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第三单元
东征北伐 威名远扬
黄埔军校仿效苏联红军,在建校之初首创党代表制度。党代表在军校负责监察本校行政、指导党务、主持政治训练之责。1924年11月,黄埔军校教导团建立,党代表制度被推广到教导团,此为中国军队中首次实行党代表制。
孙中山北上后,陈炯明命令其部队进攻广州。1925年2月,广州革命政府举兵分三路讨伐盘踞在东江的陈炯明部。黄埔军校校军3000多人,协同担任右翼作战任务的粤军挺进东江。图为国民革命军第一次东征示意图。
黄埔军校学生在东征中表现英勇,所向披靡,“学生军”名声大震。图为黄埔军校学生在东征战场作战。
1925年3月,东征军占领潮州后,为使随军东征的第二期学生能补习课程,黄埔军校设立潮州分校,此为黄埔军校第一所正式分校。图为黄埔军校潮州分校大门。
1925年4月,东征军抵达梅州,第一次东征胜利结束。图为梅县商会召开欢迎东征军大会。前排左五为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
1925年6月初,桂系军阀杨希闵、滇系军阀刘震寰在广州发动叛乱,企图颠覆广州革命政府。包括黄埔校军在内的东征军奉命回师广州,与其他革命军队一同与叛军展开激战,于当年6月12日平定叛乱。
1925年9月,陈炯明残部乘东征军回师广州之机,重新占领东江地区,国民政府决定举行第二次东征。图为第二次东征作战经过要图。
在第二次东征中,周恩来担任东征军总政治部主任。此为1925年10月周恩来在东征中致汪精卫、陈公博、古应芬电,告知东征战事情况。(广州市国家档案馆藏)
1925年10月14日,东征军以蒋先云为首的一批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组成“攻城先锋队”,向惠州城发起总攻,终于攻克了这座“南方第一坚城”。图为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炮兵营部分官兵在惠州城北门外合影。
1925年11月底,东征军在粤闽边全歼陈炯明残部,第二次东征胜利结束。为纪念在两次东征和其他统一广东之役中的牺牲者,黄埔军校在长洲岛平岗修建东征阵亡烈士墓园。墓园于1926年6月落成,共安葬了516名烈士遗骸。图为东征阵亡烈士墓园。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在“打倒列强,除军阀”的雄壮口号中正式开始北伐。北伐战争是在共产党提出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军阀的口号下进行的,直接打击的对象是受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在国共合作的条件下,北伐军将士奋勇向前,英勇作战,在短时间内取得巨大成功。黄埔军校师生在北伐军中担当骨干,为北伐的胜利作出重要贡献。
1926年7月9日,国民革命军在广州誓师北伐。国民革命军在以加伦为首的苏联军事顾问的建议下,制定了集中兵力、各个歼敌的战略方针。图为国民革命军在广州东较场举行北伐誓师大会。
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编印的《军事画报》。(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藏)
叶挺(1896—1946),广东归善(今属惠州)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之一。他所领导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是中国共产党直接掌握的一支革命武装。1941年叶挺在皖南事变中被国民党扣押,1946年4月在由重庆乘飞机前往延安途中不幸遇难。
1926年7月,北伐军主力部队从广州出发,黄埔军校众多师生、毕业生担任北伐军各级指挥官。北伐军一路高歌猛进,势如破竹,在湖南给直系军阀吴佩孚部迎头痛击,接连攻下醴陵、浏阳、长沙、平江等城市。
当时的报刊关于黄埔军校学生赴北伐前线的报道。
叶挺独立团铁军军牌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七军主力同第八军会合后,于7月11日胜利进入长沙。图为北伐军占领长沙时情景。
《北伐画史》,良友图书公司出版,登载了摄影师黄英随军北伐征途中拍摄的376幅珍贵照片,此为其中的部分图片。(辛亥革命纪念馆藏,张智捐赠)
北伐军收复湖南后,随即攻入湖北,向武昌进发。1926年8月25日至28日,在通往武昌的第一道门户——咸宁汀泗桥,第四军同吴佩孚军队交战,战斗异常激烈。在当地民众的支援下,第四军取得重大胜利,叶挺独立团在战役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图为北伐军在汀泗桥战役中缴获的吴佩孚军队枪支。
1926年8月27日至30日,北伐军在通往武昌的最后一道屏障——咸宁贺胜桥与吴佩孚部展开了又一场大战。北伐军第四军、第七军猛攻敌方防线,敌军全线溃败。叶挺独立团在此战役中从正面攻克敌军指挥阵地。图为贺胜桥战役纪念碑。
卢德铭(1905—1927),四川自贡人,黄埔军校二期生,中共党员,叶挺独立团第二营营长,在平江、汀泗桥、贺胜桥战役中战功卓著。1927年9月,卢德铭参与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担任工农革命军总指挥,在江西萍乡芦溪遭到国民党军队袭击而牺牲。
许继慎(1901—1931),安徽六安人,黄埔军校一期生,中共党员,叶挺独立团第二营营长。贺胜桥一役中,率部最先冲破敌人阵地,作战时中弹受伤。1931年11月在肃反中被错杀。
1926年9月,北伐军兵临武昌城下,并攻克汉口、汉阳。
1926年9月3日,北伐军发起武昌攻城战。经过40多天的围攻,城内守军于10月10日投降,吴佩孚主力部队基本被消灭。武昌这座辛亥革命首义之城又回到了革命党人的手中。图为北伐军占领武昌后与民众联欢。
在征战两湖的同时,北伐军各部队又分别克复江西、福建,第一阶段北伐宣告胜利。国民政府于1926年底迁都武汉。图为各界群众庆祝国民政府迁都武汉。
1926年10月,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成立,并于次年2月12日举行开学典礼。武汉分校成立后,黄埔军校广州本校的部分学生迁往该分校继续学习。
在广州时期,黄埔军校只招收男生,而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则首度招收女生。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女生队近200人。图为1927年3月5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入伍生总队女生大队合影。
1927年4月,武汉国民政府决定继续北伐,进攻奉系军阀张作霖部。图为北伐军进入河南开封,准备与奉军交战。
蒋先云(1902—1927),湖南新田人,黄埔军校一期生,中共党员,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政治部秘书、第十一军二十六师七十七团团长兼党代表。1927年5月,在第二次北伐攻克河南临颍城的战斗中牺牲。
黄埔军校师生是国民革命军北伐的中坚力量,为革命立下赫赫战功。众多黄埔军校师生在北伐战争中牺牲。此为位于广州长洲岛的国民革命军军官学校学生出身北伐阵亡将校纪念碑。
黄埔军校高级班军事科毕业试验成绩册。(广州市国家档案馆藏)
编辑 | 兰天美
实物整理 | 郭丹玲
一审 | 黄德强
二审 | 麦嘉俊
三审 | 张道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