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济南平阴县发布了一则公告,计划将该县30年的低空经济特许经营权进行出让,预计项目总投资将达到9.24亿元。据公开资料显示,这在全国范围内尚属首次出让“低空经济”特许经营权。
这是土地卖不出去,地方开始卖空气了?
2024年1-10月,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26971亿元,同比下降22.9%。
2021年,国有土地出让收入达到阶段性最高点的8.7万亿;
2022年,国有土地出让收入滑落至6.68万亿;
2023年,国有土地出让收入进一步缩减至5.8万亿;
如果按当前的数据推算,2024年全年土地出让收入大约在3.2万亿左右,相比2021年峰值,相当于减少了5.5万亿,缩水63.21%!在当前土地财政收入普遍下滑的背景下,未来或将成为地方财政的新生财之道!何为低空经济?顾名思义,就是利用离地面比较近的天空(通常是3000米以下)通过各种飞行器(比如无人机、小型飞机、飞行汽车等)进行各种飞行活动,从而带动一系列相关产业发展,牵引并促进航空器研发、生产、销售以及与之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飞行保障和衍生综合服务等领域的产业融合发展的综合性经济形态。典型的场景包含文旅、巡检、物流、载人客运等等。2024年全国两会上,“低空经济”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被明确列为新增长引擎的重要组成部分,列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之一。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再次提及低空经济,强调了其在经济结构转型中的重要作用。
当前,我国发展低空经济已经具备较好的“三有基础”条件。
第一个“有”是有政策。有关部门围绕飞行活动审批程序优化、空域分类划设、无人机实名制登记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管理制度。据统计,今年以来,全国已有近30个省份将发展低空经济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或出台相关政策,并有多个省市将低空经济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且对目标产业规模作出规划,如到2027年,上海/河南目标定在500亿元以上,北京/湖北1000亿元,广东计划2026年超过3000亿元……
第二个“有”是有基础。近几年各地加强低空飞行基础设施建设,2023年底全国已建成并登记的通用机场449个、飞行服务站32个,特别是信息通信、北斗导航、高精导航等新技术广泛应用,一些企业自动驾驶技术不断进步,都将为低空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第三个“有”是有产业链。目前,我国的低空经济产业链已初具规模,涵盖了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服务等上中下游多个环节,并在多地出现低空经济产业集聚现象。
在刚结束的珠海航展上,小鹏汇天“陆地航母”完成了全球首飞,且开启全球预定。广汽集团首款飞行汽车GOVE完成了飞行表演,吉利旗下的沃飞长空公布了AE200航空器的批产构型及未来发展规划……这些都引起了广泛关注。
2023年,中国低空经济规模达到了5059.5亿元,增速高达33.8%。根据中国民航局的数据预测,预计到2025年,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到1.5万亿元,到2035年更是有望达到3.5万亿元。
随着中央空管委将在合肥、杭州、深圳、苏州、成都、重庆等六大城市启动eVTOL(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试点的消息不断扩散,越来越多的目光开始聚向低空经济。一时间,低空经济俨然当红炸子鸡,看似夸张,但离现实亦不远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