂和广东水师学堂旧址为黄埔军校校址。此件为根据1913年所测地形图编制的《长洲全图》。(原件藏于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
黄埔军校利用原清末广东陆军小学堂和广东水师学堂旧址为校舍。图为广东陆军小学堂学员在学堂大门前的合影。
1924年4月中下旬,黄埔军校校舍整修就绪,5月开始办学。图为黄埔军校全景。
黄埔陆军军官学校附近地图。(原件藏于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
黄埔军校历史上曾多次改组、更名,但均通称为黄埔军校。以上是黄埔军校在广州不同时期的校名。
1924年黄埔军校建立后,在南方革命声势的感召下,“到黄埔去”成为一代有志青年的热切期盼,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志士怀抱救国救民的理想报考黄埔军校。
徐向前(1901—1990),原名徐象谦,山西五台人,黄埔军校一期生,中共党员。毕业后参加东征、北伐战争。大革命失败后参加广州起义,后成为红军、八路军、解放军高级将领。徐向前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
黄梅兴(1897—1937),广东梅州人,黄埔军校一期生。1924年受粤军团长邓演达保荐报考黄埔军校,毕业后参加东征、北伐战争、抗日战争。1937年,在淞沪抗战中率部与日军激战而牺牲,成为淞沪战场阵亡将官第一人。
刘志丹(1903-1936),原名刘景桂,陕西保安(今属志丹县)人,黄埔军校四期生,中共党员,西北红军和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建人之一。1936年4月14日牺牲。
赵尚志(1908—1942),辽宁朝阳人,黄埔军校四期生,中共党员,东北抗日联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1942年2月,在黑龙江珠河(今尚志市)与日伪军作战时负伤,被俘后牺牲。
谭其镜照片及其在黄埔军校使用的名片。(原件藏于广东省博物馆)
1924年6月16日,孙中山出席黄埔军校开学典礼。
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
——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上的讲话(1924年6月16日)
1924年6月16日,黄埔军校举行开学典礼。此为军校总理孙中山亲笔手书《黄埔军官学校训词》。
黄埔军校管理非常严格,进入校园必须有出入证。
图为黄埔军校创办初期(1924年5月)组织系统示意图。
孙中山亲自担任黄埔军校总理,是黄埔军校最高领导人。
1926年黄埔军校政治部印行的《孙总理讲演集》。(原件藏于辛亥革命纪念馆)
蒋介石(1887—1975),浙江奉化人。1906年入读保定陆军军官学校,1907年入读日本振武学校。1924年至1947年担任黄埔军校校长。
廖仲恺(1877—1925),广东归善(今属惠州)人,黄埔军校党代表。国民党左派领袖、著名的民主革命活动家、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为筹办黄埔军校呕心沥血,被誉为“黄埔慈母”。1925年8月被国民党右派暗杀。
1926年黄埔军校政治部印行的《廖党代表讲演集》。(原件藏于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
在黄埔军校发展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党组织的建设。随着进入军校学习和工作的党团员人数逐渐增多,中国共产党及时在校内成立了党团组织。这些组织通过宣传和政治活动团结广大军校学员,进一步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黄埔军校的影响。
孙中山对黄埔军校寄予厚望,在半年时间内5次视察黄埔军校,多次检阅学生军,宣讲革命思想,亲自为黄埔军校招揽人才,筹措资金、武器。图为孙中山(前排白帽者)视察黄埔军校。
编辑 | 兰天美
一审 | 黄德强
二审 | 麦嘉俊
三审 | 张道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