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孙中山与中山大学
【第一单元】
渊源深厚
孙中山是中山大学的创办者,但他与中山大学的渊源不止于此。青年时代,他曾在广州博济医院(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前身之一)附设的医学班求学。在革命倥偬的岁月里,他始终高度重视青年和教育,曾多次亲临中山大学的前身院校视察和发表演讲,成为中大人最为亲切的永恒记忆。
第一节 博济求学
1886年秋,孙中山进入博济医院学医,为期一年左右。在此期间,他刻苦学习,留心时务,结交有志青年。
《私立岭南大学孙逸仙博士医学院一览》中记载“总理聪明过人,记忆力极强,无事不言不笑,有事则议论滔滔。九流三教,皆可共语;竹床瓦枕,安然就寝;珍馐藜藿,甘之如饴。”
博济医院旧址(今广州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1912年4月,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巡视数省后返回广东。5月9日上午,参加母校博济医院举行的盛大欢迎会。
1935年11月设立的“孙逸仙博士开始学医及革命运动策源地纪念碑”,现仍矗立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内。
第二节 亲切关怀
辛亥革命之后,孙中山曾多次莅临广州,或为视察,或为开展革命活动。其间,他多次前往岭南大学、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堂等学校发表重要演讲,向青年学生表达了亲切的关怀和殷切的期望。
1888年,格致书院创办于广州,后更名为岭南学堂、岭南学校、岭南大学,1952年并入中山大学。校址几经变迁,1904年10月定于广州珠江南畔康乐村(即今中山大学南校区所在地)。
钟荣光(1866-1942),字惺可,广东香山(今中山)人。曾任格致书院汉语总教习,岭南学校(大学)副监督、监督,岭南大学首任华人校长。
1912年5月7日,孙中山应邀到岭南学堂演讲。图为孙中山在马丁堂前与岭南学堂师生合影。
在马丁堂的演讲中,孙中山扼要回顾了自己求学、投身革命至推倒清廷的历程,感慨而言“非学问无以建设”“以后建设,万端待理。何人,则学生是也”。此为《民立报》的相关报道。
孙中山在马丁堂演讲后与岭南学堂师生合影。
1923年12月21日,孙中山第二次赴岭南大学,在代校长白士德陪同下进入校园。
孙中山、宋庆龄与岭南大学师生在一起。
怀士堂,又名小礼堂,由美国安布雷·史怀士先生出资修建,1917年建成。孙中山访问岭南大学时,在怀士堂对师生发表演说。图为怀士堂今照。
《在广州岭南学生欢迎会上的演说》单行本。
1982年2月,中山大学商承祚教授手书孙中山在岭南大学的演讲语录,现镌刻于怀士堂正门左上方。
1924年5月1日,孙中山参加岭南大学举办的史坚如烈士纪念雕像揭幕仪式暨纪念黄花岗起义十三周年纪念会公宴,并发表演讲。
编辑 | 兰天美
一审 | 黄德强
二审 | 麦嘉俊
三审 | 张道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