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单雨佳
TFP是以策略(strategy)、战术(tactics)、和刻对刻干预(technique)这样三个层次来叙述整体的工作方法的。
从TFP到DPHP到TFP—E的策略看起来都是四个,而TFP和DPHP都是四个技术,TFP-E从中译本来看并没有继续分四个技术,换了一种叙述方式,我们下一篇再细谈。这篇主要讨论从策略的演变上来看,TFP-E和之前的两个版本有什么异同。
为了方便比较,我将这三个版本的策略做成了五个思维导图(点开后可查看大图),因为TFP-E的策略又按照不同的人格水平分为针对BPO和针对NPO的修订版,分别对标原来的TFP和DPHP。从字数上也可以看出来,从TFP到TFP-E,是将每一个策略更加细化了。
图1
对比图2和图3,可见面向BPO,TFP的发展变化如下:
1.在策略1中,TFP-E将原来的四步简化为两步,这里已经不再命名客体关系中的角色,而只是描述这样的客体关系配对。2019年Yeomans老师在杭州上课的时候也提到了这种变化。
2.TFP-E策略2的变化是,在描述客体关系配对角色反转之前,策略2a先提醒来访者注意到自己行为和体验的重复性。这听起来有点类似于我们和阻抗工作的时候的方式:“先于内容解释阻抗”。策略2c补充了帮助来访者认识到自己理想化和迫害的客体的解离的工作。
3.策略3是两个版本差别最大的地方
TFP的策略3,是指我们往往会用防御性的客体关系去防御主导的客体关系,即客体关系是一层一层的,上层客体关系防御着下层主导的客体关系,这一点在DPHP里面也有详细地讲到和举了非常清晰的例子。不过就实操过程中来说,在我们四年多的督导小组案例里面,基本上没有听Kernberg提过这一点。不知道是和我们的个案相关,还是和督导相关,欢迎留言讨论。
TFP-E的策略3,从客体关系转向了对焦虑、冲突潜在的愿望、恐惧的讨论。这里更典型地体现了Kernberg理论中试图对经典精神分析和客体关系理论相整合的努力:他认为这些焦虑、冲突、潜在愿望、恐惧等是和内在自体和客体表征,特别是内在客体关系相密切联系的。
TFP-E的策略4与前版相比较增加了将识别的冲突和发展史相联系的部分,即起源性解释和重构的使用。
对比图4和图5,可见针对NPO人群TFP的发展变化如下:
1.DPHP的策略3和TFP-E的策略3有很大的不同,主要在于关注治疗目标不再被放在TFP-E的策略中。我不太明白这个改变的原因,也许是为了格式整齐?
事实上我觉得DPHP的策略3是非常有实用性的:
1.核心冲突和治疗目标之间的关系很多时候给我们的咨询僵局提供了思路,具体参考我之后会发在这个号上的文章《咨询目标有什么用?——咨询目标发挥作用的时间点和如何发挥作用》。
2.始终关注患者的当前现实、主诉和治疗目标,事实上,Kernberg在督导中,经常会cue治疗目标:治疗目标和来访者的主要客体关系配对有什么联系?来访者的主要客体关系配对和来访者和咨询师的移情反移情有什么联系?修通也就是在这三个层面上进行的。
对比图3和图5,可以看到对不同人格水平的来访者,TFP的策略是略有调整的:
在面向NPO的TFP-E中,策略2只有两步,大概是因为NPO身上理想化和迫害的解离并不明显,而且也不存在如BPO那样鲜明的角色互换,在防御上侧重潜抑而不是解离。
以上只是我觉得最为明显的一些变化,将这几个版本进行对比还能发现很多有意思的差异。欢迎留言讨论哦。
下一篇将探讨TFP各个版本演进过程中对技术部分的变化,欢迎关注。
>>>>书单
文章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