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传播③|袁勇麟:愿做沃土,滋养小树

学术   2024-11-04 20:20   福建  


人物名片

袁勇麟,福建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传播学院硕士生导师,2004-2008年担任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院长。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文学欣赏与创作》《文化创意产业十五讲》,主讲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文化创意产业》《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主编“中国高校新闻传播学书系”和“新媒体传播学”丛书。



点击下方查看视频内容



小树再成长

传播学院的从零到一



也许就是袁勇麟在踏进论证会的那一步,让这位专注于文学研究的学者与传播学院产生了不解之缘。

21世纪伊始,随着新闻传播学科的不断发展,全国许多大学纷纷复办或是创办新闻传播学院,而此时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传播学系也面临一个新的发展契机。2004年6月1日下午,学校改革与发展研究室召开了一场论证会,论证传播学系单独成立学院的可行性,此时的袁勇麟主要从事散文和华文文学研究,涉及报纸副刊和跨文化传播,应邀参加了这场论证会。经过一系列论证与筹备,学校决定正式成立传播学院。2004年7月7日,福建师范大学党委常委会通过了传播学院班子组成人员建议名单,8月15日票决通过人事任命。8月29日,郭绍生副书记在传播学院大会上宣布班子成员名单。

袁勇麟记录有关传播学院建院的日记照片

当大家还沉浸在创院的喜悦当中时,新学院创立初期不可避免的困难接踵而至。九月即将开学,可学生还没有上课的教室,作为分管教学的副院长,袁勇麟第一次知道什么叫做“插花”,原来在上学期末,全校90%的教室都已安排好了,只剩10%的教室作为机动,以便开展临时教学活动,而传播学院四个年级的课程就要在这剩下10%的教室里插花。“我印象非常深刻,当时教务处分管教室的科长拿着一张非常大的全校排课表,我们就在密密麻麻的缝隙中穿插排上传播学院的课程,忙到晚上十一点我才回家。”

处理好教室,师资与设施的匮乏又是摆在袁勇麟面前的一座大山,“我们真的是一张白纸。”袁勇麟如是说。创院伊始只有十几个人,尤其是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迫在眉睫,除了现有的教师之外,学院四处“招兵买马”,从福建广播影视集团引进了北京广播学院毕业且具有丰富业界经验的师杰、彭曙光老师,同时招聘彭艳戎、王欢、许一婷、欧阳丹娜等这些优秀应届毕业生。

“当时创院阶段真的是每天都在加班,每天都会出现新的问题要解决。”产生新的问题,大家就开会解决这些问题,正是这种“一穷二白”的起点,激发了创院团队的无限潜力,攻克了一个个困难,使这个稚嫩的学院成功走出“新手村”。





向阳生长

再次踏上博后之路

“作为一个新创办的学院,没有硕士点,很难吸引到优质生源,所以在创院之初学校就给我们一个任务,就是要把上一次没有申请到的硕士点给它攻下来。”

袁勇麟1983-1990年就读于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本科和研究生,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后留校工作。1994-1997年在苏州大学师从范伯群教授攻读博士学位。1997-1999年,在复旦大学中文博士后流动站工作,联系导师为潘旭澜教授。2001年,破格晋升教授。“我觉得我这一辈子的书都读完了,好不容易可以轻松一下了,可是到了2004年传播学院成立,2005年我们就开始为申报硕士点而奔波。”

建立硕士点并非易事,而袁勇麟本人又是从中文专业跨界到新闻传播学科,不同领域的学术间存在差异,如果是礼节性拜访新闻传播学界专家,就不能深入地交流。于是2005年,袁勇麟选择再一次回到复旦校园,在新闻传播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联系导师是童兵教授。“其实我当时很害怕,一方面是家庭的原因,孩子才几岁;另一方面是我心想都这样的年纪了,我还要再去吃苦吗?”几番考虑过后,袁勇麟最终决定重新出发。彼时的传播学院刚成立,人手少,教学任务重,两年后又即将迎来本科评估,袁勇麟来往奔波,第二站博士后从2005年一直做到2009年,终于在第四年提交出站报告,顺利出站。

2006年传播学院成功申报了传播学硕士点,袁勇麟从2007年开始招收第一届的传播学研究生,到现在为止,已经招收了51位新传学硕和专硕,其中有六位考上博士并留在高校工作。让袁勇麟感到欣慰的是吴煌硕士毕业后到台湾政治大学读博士,现在又回到传播学院成为播音与主持艺术系的教师,在2024年的毕业典礼上与他一起上台作为教师代表接受学生的献花。“这真是薪火相传。”袁勇麟笑着说到。

2024年6月17日与吴煌在传播学院接受献花


欣欣向荣

枝叶婆娑起舞



传播学院创办初期,在仓山校区只有两间办公室,平常学生一涌进来,整个办公室水泄不通。“后来学校把体育馆游泳池上面一层给我们用作办公场所,其实也不过就四五间,但那已经非常难得,我们有了稍微像样的办公场所。”

后来,传播学院搬迁到旗山校区。与此同时,传播学院迎来了发展阶段中最重要的转折点之一。一天,学校突然给袁勇麟打电话,请他马上准备一份报告,第二天到教育部去。原来,黄汉升副校长在北京开会,从教育部得知有一笔经费准备资助新办学科,汉升副校长立刻想到了传播学院,最后成功为传播学院争取到600万建设经费,也促成了如今这栋传播学院大楼的建成。

“我就一天天看着,从早期都没有钱装修,到现在各种各样的先进设备、演播厅、实验室一应俱全,可谓脱胎换骨。”

在传播学院的学科建设发展过程中,考虑到福建地缘优势,那么如何才能在打造出专业特色的同时,提高学院影响力与知名度。

“总的来说,我觉得我们要利用地缘优势,同时引进更多优秀人才,发挥他们的集聚力量,办成在全国有特色的传播学院。”就传播地理学来说,福建省的特色是涉台传播。因此,创院之初学院就把涉台传播研究当作学科发展的一个主攻方向,并成立了台湾舆情研究所,袁勇麟兼任所长。“涉台传播研究既包括台湾传媒与舆情的研究,也包括对台传播的研究、两岸传播互动的研究等相关领域。福建和台湾隔海相望,这种地缘的接近和交往的便利对研究的开展无疑是极好的条件。”学院组织全体教师集体撰写了国内第一本海峡两岸媒介文化研究的专著《传播地理与传媒互动:海峡两岸传媒文化比较研究》,2009年11月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内容包括“两岸的报业与新闻”、“广播与地缘关系”、“电视:从对峙、互渗到合作”、“电影:传播新格局”、“网络与媒介新生态”、“台湾广告及其文化传播”、“媒介文化的解构:媒介素养教育”、“现代性中国与两岸媒介”等。2009年6月12日,袁勇麟也以《新世纪对台广播的传播策略》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通过博士后出站答辩。

袁勇麟与博士后联系导师童兵教授、研究生常志刚在复旦大学合影

传播学院成立初期只有广播电视学专业和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后来增设广告学专业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两岸融合发展之后,福建省开始闽台合作办学,这也成为传播学院办学的一大特色,“传播学院最多的时候4个专业都有闽台班,学生一年时间在台湾世新大学交流学习。”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对于传播学院不同发展阶段中的大事小事,袁勇麟娓娓道来,眼中的温柔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孩子的成长。同时,袁勇麟也感谢在传播学院四年多的历练,不仅给了他第二个学术春天,帮助他开拓了涉台传播和文化产业研究的新领域,更重要地是与同事和学生在创业中共同成长。

早日获得新传一级学科博士点是袁勇麟对传播学院未来最大的期望。“申请到新传一级学科博士点之后,我们就可以集聚更多的人才,更重要地是我们可以利用这个博士点,为国家为社会培养更多新传的人才,这一点才是当初我们办这个学院的目的,我们不是为了学术而研究学术,我们是为了服务这个社会,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我们应该贡献出传播人应有的智慧和力量。”

袁勇麟参加2024年传播学院研究生毕业典礼

与蔡璐瑶、林海花合影

从一颗树苗到绿叶扶疏,从零星枝芽到花开满树,二十载春秋,传播学院从仓山到旗山,始终汲取着闽山闽水的甘露,吸引着无数鸟儿前来栖息,这位笑呵呵的园丁始终陪伴,用自己的思想与笔触,抚摸过一张张发黄的纸页,记录着学院走过的一段又一段四季光阴。


|传播学院20周年院庆工作组出品|

策划:郑文灿 谢宗贵
采访:卢佳音
撰稿:赵怡雯
拍摄:胡传敏 夏伟豪 章玉萍
剪辑:胡传敏
视觉:缪诗洁 林政赫
编辑:施佳怡
指导老师:卢佳音 施蕾 魏倩怡




初审:缪诗洁 林政赫 沈卓琪

复审:林欣莹 钟莹 傅心悦 胡传敏 夏伟豪 章玉萍
终审:卢佳音(师)施蕾(师)魏倩怡(师)






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
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官方公众号,“传梦想·播天下”,展示学院发展动态、办学成效、学科建设、学生活动、专业竞赛、师生风采
 最新文章