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中国农历年的岁首,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它象征团结、兴旺,寄托着人们对未来一年的新希望。春节期间,我国各民族都会举行地方特色浓厚的庆祝活动,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翠亨村,拥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村中民俗既保留了古老的传统文化习俗又融合地方特色,是香山民俗文化的绚丽一页。
▲2021年翠亨村鸟瞰图。
■ ■ ■
节前准备
农历新年前夕,村中每家每户忙着“办年货”,采购春节所需的新衣服、年花年桔、食品、糖果等物品,对家居进行布置。
农历新年前夕,村民会请善书法者写“挥春”(春联)及各种吉利语,贴在家门口及屋内。
年糕、煎堆是翠亨村中的贺年食品。年糕由黄糖和糯米粉做成,每年蒸的最大一笼年糕,要供在厅堂中央神案的前面,年糕上还要放上桔子和“利是”(红包),祈求来年步步高升,大吉大利。
▲农历新年前夕,村民蒸年糕。
“煎堆”是一种圆圆的、油炸的点心,色泽金黄,口感芳香酥脆,寓意“煎堆碌碌,金银满屋”。
▲煎堆与年糕。
■ ■ ■
岁时习俗
春节是翠亨村中最重要的节日,也是团圆的节日。外地务工的村民一般在农历腊月十五以前回到家中,与家人团聚。
这一天,家家户户携鱼和烧猪等祭品到村庙北极殿上香,酬谢神灵对家人一年的保佑。酬神之后,村民会在北极殿分猪肉,分别带回家里享用。
▲翠亨北极殿始建于清康熙年间,此为旧貌外景。1960年代末,北极殿被拆毁,现存遗址。
祭灶神,是村民祛邪、避灾、祈福的一种民间习俗。传说,灶神会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一年的善恶。因此,祭灶神的祭品中一定会有片糖,以祈望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农历腊月二十八日还会到村庙祭拜,到四个村口祭社神和土地神。
▲图为翠亨村普通民居厨房灶台。
村民一般会选在农历腊月二十八日“扫屋”,对全屋做一次彻底的清洁,洒扫庭除。俗称“年廿八,洗邋遢”。
“洗菩萨”是“扫屋”中的重要环节,需用浸有柚子叶的清水对屋内供奉、经过一年香烛熏染的神像进行清洗。
▲图为柚子叶。人们认为柚子叶具有特殊的祥瑞之气,能够带来好运和吉祥。
村民在农历腊月二十八日还会到村庙祭拜,到四个村口祭社神和土地神。村中男性一般在腊月二十八日前到理发店理发,以良好的精神面貌迎接新年的到来,正月期间一般不理发。
▲图为1925年,翠亨村民在祖庙北极殿春社“安福”的景象。
▲图为翠亨村中的理发店。
除夕夜,村民全家团聚吃团圆饭,即年夜饭,在外工作的家人都会赶回家中“团年”。
▲图为翠亨村民设宴款待宾客的“九大簋”。
正月初一当天,家家户户都要放鞭炮“接年”,邻里之间互相“拜年”,小孩子到处“逗利是”(讨红包),早上还要到村庙拜神许愿。这天一般不进行扫地等清洁活动,以免把财气、福气都扫走。
▲清同治年间《香山县志》卷五“舆地·风俗”篇关于本地春节、元宵节等岁时节日的记载。
正月初二,俗称“开年”,各家各户及商店、食肆多在开市前的这天祭拜财神,祈求来年财源广进,生意顺利。丈夫携妻带子到妻子的娘家拜年,直至晚饭后才回家。
▲翠亨村内舞狮表演。
正月初三俗称“赤口”,据说这天容易与人发生争吵,所以村民这天一般不会出外拜年,以免滋生口角。
正月初七俗称“人日”,村中各族的“灯节”,在上一年添了男丁的家庭会扎制花灯到本族祠堂及家中神龛悬挂,称为“挂灯”或“开灯”。同时于祠堂中在族谱上记下男丁的名字,这名男孩便正式成为族中的一员。
▲翠亨村《杨氏家谱》。
元宵节是翠亨村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候,从白天到晚上均有各式活动。清早,全村男女老幼到北极殿上香、拜祭和求签。村民抬着北帝神像(行神),敲锣打鼓,担抬各色旗帜仪仗,扮作历史人物,在村落四周、村中巡游,以求来年全村平安。
▲元宵节中的舞狮子习俗。
▲翠亨祖庙北极殿巡游的“头锣旗”。
元宵节晚上,北极殿前举行盛大的“烧花炮”活动,花炮分头炮、二炮、三炮和“男孙炮”。头炮只有一个,由村长主持点炮。头炮射向空中爆开后“炮胆”掉落。据说抢得“炮胆”的村民,这一年会得到北帝的保佑,四季平安。第二年正月十五,供奉者须把“炮胆”恭送回庙,还要送一些谷米给庙会谢神保佑。
▲元宵节晚上,翠亨村中会举行盛大的“烧花炮”活动。
■ ■ ■
装饰一新迎宾客
为营造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本馆近日装饰一新,观众可感受到浓郁的春节民俗气息。
▲年花装饰。
▲年桔、柚子装饰。
▲民居里的年花、年桔及煎堆等。
▲祈愿平安富贵的对联。
▲祝贺新春的对联。
▲祈愿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对联。
▲祈愿祥瑞的对联。
▲反映人与自然和谐相生的对联。
▲商铺对联。
▲理发店对联。
■ ■ ■
供稿/郑卉欣、刘小杭
编辑/佘凤英
一审/王 芬
二审/麦嘉俊
三审/黄 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