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名片
汪小宾
2005届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本科生。厦门小题旅行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厦门市高层次人才,厦门市 “双百计划”创业人才,“中国新闻奖”获得者。专注于内容+数字营销+旅游赛道,创业至今先后获腾讯、美图、坚果资本、微播易多轮战略投资,带领团队走遍全球1000多个旅游城市,出品内容近1万集,连续两年获评“中国内容创业百强”。
“眼中有光,心中有火”
作为“传播学系”招收的第二届广播电视新闻学学生,汪小宾仍记得那时候的硬件条件相当“简陋”,设备库里没有几台DV、老师们的办公室是一个只能容下两张办公桌的小房间……“但老师们在有限的条件里无时无刻不在想着怎么把教学变得更好、让同学们更有收获。”汪小宾感慨道,“每个老师都是眼中有光,心中有火。”
汪小宾在摄影课上得到人生中第一张单反照片
“曾经我也犯过一些错误,甚至有过逃课,但老师从未有过严厉的指责和批评,谭华孚老师问我不来上课是不是因为他讲得不好……”在汪小宾的回忆中,老师对学生和教学的热情深深感染着他,“老师们不是‘权威式’的教学,而是鼓励大家表达自我观点与个性。”允许不同的声音存在、在多元的思维中“教学相长”,这种“开放包容”亦是传播学院从始至终的底色。
此外,传播学院区别于其他学院的特色便是重视实践、“知行合一”。颜纯钧老师在课堂上通过侯孝贤《悲情城市》开篇的片段向学生们讲述场景的概念——几分钟的长镜头,将时代背景、社会百态与民众反馈等繁杂的信息融合在一起,这是汪小宾第一次感受到影像的神奇魅力,“后来我们用影像记录生活,还借学校的阶梯教室放映,这能带来很强的收获感与成就感。老师们也特别鼓励学以致用,大胆地实践,才能做好传媒人。”
除了课堂之内的传道授业解惑,更有老师们对学生的“爱”——“这是一种更无私的投入,也是最核心的特质。”汪小宾笑道,“四年间老师会‘介入’我们的生活,有时我们也会去他们家一起喝茶。其实如今我们仍有联系,他们一直关注着我们的成长和收获。”不以成绩区分优劣,平等地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以他们作为“过来人”的经历,拨散了学生们对大学乃至未来的迷茫。
“大学之前我很少思考个人的价值,是在这里的四年,在和老师的交流中,我开始明确自己的使命与责任、知道未来我该去向何方。”汪小宾坦言,从初来乍到的迷茫无措,到走出学校后日渐清晰且笃定要实现怎样的自我,“这是我四年最大的收获”。
一个标签,同个整体
大学时期,汪小宾担任2001级广播电视新闻学班班长。在其他同学看来,汪小宾是班长一职“势在必得”的不二人选,“我比较热衷于表达,在大家心中推动强化我们是一个‘整体’的概念。”
汪小宾(二排左二)与舍友合影
校运会时,只要跑完5000米、10000米能得到加分,为了让班级得到更好的名次,汪小宾将目标分数拆解到每个人身上,鼓励全班同学一起报名,并组织大家从学校跑到三县洲大桥一同拉练,在每个同学的不懈努力下,最后共有二三十个同学跑完了全程。“在一个集体中,要有人去推进团体建设。让大家一起做有意义的事从而强化‘整体’的概念,这就是我所做的。”汪小宾分享道,“大家作为独立的个体来到这里,就被打上了‘01级广播电视新闻学’的标签,这与其他班是不一样的。”
院运会4×100m项目01级广电班荣获第一
贴上“标签”的不仅是一个班级,更是整个“传播学院”——“之前只要有师弟师妹来到泉州或者厦门,我们会组局介绍他们和其他业界的校友相互认识,帮助他们融入这个城市,融入这个单位。”汪小宾道,“我在学校时受到过师兄师姐的关怀,所以后来就希望将这种‘爱’传递下去。”如今,在全省各地乃至省外都能碰见优秀的传播学院校友,所有人身上都贴着“传院人”的共同标签,这份“标签”在一代代传院人的接力中薪火相传,逐渐成长为传播学院“传、帮、带”的精神特质,烙印在每一个传院人心中。
四年时光,恒久力量
大学毕业后,汪小宾进入泉州广播电视台工作,十年间获得了中国新闻奖、泉州市高层次人才等殊荣。2015年,他却跃出“舒适圈”,向“未知”的新媒体领域迈出坚定的步伐——“未来是不确定的,创业的过程中也有很多变量,但是大学四年以及就业十年的累积,给予了我笃定和勇气”。
汪小宾(右一)在媒体工作期间荣获中国新闻奖
在汪小宾看来,他在大学时期所感兴趣的是创作“内容”:深究不同的角度、精雕每一个细节,将每一个配音、文本、镜头、特效发挥到极致,都能让他感到无比快乐。大学时期奠定的基础,让他在选择创业方向时毫不犹豫就选择以“内容+产业”的模式,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做细分。而后,他结合近年来旅游业的市场需求不断增长,创立了厦门小题旅行科技有限公司。
“创业从0到1,拼的不完全是能力,更多的还有信念。在面对诸多不确定性的时候、在陷入绝望的时候,要有穿越整个周期的笃定。”汪小宾总结近十年的创业历程道,“和传播学院刚建院时物质条件匮乏一样,从0到1的过程其实特别难,放松自己,鼓起勇气做,在‘草台班子’上面做好演绎就行。”
汪小宾创业后参与访谈
传播学院的首批学生被创院院长颜纯钧唤作“黄埔一期”,而汪小宾便是“黄埔二期”的代表。即使当时条件匮乏,学生们的热情却始终不减,“在大学的四年,很多的场景我都难以忘记,有在课堂听讲时收获的知识,也有和老师同学交流分享或是激烈争论,甚至是在没有空调的夜晚和朋友在操场上吹风乘凉时聊人生、聊理想……这些弥足珍贵的瞬间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每当我在疲惫时都会回想这些美好的曾经。”
“大学毕业后,我隐约觉得我是带着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走出学校的,除了传递真相、启蒙受众的行业精神,还有我们的身上肩负着社会对传播学院的认同度,我们要传递传播学院毕业生应有的价值。”也正是如此的责任与使命,给予了汪小宾对抗风险与挑战的力量。
汪小宾在搜狐视频出品人大会上获奖
“不管是从课堂课本里,还是学院提供的资料和信息里,我看到了一个更大的世界。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我慢慢地认识到自身的价值、所要追求的方向以及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和使命。”汪小宾回首二十多年前的时光娓娓道来,“传播学院建院20周年了,希望学院‘爱’和‘开放包容’等等特质能传承下去,让每个传院人身上都能有同样的温暖与坚定的力量,在面对未来的种种不确定时,用这份笃定勇敢前行。”
传播学院二十周年院庆祝福
祝传播学院越办越好、越办越强!作为传播学院的毕业生,希望在下一个二十年能努力实现自我价值,让身上肩负的“传院人”的标签更有份量!
——汪小宾
|传播学院20周年院庆工作组出品|
策划:郑文灿 谢宗贵 林子鸿
采访:魏倩怡
撰稿:陈缪妙
拍摄:汤洛琦 胡博荞
剪辑:姚晓雯
视觉:缪诗洁 林政赫
编辑:肖婷婷
指导老师:李恺娴 吴煌 魏倩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